高體脂人群,全因死亡率風險高出78%!你以為不胖就健康?小心,BMI騙了你!

🧍‍♂️你知道嗎?你可能是個“假瘦子”……

每年體檢,總會看到一個熟悉的詞:BMI(身體質量指數)。醫生會笑著告訴你:“你的BMI在正常範圍,挺好的!”你鬆了一口氣,心想:減肥計劃可以緩一緩。
可最近,一項剛剛發表於《家庭醫學年鑑》(The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 2025年6月)的研究,可能會讓我們對“BMI正常 = 身體健康”這件事,重新審視一下。

🧪研究說了啥?一句話總結:

體脂率(Body Fat %)比BMI更能預測早死風險,尤其是心臟病死亡!
研究團隊追蹤了美國20到49歲成年人的健康資料,長達15年。他們發現,BMI看似正常的人,也可能因為體脂率過高而面臨更高的死亡風險。

📊資料亮瞎眼:

高體脂 vs 正常體脂的人群,在15年內的死亡風險:
  • 全因死亡率:高體脂人群風險高出78%(HR 1.78)
  • 心臟病死亡率:高體脂人群風險高出驚人的262%(HR 3.62)
而BMI呢?表面上看起來有點用,但一經過統計調整,基本就“失去預測能力”了。 簡單說,BMI這個“門面擔當”,被打回原形。

🧐那BMI到底錯在哪?

BMI的計算公式是:體重(kg)÷ 身高²(m²)
問題是,它根本不區分脂肪和肌肉
  • 有些健身達人肌肉很多,BMI超標,卻健康得很;
  • 而有些辦公室久坐族,四肢纖細、肚子圓滾,BMI正常,但脂肪肝、胰島素抵抗、內臟肥胖全都有。
這類人,我們有個暱稱:TOFI(Thin Outside, Fat Inside)——外瘦內肥。

👩‍⚕️醫生怎麼看?

“你BMI正常不代表沒風險。真正關鍵的是你身體裡‘藏了多少脂肪’,尤其是內臟脂肪。”
我們建議體檢時別隻看BMI,體脂率腰圍同樣重要:
指標
危險值(男性)
危險值(女性)
體脂率
≥ 27%
≥ 44%
腰圍
> 40英寸(約102cm)
> 35英寸(約89cm)
超標?那就別再說“我看起來不胖”了,是時候管住嘴、邁開腿了!

🔍那我們該怎麼辦?

  1. 測一測體脂率:健身房、智慧體脂秤、專業機構都能測,別隻看體重。

    JinCare減肥病人體重364.7磅, 體脂率52.9%
  2. 盯緊腰圍:啤酒肚不是福氣,是“死亡圍欄”。
  3. 改變生活方式: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阻力訓練、優質飲食,才是對抗脂肪的“王炸”組合。
  4. 和你的家庭醫生聊聊:特別是你“看起來瘦”卻總是疲倦、代謝指標不佳時,還非常不解有脂肪肝

🧩寫在最後:BMI不是廢物,但別太迷信它

BMI就像是“你體重的大致模樣”,而體脂率則是“你身體成分的真相”。如果BMI是個盲人摸象的老中醫,那體脂率就是一臺能透視脂肪的核磁共振
你可能“外表無恙”,但身體早已在悄悄報警。
JinCare體脂秤,準確測量體脂率。
歡迎大家來做體脂檢測
夏季折扣$49測兩次
加入醫學減肥的病人免費
從今天起,別再問“我胖不胖?”而是——“我體脂高不高?”
健康長壽,預防是最好的邏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