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歲少年跳橋身亡:他們的遺書裡,每一句都令人心驚

父母崇尚暴力教育,本質是教育的無能,和認知的固化。
之前看到一個影片。
一名少年跳橋自殺。
他17歲,正在上海念高二。
據說因他與同學發生衝突,母親氣憤不已,途徑盧浦大橋時,不管不顧地將車停在橋中央,開啟雙閃,起身,離座,不停對孩子責罵。
忽然,少年開啟車門,縱身跳下大橋。
母親追出車門。
可孩子半點猶豫和緩衝都沒有。一躍而下,當場斃命。
母親雙膝跪地,嚎啕大哭。
事件曝光後,有人指責這個男孩:
“現在的孩子真是太嬌貴、太脆弱了。”
更多人非常理解
“有過相同經歷的人才會懂。”
“都是日積月累的,像個氣球一樣,撐不了才爆了。”
“我們看到的不是一條陌生生命的逝去,而是看到了當年差點走到這一步的自己。”
還有很多人指責逼死男孩的母親
“有些父母的嘴壞到你難以想象,不是內心夠強大,真的活不到長大。”
一個網友舉例說:
“就在剛才,跟父母講了這件事,本來想討論一下應該怎麼和小孩溝通,結果我爸聽了之後冷漠地說了句,‘這種小孩遲早要死的。’瞬間就聊不下去了。”
很多時候,毀掉一個孩子,太容易了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武漢。

2020年9月17日。
武漢市江夏一中,一名初三學生從教學樓5樓跳下,不治身亡。
當天的監控,記錄下了事情發生的全過程。
男生名叫張某銳,14歲。
當天課間,由於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被抓,班主任請三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
張某銳站在樓道中,母親走過來上前就是兩耳光,嘴裡說著什麼。
隨後,母親掐住了張某銳的脖子,哪怕老師過來勸阻,母親依然將他的頭往牆上撞。
母親離開後,張某銳沉默片刻。
期間,他曾回頭看了眼樓下。
之後轉身爬上圍欄,從5樓跳下。
據說,孩子彌留之際,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媽媽……”
新聞的評論下,有人萬分不解。
“現在家長根本不知道怎麼溝通,上來就是打罵。”
2022年時,有訊息傳出,說這名媽媽不堪痛苦,也離開了人世。
然而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要知道,語言是能殺人的,尤其是由至親說出時,它的鋒利程度還會加倍。
當一個人長期被這樣傷害,對自己、對世界,都不再有愛意。
他會很容易放棄自己。
因為當他回頭,全是痛苦。
這種事當然不是孤例。
2016年。
四川達州渠縣的高三畢業生小斯,在剛剛結束高考的第三天,因被父親辱罵,當天失蹤。
三天後,人們在渠江發現其屍體。
失蹤當晚8點,他曾在自己的QQ空間定時釋出十幾條說說,表達決定自殺的原因:
他想得到父母的愛,卻永遠得不到。
無論他怎麼努力,面對的都是更嚴苛的要求。
自己考98分被罵,吃飯打嗝被罵,夾菜姿勢不對等會被罵。
最長的說說長達2000多字,詳細描述了自己十幾年來被父母羞辱、謾罵、毫無尊重與理解的遭遇。
末尾他寫道:
這不是寫給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們的思維,他們的角度與立場,我也跟他們說不清。
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
心煩!……
此言此語,足見他對父母的徹底失望。
死亡訊息傳來後,父母雙雙崩潰。
他們看著孩子的屍體,父親捶胸頓足,母親痛苦得幾度暈厥。
可是,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小斯含恨而去,哪怕死,也不肯原諒他們半分。
而云南鎮雄男孩小龍,15歲,因“父親句句逼人”,在2017年1月27日,即大年三十,服農藥自殺。
遺書裡,每一個字,每一段話,都瀰漫著小龍對父親的恨意,和對世界的失望。
而青島女孩小雯,13歲,亦因父母辱罵而跳樓身亡。
在遺書開頭,她寫道:
親愛的爸爸媽媽:
用“親愛的”與你們的稱呼所搭配,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錯誤。
還有成都14歲女孩小盈,因晚歸,被父母瘋狂辱罵。
後來從6樓縱身跳下,搶救無效身亡。
母親跪在她血肉橫飛的身體旁邊,嚎啕大哭,伸手就去抱女娃娃的頭,情緒非常激動,幾度昏死過去……
小盈的跳樓自殺不是衝動為之。
她早已積攢了太多的失望,和對生命的厭棄。
這些情緒,我們從她寫下的長達4頁的遺書中可以看出。
“前三頁看得出來情緒很激動,一頁紙寫了幾十個‘你去死’和‘你怎麼還不死’。”
心理諮詢師認為,導致小盈悲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和父母的衝突,只是最後的導火索。
在事情發生之前,她可能已經累積了很多情緒,一直沒有得到紓解,最後才導致悲劇的發生。
我們總以為,自家的孩子,可以隨便打,隨便罵。
可是,家長們卻忘了,孩子的心靈沒有大人那樣強大,也沒有大人那樣歷盡滄桑,見多識廣,對“小衝突”可以一笑而過。
他們年紀還小,還沒有彌勒佛般的寬容,來消化你不留情面的羞辱和對他人格的踐踏。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父母展現以寬闊、聰慧、溫柔,他就成為積極的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餵養以羞辱、貶低、暴力,他就成為惡的祭品,或者惡本身。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說得輕巧,有些孩子不打不罵不聽話。
在這種邏輯下,他們持續施暴,從不覺得自己有問題。
但我們要明白,暴力教育的本質,不是“嚴厲”,也不是“管教”。

而是教育上的無力。
思考上的懶惰。
陪伴中的能量不足。
它暗含的邏輯,是單一粗暴的:用恐懼代替溝通,用壓制替代引導。
當家長將暴力(包括肢體暴力、語言羞辱、冷暴力等)作為育兒手段,本質上不是教,不是愛,而是逃避教育責任的捷徑。
孩子可能短暫地、被迫地變得服從。
這種“高效”背後,是對教育複雜性的忽視。
首先,當你習慣於打罵時,你看不見孩子真正的問題。
孩子犯錯,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情緒失控?認知不足?環境影響?關係施壓?無助無力?
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簡單粗暴的家長,什麼也不探究。
直接歸因於“不聽話”。
孩子“不聽話”,他們輕則罵,重則打。
這種語言暴力➕行為暴力➕冷暴力的解決模板,掩蓋了父母在溝通、共情、規則制定、秩序維護等教育能力上的不足。
他們無法發現癥結。
也無法找到良策。
於是,暴力可能暫時阻止行為,卻無法解決憤怒、孤獨、缺乏內驅力等核心問題,反而加劇親子隔閡。
其次,它還暴露了“權力關係”的濫用。
家庭中的暴力本質,是強弱不對等下的權力壓迫。
父母將孩子視為“需要征服的物件”,而非獨立個體。
長期在暴力下長大的孩子,極容易成為暴力的化身。
因為,暴力是會代際傳遞的。
孩子會在父母的打罵中,內化“強權即真理”的邏輯,要麼複製暴力模式,要麼陷入自我否定的心理困境。
前者,讓孩子成為施暴者。
後者,讓孩子成為抑鬱患者。
有些父母在施暴後,還會“哄”。
他們會說,“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
“我打你,都是為你好”。
這並不是愛,而是PUA,是父母用情感綁架,掩蓋自身情緒管理的失敗。
孩子如果真的相信“暴力🟰愛”,“傷害🟰為你好”,後患無窮。
他的認知會扭曲,行動會變形。
再次,暴力教育還暴露家長“自我成長的停滯”。
暴力教育的根源,不是因為孩子叛逆。
而是父母自身存在侷限。
比如,情緒管理能力不足的父母,容易將生活壓力,轉化為對孩子的遷怒,用暴力宣洩情緒。
再比如,認知固化的父母,容易沿襲自己童年被對待的方式,不反思,不學習,複製最粗暴的手段,去對付孩子。
他們面對孩子不順從,會陷入“你必須聽我的”權力鬥爭,而非理解孩子尋求獨立的心理需求。
於是,陷入惡性迴圈。
你越打罵,孩子越不聽話。
越不聽話,越打罵。
所有家長都要明白:打罵孩子,不會讓孩子真的認同規則。
只是讓他們充滿恐懼和憤怒。
親子關係演變為“控制與反抗”的博弈。
孩子還會被扼殺自主性。
他們再也難以自主去探索,去規劃,去追逐。
暴力壓制了孩子試錯和反思的空間,只會導致兩種極端:
1,過度依賴權威;
2,徹底叛逆。
真正的教育,需要父母投入時間觀察、傾聽,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是非觀,而非依賴外部威懾。
我們可以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建立清晰的規則
比如,用溫柔堅定的秩序替代辱罵,用自然結果法替代懲罰,讓孩子理解行為與責任的關係。
同時,用共情式溝通,深入問題的核心。
如孩子打架,可以問:
“你當時為什麼生氣?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而非直接責罵。
最重要的是,用自我覺察、主動學習,替代本能反應,去陪伴孩子。
每一個家長,都應該放下“絕對權威”的執念,平等地與孩子相處。
你需要被尊重。
孩子也需要。
你需要自由的表達。
孩子同樣需要。
請給予孩子溫柔堅定的指引,也給他參與規則制定的空間。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製造聽話的“孩子”,而是培養獨立的、能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人。
關注我
看更多好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