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蘋果VisionPro的網路熱梗,國內誰能“接得住”?

文/VR陀螺

當地時間 2 月 2 日,售價 3499 美元的 Apple Vision Pro 正式發售。

北半球的寒冬壓不住大家想要一嘗跨時代新品的衝動,發售當天一大早美國各大 Apple Store 便排起了小長隊,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果粉、發燒友、網紅博主與行業人士。
作為蘋果開啟空間計算時代新篇章的第一款硬體,Vision Pro 被蘋果寄予厚望,近乎頂配的硬體配置、革命式的概念讓其一次次刷屏各大社交媒體平臺。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國內 XR 廠商們也不甘寂寞。從去年 6 月 Apple Vision Pro 釋出以來,VST 類頭顯代表包括玩出夢想、小派、創維和億境等廠商紛紛跟隨空間計算的腳步,提出自己的主張與業務佈局;得益於產業輕薄型 AR 技術多年沉澱,OST 類眼鏡代表 Rokid AR Studio 空間計算套裝也在去年8月釋出,以新品擁抱空間計算革命。
2024 年,是 XR 空間計算時代的落地之年,亦是 VST 與 OST 技術路徑第一次以相同革命目標,走向更大共存市場的一年。兩者沒有拔刀相向的市場衝突,但卻有著差異化的使用者體驗。借 Apple Vision Pro 上市,一場場關於 VST 與 OST 的未來議題也被帶上舞臺中央。
 Vision Pro的“亮點”與“熱梗” 
Apple Vision Pro 是庫克時代首款真正意義上的“代表作”,蘋果在 XR 上探索長達 7 年之久的技術集合。
Vision Pro 的產品配置以及引數,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而在近日海外一眾媒體的評測中,我們才真正看到了引數背後帶來的強大體驗。    
《The Verge》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VST 頭顯,這可能意味著基於攝像頭的混合現實透視可能是一條可行的路。並且其手眼追蹤技術感覺就像魔法一樣(當它起作用時);《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評價這是其嘗試過的最好的混合現實頭顯,並且比 Meta Quest Pro 和 Quest 3 先進得多。
圖源:網路
當然,並非所有的體驗皆完美。海外媒體不經官方稽核、獨立發表真實使用體驗,在前幾天也是刷屏網路。幾大媒體評測共同使用 FaceTime 通話這一幕不禁令人捧腹大笑,感覺大家都在使用“90 年代的座機”進行視訊通話一般。    
貌似蘋果的 AI 影像技術需要進一步提升,不求做到美圖秀秀那樣的個性化美顏效果,只求還原“iPhone原相機”,毛玻璃濾鏡求求你不要太離譜。
圖源:網路
另外,正如陀螺君在此前《時代的“哥倫布”,Vision Pro八大風險關注點》中寫道的那樣,此前在 XR 產業上出現的各類核心技術難題,包含但不限於電池續航、佩戴設計、內容生態、屈光適配等,幾乎也在 Vision Pro 上以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影響程度再次出現了。
Vision Pro 雖然電池採用了外接形式,但是頭顯內建了諸多核心元器件,如 M2+R1 的晶片平臺、RAM+ROM、2×1.42 英寸Micro-OLED(網傳尺寸)、多片式光學透鏡、以及紅外、RGB 相機等系列感測器,這使得產品重量達到了 600-650g(具體取決於 Light Seal 和頭帶的使用)。
基於 Vision Pro 的重量,於是乎網上出現了這樣的“頭部健身圖”——旨在鍛鍊頭部的承重力,趣味性十足。這是目前“VST 頭顯”類產品較難避免的負重問題,特別是一體式整合的產品,只能透過額外的頭帶增強人體工學設計,分散壓力。
圖源:網路
Vision Pro 除重量外,價格也是大家的經常用來調侃的點。蘋果的高階市場戰略,在 Vision Pro 上再次得到了展現,3499 美元的價格一躍成為蘋果消費產品史上最貴的產品之一。   
並且,如果使用者想要真正體驗到 Vision Pro 帶來的空間計算,用於辦公等場景,也許還需要額外購買妙控鍵盤、滑鼠、Macbook,構建一個更強大的空間計算套裝。
是的,“只需支付‘非常低’的價格,你也可以擁有這一切。”
圖源:網路
蘋果的全球影響力是巨大的,在此也感謝蘋果,Vision Pro 的 “評測”給大家帶來了如此多的歡笑與“對產品新奇的思考”。
 VST&OST,空間計算的兩條技術路徑 
事實上,蘋果力推的“空間計算”是一種將計算機以自然的方式融入物理世界的技術。具體是指透過 VR/AR 等裝置利用計算機視覺處理攝像頭和其他感測器獲取的資料,從而獲得關於環境的視覺資訊,包括物體的位置、方向、運動甚至材質屬性。並基於多個感測器的資料融合,建立準確且全面的環境檢視。   
基於環境檢視,VR/AR 裝置可以利用空間對映技術建立環境的三維模型,以更精確地放置和運算元字內容。空間計算的主要優勢之一是它能夠理解環境的深度,使使用者能夠以真實且自然的方式與虛擬物件進行互動,按照與物理世界相對應的方式進行放置和操作。
簡而言之,空間計算大致可以理解為 SLAM 技術、AI 演算法與 MR 等感測技術的結合。在實現這一願景的路上,目前,蘋果的選擇是 VST 頭顯路線。VST 即“影片透視(Video See-Through)”,是基於頭顯外部攝像頭,採集環境資料,以影片形式在鏡頭前為使用者提供環境影片的透視技術。代表產品還包括 Quest 3、PICO 4 等。
與 VST 並行的另一條技術路徑為 OST,OST 即“光學透視(Optical See-Through)”,這是一種基於透明的光學鏡片提供的環境透視技術。代表產品包括 Rokid AR Studio 空間計算套裝、Magic Leap2、Nimo Glass 裝等眼鏡型別產品。
不同的技術路徑,產品也存在較大差距。基於 VST 技術路徑的頭顯類產品通常為一體式設計(AVP是個例外),頭顯端集成了核心處理器、近眼顯示光學系統(螢幕+光學透鏡)、RGB 相機、灰度相機(多個)、音訊系統、電池等一系列元件,產品通常為 500g 起。致力於追求更高的效能運算、更大的 FOV、更精準的演算法,以及更多元的互動。
而 OST 技術路徑的產品,通常在原有的眼鏡形態下做擴充套件,僅增加光學顯示系統、音訊系統、以及單個攝像頭等輕量零部件。大部分 OST 產品設計一定程度上會減弱演算法精度和 FOV 大小,但可以得到時尚的眼鏡形態設計,以及輕量級佩戴體驗,一般可以將重量控制在 100g 以內。效能方面,不少 BirdBath 方案的眼鏡,如 Rokid Studio 空間計算套裝將主機與電池外接,保持頭部舒適佩戴體驗的同時,提供效能運算。
VST 與 OST 兩種技術路徑各有優勢,基於目前的產業階段和市面上的產品來看,VST 的頭顯類產品重“綜合性能”,包含但不限於光學、演算法、運算等,而 OST 眼鏡類產品重“外觀佩戴”,側重於探索未來產品形態,以及輕量級舒適穿戴體驗。

 OST國內代表Rokid,用76g做空間計算
 

硬體配置方面,Rokid Max Pro 採用 0.68'' Micro-OLED+BirdBath 的輕量級光學方案,可提供 50 度的 FOV,相當於 6 米外 215 寸虛擬大屏,解析度為 1080P。FOV 不大,介於資訊提示與普通 VR 頭顯之間,但足夠去觀影、遊戲,帶來相對沉浸體驗,同時提供真實世界視野。
升級版的 Rokid Station Pro 帶來了媲美傳統 VR 頭顯的效能,其搭載高通驍龍XR+ Gen2 移動平臺。相對於上一代,該平臺續航提升了 50%,同時散熱提升了30%,並提供 7620 毫安的電池。
光學系統與核心主機板是支撐 AR 顯示與使用的基礎層面。不過,在 Rokid 看來,其更注重系統軟體能力,而非純粹的硬體堆疊。Rokid 創始人&CEO Misa 在接受採訪時說,Rokid AR Studio 是團隊耗時 4 年才實現的產品,為了使眼鏡儘量輕,其空間計算能力主要透過系統軟體實現。

Rokid 為此專門開發了 AR 底層系統 YodoOS-Master 。“或是目前最為完整的一套面向空間計算時代的 AR 空間作業系統。”Rokid 副總裁&XR 中心負責人王俊傑在去年的釋出會這樣說道。
目前,YodoOS-Master 2.0 已支援空間模式、手勢、語音等多種互動方式,也同樣支援 0DoF、3DoF 和 6DoF 三種互動方式。還支援多種開發工具協同、多生態的應用,形成了一個相對友好且開放的內容生態體系。
空間計算的一大前提是“環境資訊感知”。為此,Rokid AR Studio 採用了單目 SLAM 方案,透過一個普通的 RGB 攝像頭,實現空間資訊的定位和捕捉。
按照 Misa 所說,這是 Rokid 的 AI 實力,正因為希望減輕眼鏡的重量,所以採用了一顆攝像頭的方案。而如何用一顆攝像頭實現兩顆攝像頭的空間計算效果,釐米級的虛實貼合精度,背後是 Rokid 系統軟體演算法、AI 與硬體的深度融合計算。
事實上,Rokid 的戰略打法並不罕見。透過軟體創新帶動硬體市場,也是大多數消費電子廠商的主要戰略,這一點在不少大型手機廠商上也能看見非常明顯的身影,OS 也是最能做出使用者差異化體驗的板塊。
基礎硬體與自研 AR 系統 YodoOS-Maste 的結合下,造就了 Rokid AR Studio 空間計算套裝。應用場景方面,Rokid AR Studio 空間計算套裝可支援與 Vision Pro 同樣的 3D 空間影片、3D 照片的觀看。拓展鍵鼠外設下,Rokid AR Studio 空間計算套裝也支援多屏辦公。不僅如此,在 200 餘款應用的加持下,AR 遊戲娛樂、影視劇觀看等基本功能也囊括其中。   
觀影娛樂——3D空間影片/照片
特別功能—空間搜尋
遊戲場景—AR打殭屍
這樣一款支援空間計算的 OST AR 眼鏡,將產品重量做到了 76 g,形成更輕薄眼鏡形態。對比 Apple Vision Pro 至少 600g 的重量,Rokid Max Pro 削減了差不多 85% 以上,這是基於 OST 技術路徑做分體式 AR 眼鏡目前的一個較大優勢。
另外一個相對優勢則是成本。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在購買第三塊“大屏”電子產品時,價格將是影響消費決策的重要因素。蘋果的高階產品戰略,顯然並不親民,Vision Pro 合計 2.5 萬元的價格,讓人望塵莫及。
而國內的 AR 眼鏡當然更親民一些,成熟普通的 BB 方案眼鏡價格普遍在 2000-3000 元區間,而在增加相關移動主機,以及攝像頭演算法後,價格也能控制在萬元以內,具備更好的市場普及潛力。
 蘋果拉動XR產業正向生長
 Rokid上半年空間計算消費級新品能否“接住”?
儘管 Vision Pro 價格頗高,產品體驗也存在諸多尚待改善的方面,但蘋果的入局,對於整個 XR 產業而言,卻能帶來諸多正向的推動作用。
Misa 在近日做客某科技論壇上,評價 Vision Pro 時表示:“蘋果這次把很多可能性、想象力、生態的前景都展示了出來,但是對產品大家其實總覺得還是欠點火候。”
“我能講的就是第一它真的太重。我大概戴了 20 分鐘,我是有明顯的痠痛感,痠痛到我後來活動了大概半小時。這是他最大的問題,現在海外的博主也反映了這個問題。”
“第二就是在有的互動場景裡面,它還是相對比較粗糙一點,那個是我們比較早的體驗版本,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改進,但我最近看的 review 裡面這個部分也有問題,比如說他的那個人臉掃描成像,最後出來的效果不他好。還有人發了張照片跟扎克伯格當時的照片對比,我在朋友圈發了這張照片。當時就是這個效果,我以為他會改進,但實際上後面沒改進。”
當然, Vision Pro 的發售對於Rokid 這樣的 XR 公司來說,在供應鏈、使用者教育、生態建設、技術啟發將有很大幫助。比如生態,為 Vision Pro 開發應用的開發者,也可以很容易在 Rokid 的平臺上開發類似的應用,Misa 透露目前 80% 在 Rokid 的開發者都是如此,程式碼遷移成本很低。
他還說道:“我們一年大概花 1, 000 萬人民幣左右去支援開發者和生態夥伴,聽起來 1, 000 萬好像對創業公司是個不錯的價錢,但是蘋果就完全不是這個數量級,整個行業會熱鬧起來。”
使用者認知層面更是不言而喻,各大社交平臺的熱榜已經說明了答案,蘋果強大品牌告訴了大家空間計算是什麼,有什麼用。而在蘋果科普認知的同時,也給了更多 XR 廠商空間計算的消費市場缺口。特別是在Vision Pro 不光高價,還未在國內發售的這一時期。   
而在國內諸多做 XR 的廠商中,OST 技術路徑的Rokid 無疑是不可忽視的佼佼者。據億歐網近日釋出的《2024年中國AR產業發展洞察研究》報告,Rokid、雷鳥創新、XREAL 和影目科技佔據了國內 AR 市場 85% 以上份額。
其中,Rokid 在中國消費級 AR 眼鏡產品出貨量佔比中,以 27.9% 的佔比排名第一,據稱,企業使用者和消費使用者服務使用者數已突破 100 萬。Rokid 的這份成績單實際上是研發技術佈局、內容生態建設、產品戰略選擇和市場營銷推廣的共同結果。
圖源:億歐報告截圖
報告顯示,Rokid 目前共有 314 項有效專利,主要涉及 AR 眼鏡相關的產品工學設計、光學結構設計、感知互動技術等核心板塊。創新技術專利的積累,為 Rokid 打造一條無形的品牌護城河,有利於企業打造更具差異化的產品,以及更長期的良性發展。
AR 內容生態一直是產業的痛點,缺乏優質原生 AR 內容將在很大程度上將限制使用者體量。作為國內 AR 獨角獸企業,Rokid 在內容生態的上,扛起了建設的大旗,基於自研 AR 空間作業系統 YodaOS-Master,Rokid 先後共舉辦了兩場 AR 開發者大賽,最高開發者單筆獎金達到了 10W。與此同時,Rokid 還深入產學研結合,與多所高校合作,推出 AR 高校系列培訓課程,年均投入千萬預算的“若琪空間站”開發者助力計劃等。
不光要將內容“加進來”,同時還要將產品“走出去”。在市場戰略方面,2023 年 Rokid 還攜手 Google 打造了全球首款 AR 版 Android TV 裝置,透過 Rokid Station(全球版),使用者可以在 Google Play 上下載 YouTube、Hulu、Disney+、TVer、AbemaTV 等海量應用。強大的谷歌內容生態,為 Rokid 出海打下了生態基礎,讓其可以馳騁亞馬遜等海外渠道。
當然,Rokid 的 27.9% 的市場份額,除了其在 C 端的市場發力到位外,還離不開其 B 端業績的支撐。結合 AI+AR,Rokid 的 AR 眼鏡產品已應用在工業電網、油氣化工、智慧製造醫療和文旅等領域,產品銷往 80 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前 VR陀螺進行過實地走訪,看到 AI+AR+工業數字化的轉型案例。基於頭戴式 AR 眼鏡,其在工業應用中,可提供遠端協助,員工培訓等解決方案,進一步提供工作效率,保證工業安全。
Misa 多次在採訪時表示,B  端是 Rokid 技術的試驗田,正是因為 B 端有數量龐大、場景豐富的客戶,Rokid 才能在技術上不斷嘗試和迭代。
在 OST 空間計算這條技術路徑下,Rokid 從軟硬體專利技術、自研AR 作業系統、內容生態策略、B+C 雙業務打法展示著它的獨特一面與深厚積累。空間計算新時代下,有望在蘋果 Vision Pro 的市場刺激下,迎來新一波業務增長 。
據 VR陀螺獲悉,Rokid 還將在 2024 年 上半年將舉辦 OpenDay,帶來消費級全新空間計算新品。基於 Rokid 過往產品路線,以及相關技術佈局,新品仍可能是基於 BirdBath 方案的 AR 眼鏡,以及移動主機盒子的改進款。
全綵 Micro-LED+衍射光波導的方案可以將 AR 眼鏡做到更接近眼鏡的形態,進一步提高透光率,作為產品迭代方向毋庸置疑。但 Micro-OLED+BirdBath 的眼鏡可以帶來高畫質晰度,視覺體驗更佳,成本更易控制,並且基於移動主機還能帶來效能與演算法融入,擁有更好的擴充套件性,似乎更符合當下做消費級空間計算 OST 產品的策略。
Rokid 下一代空間計算產品落子何方,原有的產品佈局是否會被打破,空間計算時代該怎麼把握市場機會,且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第一時間瞭解XR資訊  
  關注VR陀螺官網(vrtuoluo.cn)
VR陀螺的聯絡方式:
商務合作 | 投稿 :
六六(微訊號 13138755620)
尋求免費曝光:
六六(微訊號 13138755620)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活動詳情請點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