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清零時代3.0的來臨

前言
2025 年 4 月 2 日,萬惡的美利堅合眾國,悍然宣佈國家緊急狀態,全面徵收關稅。後來的史學家對此稱為 “萬國關稅事件”。
全世界一片譁然,美國股市在接下來的一個交易日直接蒸發 2.4萬億市值。
全世界大踏步進入清零 3.0 新時代。
兩年前我寫的年度書目回顧,說的還只是疫情時代的結束。清零元年の新時代 | 2023 年臧木銘年度推薦書目
回頭看,疫情是個前戲,2025 年才是正場。
本文從大歷史角度來分析其中來龍去脈,爭取用普通人視角,不掉任何書袋、不談任何高大上主義,用資料和事實來分享。
2025 年全世界快照 (Snapshot)
談大歷史,必須要用資料。用資料,先來一個快照。類似於醫生為了確定身體裡某個部位是否癌症,會做一個全身的 PET Scan 然後做一個病理切片。
2025 年:
  • 全世界人口總數: 82.3 億
  • GDP 前十名的國家分別是:
    • 美國 (人口總數,下同:3 億 4 千萬)
    • 中國 ( 14 億 1 千萬 )
    • 德國 ( 8 千 3 百萬 )
    • 日本 ( 1 億 2 千 4 百萬 )
    • 印度 ( 14 億 4 千萬 )
    • 英國 ( 6 千 3 百萬 )
    • 法國 ( 6 千 2 百萬 )
    • 俄羅斯 ( 1 億 4 千 8 百萬 )
    • 加拿大 ( 4 千萬 )
    • 義大利 ( 5 千 9 百萬 )
    • 以上國家總計人口:3,769,000,000(約 37.69 億)
      也就是說,前十名 GDP 國家的人口約佔地球人口的 50%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料,2024 年全球名義 GDP 約為 104.48 萬億美元。
以上 10 名國家的名義 GDP 總計為
28.78 + 18.53 + 4.59 + 4.11 + 3.93 + 3.49 + 3.13 + 2.33 + 2.24 + 1.86 = 73.99 萬億美元
2024 年這十個國家的經濟總量約佔全球經濟的 70.8%。
1945 年全世界快照 (Snapshot)
那麼,二戰結束的那年,1945 年,也就是 80 年前的地球,什麼情況?
1945 年:
  • 全世界人口總數: 大約是 23 億人(2.3 billion)。1939 年二戰爆發時,世界人口大約是 22 億。一場世界大戰,地球上少了大約一個億。
  • 我用 ChatGPT 生成了 1945 年十大國家人口與 GDP 排名表

    📊 人口排名(單位:百萬)

    排名
    國家
    人口(百萬)
    1
    中國
    540
    2
    印度
    390
    3
    蘇聯
    170
    4
    美國
    140
    5
    日本
    72
    6
    德國
    66
    7
    義大利
    45
    8
    法國
    40
    9
    英國
    47
    10
    加拿大
    12

以上十國總計人口約 15.22 億人 (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約 23 億)的 約 66%

  • 💰 GDP 排名(單位:億美元)

    排名
    國家
    GDP(億美元)
    1
    美國
    2280
    2
    英國
    490
    3
    蘇聯
    550
    4
    加拿大
    120
    5
    日本
    95
    6
    德國
    75
    7
    中國
    70
    8
    法國
    65
    9
    印度
    55
    10
    義大利
    45

    世界 GDP 估計(1945 年):

    根據歷史經濟研究(如 Maddison Project)和聯合國估計,1945 年全球 GDP 約為 4,000–4,200 億美元
    我們取中值 4,100 億美元 來估算:
這十個國家在 1945 年的 GDP 佔全球總量的約 93.8%,也就是說:
🌐1945 年全球絕大多數的財富和經濟活動都集中在這十個國家之中。
資料小總結:人口和經濟
從 1945 年到 2025 年的 80 年間
  • 地球人口從 23 億到 82 億:增長了 2.56 倍
  • 人口和經濟靠前的這 10 國人口占全球比例從三分之二降到了二分之一
  • 這 10 國經濟佔全球比例從 93.8% 下降到了 70.8%
如何解釋?有好幾個有意思的角度:
  • 上面這 10 個國家,除了印度,基本上都屬於高消費、高消耗資源型別的社會形態,尤其是人口第二大國和第二大經濟體的天朝。
  • 2025 年有 40 億左右佔地球人口 50% 的人群,他們所在的國家 GDP 總計還不到全球的 30%. 
    其中有不少生育率高而且人口基數已經或即將破億的國家,包括印尼、巴基斯坦、巴西、奈及利亞、孟加拉、越南、衣索比亞、菲律賓、埃及、墨西哥,無一不想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提高自己國家的 GDP 和國民消費水平。
問題來了,地球到底能承載多少人口?
我問了 ChatGPT:
這是一個展示在不同生活方式(奢侈型、中庸型、節約型)下地球可承載人口上限的圖表:
  • 奢侈型生活方式(高消費、高資源使用):大約可承載 80 億人
  • 中庸型生活方式(適度消費、可持續發展):大約可承載 100 億人
  • 節約型生活方式(低資源使用、高效率):大約可承載 150 億人
1945 – 1991: 世界秩序重建的初級階段 清零時代 1.0
就在您昏昏欲睡,以為我要繼續講政治經濟學的時候,我突然畫風一變,開始講大歷史了。
話說 1945 年全世界被二戰打得稀巴爛了,美國就此接過了日不落帝國英國的火炬,帶著北約的小兄弟們向前猛跑。1950-1953 年,悍然發動朝鮮半島戰爭並簽訂停火協議至今。還不放手,1955 年還接過了法國的爛攤子,進入越南戰場這個泥潭。
蘇聯也沒閒著,組織華約的小兄弟們,搞團團夥夥。1961 年先建了柏林牆,1962 年在古巴部署針對美國的中遠端核導彈,1968 年出動坦克進入布拉格(史稱布拉格之春)。
1969 年蘇聯人還準備對偉大的中國人民進行全境毀滅性的核打擊(參看:那年三月:兩個大國衝突升級)- 如果你知道這段歷史以及海蘭泡大屠殺之後,還要去跪舔所謂北方戰鬥民族,你 TM 就不配做中國人– 如果不是被美帝怒斥阻止的話,就沒有什麼中國的 70 後以及 70 後以後的任何後了。
以上都是大家熟知的一些戰爭歷史。但如果你只看那個角度,你就沒有看到這些重要的經濟發展和基礎建設:
  • 1956 年開始,美國實施艾森豪全國州際及國防公路系統 (Dwight D. Eisenhower National System of Interstate and Defense Highways整個系統自1956年開始興建,覆蓋了美國本土,在夏威夷阿拉斯加州波多黎各也有屬於這個系統的公路。至2013年總長度為47,856英里(77,017千米)。簡單來說,美國從 1956 年開始全國路路通,打通了。
  • 1958 年,位於加州的美洲銀行 (Bank of America) 在加州的 Fresno 廣發郵件,發行了一張 BankAmericard 信用卡。這張卡的發行最終擴張到了三藩市和洛杉磯,並最終走出了加州,走出了美國國境線。這就是全世界第一名的信用卡組織 Visa 的來歷。
  • 1960 年代,航空業也迅猛發展,主力當然是波音公司:

    ✈️ 波音 707(首飛:1957,廣泛應用:1960 年代)

        第一款商用噴氣式遠端客機

    • 最先被泛美航空、英國航空等採用,成為國際航線的主力機型

    • 能夠實現 跨洋直飛(如紐約直飛倫敦),大大縮短了旅行時間

    • 相較螺旋槳飛機,速度大幅提高(約 965 km/h)。

    ✈️ 波音 727(首飛:1963)

        主要用於區域和中程航線

          • 設計靈活、起降效能好,適合更多中小機場。
    • 加快了城市之間的聯絡和商務旅行普及。

  • 1950 年代開始美國還大量接收外國留學生,培養懂英語和親美的外國人才。

    我一直寫文章,對那些擔心中美關係惡化會導致中美留學生問題的讀者們,提醒他們莫矯情、切勿杞人擔憂的重要原因之一來自歷史:

    伊朗曾經在美國是留學生第一名大國,1970 年代高達五萬之多。美國和伊朗斷交這麼多年,伊朗留學生在美國仍然超過一萬名。過去幾十年來伊朗學生必須出國才能考託福/SAT的難度、和赴第三國申請赴美簽證的艱辛之路、就算拿到美國大學錄取和赴美簽證能不能付得起學費都是個問題,這些事,對天朝的 00 後/10 後們來說,好像都不是個事,就別再 self pity 了。

  • 美國和蘇聯這兩大陣營,拼的不僅是硬實力軍事實力和軍事基地的部署,也是軟實力包括經濟、文化和教育的輸出和浸潤。

    當美國人持著美國發行的 Visa 信用卡走遍全球的時候,美國自然就把美元結算系統擴張到全世界每個有美國人的角落。

   當美國的商品透過美國的州際公路運上了集裝箱,透過國際水域到達

   全世界的港口,卸完貨再裝上當地的商品回到美國,再透過美國州際公

   路卸貨給美國的商家並被美國人的皮卡運回家的時候,國際貿易就完成

   了。

    當來自全世界的留學生,用驚詫豔羨的眼光看到這些美國的先進,思考

    如何把這些帶回本國,或者留在美國繼續畢業後的生活,國際教育就繼

    續延展下去了。

    蘇聯,其實也有以上的各種元素:盧布結算體系、全球商品貿易、蘇

    接受大量東歐、朝鮮和中國的留學生。蘇俄文化,至今在東歐、朝鮮和 

    60 歲以上的天朝人民中,還是頗有重要地位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和 “三套車” 在這個人群中的流行和熟捻程度,不亞於 70 後對齊秦的 

    “大約在冬季” 和黑豹的 “Don't Break My Heart" 的地位。

    但,1991 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宣佈解體

     一個曾經維持了超過半個世紀、任何人想退群都不批准甚至要遭打毒打的

    的蘇聯微信群,就這麼被群主自己宣佈解散撤群了。

    美國贏麻了,老布什總統(參看:我和我的老友喬治老布什總統的腮幫

    子都笑得痙攣了。

1991 – 2024: 世界秩序野蠻生長的後期階段: 清零時代 2.0

   但美國人立刻意識到問題和機會同時來了:

   被蘇聯解體而產生的半個德國(前東德)和中東歐、受蘇聯重大影響的

   中國、印度、中非和東非、中東地區,都是以前美國和被美國支援的西

   歐、日本商品無法進入或者無法長驅直入的市場。

  而這些國家,都或者具有豐富的人口和自然資源(中國、印度、中東非)

  或者具有豐富的工業資源(中東歐)。

  更要命的是,因為蘇聯的衰敗,蘇聯紅軍從很多地區撤離,出現了軍事力  量的真空。有些以前無法或者不敢冒頭的地方軍事勢力,開始蠢蠢欲動。

  在蘇聯還沒解體前就按耐不住要冒頭反美的是和伊朗打了八年兩伊戰爭(1980-1988)的伊拉克。兩伊戰爭中被美國全力支援的薩達姆,居然要

  反美,1990 年決定入侵美國的盟友科威特。

  美國自己在 1990 年也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國內經濟危機。1990年美國的經

  濟衰退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儲貸危機)、

  外部衝擊(海灣戰爭導致的石油危機)、緊縮的貨幣政策以及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 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導致了投資和消費需求的下降,最終引發了1990-1991年的經濟衰退。

痛定思痛之後,美國決定重點扶持中國進行經濟發展,一系列對中國的利好

政策紛紛大手筆出臺。中國也在深思熟慮之後,1993 年開始把有著良好的工業、教育、貿易、航運優勢的上海,作為重點來發展。浦東開始成為新區,繁華時代開始狂飆突進。

為什麼那個時候,美國沒有選定印度,而是中國?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以下兩個資料也許可以提供參考:

1993 年中國人口總人口約11.85億人(118,517萬人)自然增長率11.45‰。印度總人口約9.22億人

1993 年中國:

  • GDP總量約6,191.16億美元
  • GDP增長率約13.9%
印度:
  • GDP總量約2,834.42億美元
  • GDP增長率約4.8%
無論從人口總量、人口增長率還是 GDP 總量、GDP 增長率來看,中國都遠遠優於印度作為美國大力扶持的世界工廠和下一個市場爆發點。
順便說一下,我在 1994 年加入了藍色巨人 IBM 話華東分公司。那時 IBM 在整個中國員工人數可能不到 300 人,在上海辦公室也就幾十個人。但接下來的幾年,IBM China 不僅在本土招聘大量員工,還從海外招募了 200 名高管 (expat or in IBM terminlogy, International Assignee or IA). 這些派駐中國的海外高管,其中不乏很多香港、臺灣華人,他們的薪酬裡有一個對大陸人來說有點侮辱性的條目:“艱苦地區補貼”(hardship allowance),他們不僅享受著公司提供的全額住宿補貼、孩子的國際學校學費補貼、還有各種其他福利、股票等,平均每個海外派駐人員每年對公司的成本高達五十萬美金(該資料來自麥肯錫公司的報告)。200 名高管 * 50 萬美金 = $ 100 Million (一億美金). IBM 並不是唯一這麼大手筆在中國投資的美國/外國企業,一時間 ”來來來,來中國;去去去,去浦東“ 成為外資直接投資 (FDI) 的熱門話語。
中國的自費留學生(對這個名詞覺得好笑或者不熟悉的讀者,參看極簡當代中國赴美留學史)終於慢慢成為主流,超過了之前幾乎 99% 的公派留學生。在 1997 年之後,技術移民加拿大也成為中國外企 – 尤其是在 IBM China 裡面 – 和中國頂尖收入家庭中的一個熱門選項。有沒有投資移民美國的人?幾乎完全沒有。在中國富人都還很少,哪有錢去美國投資?
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終於在 1999 年 11 月 15 日出現了。
關於中國入關,很多現在90 後、00 後和 10 後的孩子們,都沒有太多概念。他們從出生到成長,就覺得很多事情都是理所應當的:
我想出國就應該可以拿到簽證;我想在淘寶網店或者巴黎本地買 30 個 LV包,你們就應該賣給我;我想找個中介花點錢,我應該被港大/哈佛/克萊登大學錄取;我從美國名校畢業,美國大廠就應該給我個終身高薪的職位;我要在矽谷最貴的地方買學區房,我就應該買得起;否則就是美國歧視,美國很爛,美國很壞,美國很屌,美國什麼都不如天朝等等。
讀者不要以為我在編造以上言論,就為了吸引眼球。我在小紅書和微信影片號上都發布過觀看量很高的一些影片,以上言論來自我收到的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然而卻振振有詞的評論。

如果你去找當年的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宣告來讀一讀就知道這是多麼得來不易的事情。

從 1999 年中國入關開始,中國和世界開始同呼吸共命運,在 2008 年北京奧運會更是達到了高潮。
不僅僅是因為全世界矚目的奧運會第一次在中國舉行,更因為 2008 年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的腥風血雨,讓美國不只是灰頭土臉,更暴露了美國的結構性危機。
這一年 10 月份,我也突然在 24 小時被通知裁員了,加入了哀鴻遍野的美國失業人群。依然持中國護照的我,既為偉大光榮正確的祖國在 2008 年的巨大形象而喜大普奔歡呼,也為渺小無助的我自己在 2008 年的美國前途而擔憂。那一年的 5 月份,我還加入了矽谷華人社群集體為汶川地震網路募捐的義工團體,我們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成功募集超過兩百萬美金的善款,最後由清華矽谷校友會代表全體大陸大學校友會,轉交給了國內相關部門。 2008 年是我們悲傷、歡笑、欣慰、慘痛等各種情緒交織的一年。
從 2008 – 2024 年,全世界的秩序基本上可以用“野蠻+生長”這四個字來描述。好在能讀到這篇文章的讀者,應該都記得這 12 年的各種事件,我就不贅述了。
如果一定要說幾件值得說的事(如果有些詞很怪異,因為不這麼寫不能釋出):
  • 2008 年 8 月:俄羅斯進入喬治亞,至今還佔領著約 20% 的喬治亞領土(所以,別擔心 2025 年的烏克蘭了。結果好不到哪裡去)
  • 2014 年 2 月:俄羅斯管理克里米亞,句號。(同上尾註)
  • 2015 年 6 月 12 日,查一下當天的某證交所指數行情走勢
  • 2016 年 11 月 18 日,某人獲選
  • 2019 年 12 月,熱乾麵城市首次發現某種病例。
2025 – ??清零時代 3.0
我看了網上很多評論川普、美國外交和經濟政策的簡中圈文章和影片,我認為基本上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完全不瞭解美國情況,但懂得如何吸引眼球、收割韭菜。標題很勁爆、話語很生動、風格很接地氣,然而沒有任何自己的思考和第一手資料分析。
第二種是在美國留過學、生活過、工作過,現在人也許在美國,但生意或者利益都和國內有關,所以不能也不敢說太直白的話,於是轉著圈子、掉書袋說些 “川普貿易保護主義”、“美國霸權” 等大而空的字眼,或者專門寫一些雞毛狗血的八卦文章,類似英文裡說的 "Peeking from the keyhole" 或者簡中圈的 ”白宮/克里姆林宮/某某海子裡的聽床師“。
真正有想法也瞭解情況的,多半選擇不說話。不僅不寫文章,在微信群裡也潛水很沉默,除非見面擼串才說幾句。
說了這麼多,我算哪根蔥呢?
嗯,我算一根還沒太軟榻的蔥吧,我覺得:
  • 說到底,人口的增長就是資源和空間的爭奪。無論誰做哪國總統,競選綱領多麼漂亮好聽,不能為本國的人口維持資源和空間,最後都得完犢子。MA GA 、“讓波斯民族偉大復興”、 “讓白頭山主體思想走向全球” 、“讓加拿大人從此不吃美國蘋果”、 “法國企業從此停止在美國投資”,從這個角度來說,都有其現實價值,大家誰也不是白蓮花。
  • 這世界,誰都想少幹事、多拿錢、能喝稠的不喝稀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國家願意主動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消費水平,無論多麼崇高偉大的口號。不進則退,不進攻就要防守,外交不行就上軍事。如果全地球人民都能做到很佛系,那就不用戰爭了。否則,戰爭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 儘量獨立思考,儘量多讀歷史,儘量用點腦子。別一看標題一刷小紅書就激動,也別一看川普大嘴巴瞎比比就憤怒。很多時候,人家都是拿讀者和觀眾當猴耍呢,咱沒必要每次都衝前面,可以坐在後面搖著鵝毛扇,看一會兒,砌壺茶,讀一讀歷史,睡一覺,再說。
  • 貿易衝突,和體育賽事一樣,都是和平方式解決衝突,讓體內的荷爾蒙可以這麼宣洩,總比在戰場上死傷遍野,家園塗炭好。我們小老百姓應該鼓勵雙方的領頭人坐下來談判,這一輩人談不完下一輩人接著談。無非就是大家互相不吃對方的牛肉和土豆,少買幾架飛機和幾個手機,上網速度慢一點,不刷對方的影片而已,只要不被忽悠著上前線,沒啥。
我猜您可能還會喜歡以下幾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