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維持“活人感”的我,活成了“窩囊型人格”

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讀者:田大牙
一直都是個分享欲極重的人沒事就好在網上寫點小文章,發點小影片,並逐漸擁有了一批忠實粉絲。
去年年初裸辭後,我一直處於無業狀態總閒著也不是個事兒,不如再把我的網際網路事業好好搞一搞,看看能不能賺它個三瓜倆棗的。每當有親友問我最近在忙啥時,我都是做自媒體矇混過關。看著他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就知道我又糊弄成功了。
為了顯得正式些,我把我的自媒體之路,初步分為三個方向:一是拍不露臉吃播影片,賺商家廣告費;二是發日常vlog影片,賺平臺收益的同時,還能為我家民宿宣傳引流;三是寫文章賺平臺收益和粉絲打賞。這聽起來好像佈局明確、前途光明,實際折騰了一年,我在網上連2000塊錢都沒有賺到。雖然錢沒有賺到,但窩囊氣卻受了不少。
《二十不惑》劇照
現實生活中的我唯唯諾諾,但網路上的我必須重拳出擊。這是我恪守了多年的網上衝浪原則。然而這種原則,卻在我耕耘自媒體的過程中,逐漸被打破。我彷彿患上了網際網路討好症,並淪為了窩囊型人格。
我壓根想象不到有一天,我會在網上和小學生掐架,還吵不贏對方
我在某平臺發不露臉吃播影片,這個賽道流量大,但粉絲一半都是小學生。有天,我釋出了一條吃貢菜的影片,突然爆火。評論沒一會兒就99+。我喜滋滋地翻閱著評論區,享受著網友們的誇讚。然而有條評論在裡面尤其刺眼:主播,你的唇紋怎麼這麼深,嘴唇好難看,這都拍吃播?
雖然擱現在的我看來,這最多算吐槽,但對於當時剛接觸吃播的我,就像眼中釘肉中刺,瞬間擊垮了我脆弱的自尊心。畢竟一開始,我是覺得自己嘴唇長得還可以,才有勇氣拍吃播影片的。
我認真回覆對方現在是冬天,我在有暖氣的北方,嘴唇難免幹一些,以後我會多抹些唇膏的。對方沒有罷休:你用的哪款唇膏,說下品牌,我要避雷。我有點無語,質問對方為啥要這樣咄咄逼人。對方不語,只是一味地“那咋了”。
《親愛的熱愛的》劇照
點進對方主頁一看,還發著吐槽五年級作業太多的動態。原來我是在和一個小學生較勁啊!我不禁又氣又笑,我跟個小學生吵架都吵不過。
我把這件事吐槽給朋友,朋友都笑了:你跟小學生鬥嘴有啥意思?黑紅也是紅。以後無視這些評論就好了。
我做不到無視,氣得半夜睡不著,並在購物網站上激情下單了兩支潤唇膏。
生活裡,我就是個很在乎別人眼光,同時又非常較真的人。這種性格,做自媒體有先天劣勢。
我在網上發我媽寫的她為了經營好我家民宿苦練廚藝、去了多家農家樂學習扯麵的經歷,本是個非常正能量的勵志故事,評論區也是一片祥和沒想到就有人質疑:一個農村婦女能有這樣的文筆?肯定是你代寫的。你媽是外地嫁過來的吧?扯麵還用學嗎?不是每個關中婦女都會的麼?這類發言真是觸碰到了我的逆鱗,更是讓我媽也氣憤不已
對於質疑是不是我媽寫的,我曬出了我媽用手機備忘錄寫完文章,又把文章發到我微信上的截圖。而對於我媽是不是外地嫁過來的,不然怎麼連扯麵都做不好的言論,難道要曬出我媽身份證?
《小敏家》劇照
我壓抑住內心怒火,儘量客氣地回覆道:“會做和做得好不是一個概念。要讓大部分顧客都覺得好吃,確實得下功夫琢磨。”我以為我的真誠能換來對方理解,沒想到對方只是冷冷地回覆了一句:“我自學成才做的面都很好吃。”我一時語塞。
我在網上分享遊記,寫旅行過程中吃到的一家很好吃的盆盆魚。底下評論惡意揣測,說我肯定是收了店家錢了,才這樣吹。我又陷入到了自證陷阱,我該怎麼自證清白,發一張當時的消費付款截圖嗎?
對於這種評論,你不用回覆,直接刪除就行。這種人就屬於典型的沒事找事,你壓根不用向他們證明什麼。朋友又繼續給我支招。
直接刪除評論會不會弄巧成拙,反倒顯得自己做賊心虛啊?也有我的擔憂。
朋友已經無奈了,白了我一眼:你幹嗎那麼在乎網上這些惡評啊?他們就是來找存在感的,又不給你發工資。你要覺得不妥,也可以罵完馬上拉黑。讓他想跟你繼續對線都找不到地方。
《我在他鄉挺好的》劇照
天哪,當局者迷,也好想這麼刻薄地活一次。別人隨口的一句質疑都能讓我陷入自證陷阱。
不要那麼在乎極個別網友的看法,大多數人喜歡你就行。做自媒體首先是賺錢,其次都是其次。每次發動態前,我都要給自己做一番心理建設。
最近春暖花開,我們這兒的各大廟會舉辦得如火如荼。也緊跟時事,專門去逛了次廟會拍影片,並在影片裡隨口講解了幾句瞭解到的古廟歷史。做自媒體確實不能偷懶,啥火拍啥準沒錯。釋出沒一會兒,我的影片瀏覽量就破萬了。
正沉浸在瀏覽量不斷攀升的喜悅裡,評論區突然湧入一位天道酬勤大爺:你個小年輕倒是懂個啥?然後用頤指氣使的語氣吧啦吧啦發一堆。這種爹味撲鼻的評論我最為反感。我氣從中來,陰陽怪氣回覆:好,我年輕我不懂,還是你個老漢懂得多!並附上咧嘴笑表情,陰陽加倍。
三分鐘後,對方還沒回復。我突然意識到,我現在也是有點粉絲量的生活博主了,這樣回覆會不會顯得我很自大、又沒格局啊!思考了十幾秒,我默默刪除了回覆,又口是心非地打上一行評論:感謝您的指正。並附上兩個中老年人喜愛的抱拳表情。
《何以笙簫默》劇照
因為我分享的日常Vlog影片,大都是接地氣的農村生活,受眾群體也大都是本地的中老年人。所以我的影片評論區難免說教味很濃。我用普通話解說,方便全國粉絲觀看。評論區有大叔說我“土槍還裝個洋子彈”,用方言解說才接地氣。我又嘗試用方言解說,又有粉絲不滿意了,說還是感覺我說普通話好聽,嫌我說本地方言不夠正宗。
在窩囊和生氣之間,我選擇了生窩囊氣:我這自媒體做得太憋屈了觀眾老爺們,怎麼你們才能滿意?
後來我找到了平衡的方法:我根據影片內容,一期方言一期普通話,搭配著來。甚至在同一期影片裡,我一會兒方言一會兒普通話。此法收效顯著。
想起我剛發Vlog影片會兒,因為有期影片用了個俏皮流行的稱謂“哀家”,被好幾位網友討伐,說我用詞不當沒文化。本來我是虛心接受的,但奈何有的人直接上升到身攻擊。我沒忍住回懟了過去結果痛失一位阿姨粉。那位阿姨在取關我之前的最後一條留言是:小田,我一直很愛看你的影片,沒想到你素質這麼差,取關你了。
我當時還回復她:求求快取關我吧,我不缺您這一個粉絲。當時也是心高氣傲,缺乏自媒體人操守。擱現在,我一定愛惜羽毛,哭著求她留下來。
《來自星星的你》劇照
窩囊著窩囊著,我也總結出來了自己的一套自媒體之道:投其所好。
吃播影片小學生愛看,我就多學點小學生喜歡的俏皮話,順便給自己打造一個溫柔的知心大姐姐人設。日常Vlog影片主要受眾群體是中老年人,我就給影片裡多加一些中老年人喜歡的元素,譬如土地、鄉愁、童年回憶。而且給中老年人回覆評論時,要帶上尊稱,多用握拳、點贊、玫瑰花、愛心、呲牙笑等emoji表情。
每天早上八九點,我睡到自然醒。躺在被窩裡,開始上獨屬於我的“早朝”。
我依次開啟各大App,像皇上批閱奏摺般,點開圖示上的紅色小點。
“這條評論說得真好,給他認真回覆一下。”
“這條評論是誇我的,但沒啥意思,給他回覆三個點贊表情吧!
“這條私信是騷擾我的,直接舉報加拉黑
“完了,有條惡評!”先點刪除、後點確定,讓你罵我。
《三十而已》劇照
基本上每個平臺的每條友好評論,我都會回覆,努力給自己打造寵粉人設。我生怕不回覆粉絲評論,粉絲一氣之下就給我取關了。久而久之,就會有小學生鐵粉在評論區問我:“姐姐,你是不是每天都很閒啊?我看你每條評論基本上都會回覆。”
天哪,我的秘密被小學生一下子看穿了。我確實很閒,因為我沒有上班。可我怎麼能說出實情,我只好揣著人設回覆:“不是啦!我只要有空就會挨個認真回覆評論,這是對寶子們的尊重。”
雖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但經過這一年的積累,我也發現自己收穫頗豐。寫了近百篇文章,發了200多條吃播影片,還發了120多條記錄生活的vlog全網粉絲加起來,也勉強算是個萬粉博主了
做自媒體本身就很考驗心態,首先要坦然接受各方的不同意見,其次要學會忽視一些刺眼的負面評價。“我又不是金錢,做不到人人都喜歡。”這句老生常談,卻成了每個自媒體人必須過的坎兒。
去年四月份體檢,我左胸查出來有輕微的乳腺結節,還在醫院開了藥,但我並沒有堅持吃。做了自媒體後,經常被惡評氣得左胸疼,一疼我就趕忙吃兩粒藥自我安慰一下:珍愛乳腺,不要生氣。
《小歡喜》劇照
要說我的最大收穫,就是在和“黑粉”的鬥智鬥勇中,重塑了我的性格。透過外界反饋,我逐漸意識到我性格中的一些自大和敏感。經歷了這一年的脫敏訓練,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網際網路素質都得到了顯著提升。雖然對於負面評論,我依舊做不到完全無視,但也沒有當初那麼輕易破防和內耗了。
我努力在網際網路上維持著自己的“活人感”,雖然變成了窩囊型人格。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自豪地說出:自媒體這碗飯也算是讓我吃上啦!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小風
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 
徵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個人故事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影片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徵稿長期有效,投稿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將投稿與【作者投稿原創承諾書】一同上傳至附件,並在郵件主題標註【標題+字數】
詳細徵稿要求請點選👉【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長期徵稿
稿件示例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