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GP生死線

本期導讀:
沒有最壞的時代,只有不適應的人或機構。現在不是談感情的時候,需要理性對待。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沒錢、沒資源的 GP 應該怎麼辦?”日前,有朋友發出這樣的靈魂拷問
這位朋友表示:“這幾天被幾家機構接連宣佈募資完成甚至超募的訊息席捲,自家老闆也開始坐不住了,表示今年在品牌上也要發力一番。但他們機構並沒有預算,關鍵是新基金1年多了,還沒有進展”。於是,上述靈魂拷問便來了。
這兩年創投圈從業者感受到的寒意頗為凜冽,消極心態此起彼伏,不僅僅是“沒錢、沒資源”的GP,很多過往AUM很高的GP也在思考如何應對接下來的市場環境。
一位IR向我們表示:“感覺自己每天都在對抗消極情緒”。
“信心不足、情緒低迷”已經成為常態。一級市場還在經歷陣痛,少數機構憑藉過硬的專業能力、資源積累等優勢,依然在寒風中逆勢完成募資,但大多數機構則在生死線上掙扎,尤其是管理規模較小的機構,接下來該怎麼辦,成為機構決策者首要考慮的問題。
2025 年,“沒錢、沒資源”的小GP似乎正面臨生死線。
中小GP挑戰重重
2025,中小GP的生死線。
在創投圈的寒風凜冽中,中小GP的生存挑戰愈發嚴峻,宛如在生死線上艱難求索。“沒錢、沒資源”的困境讓它們舉步維艱,新基金募資停滯不前,品牌建設也因預算緊張而難以推進。
據FOFWEEKLY統計的資料顯示:截至11月30日,中國VC/PE市場總募資金額達到了1.2萬億人民幣,同比下降了24%,其中國資和政府基金佔據了86.85%的比重,成為市場的絕對主力軍;投資層面來看:VC/PE累計投資金額接近6000億人民幣,出手頻次為9600次,同比下跌44%;從退出事件上來看,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的退出案例同比下降接近35%;新基金備案數量環比下降了47%。
從管理人層面來看,據FOFWEEKLY統計:2022年開始的行業出清改變了管理人規模的分佈結構,其中最顯著的變化便是管理規模0-5億的機構佔比已經從80%降到了70%;2024年起,市場與監管的重心都開始關注長期存續機構,即所謂“專業”的老牌管理人,但是隨著基金投資者訴求的變化,“專業”的定義也在發生改變。
而從監管出清的機構型別來看,大部分管理規模小於5億,而在存量管理人中,依然有70%的GP,管理規模在5億以下。
在一級市場整體環境低迷的背景下,中小GP的生存狀況顯得尤為艱難。從我們的觀察來看,2025年可能會迎來一輪主動出清的浪潮,那些募資困難、拿不到Carry的機構,或將不得不面臨主動登出的困境。
經歷近年來的市場波動與不確定性後,中國創投行業正處在關鍵的重塑期,出清節奏加快,市場要素重構,機構管理重心全面轉移。在此過程中,市場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有朋友無奈地表示:“如今的一級市場如履薄冰,整個行業陷入困境,專案稀缺、資金緊張、無人接盤,形成了惡性迴圈。
實際上,生存壓力並非僅限於管理規模不足5億的機構,許多整體管理規模達數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機構同樣面臨難題。
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向我們透露:現在關鍵看在管規模,那才是產生管理費、為機構帶來現金流的資本。
因此,無論機構規模大小,都需順應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戰略,以更加理性的態度面對生存挑戰。
中小GP路向何方?
現在不是感情用事的時候了。
近五年來,新備案管理人的管理規模呈現整體下滑態勢。
據FOFWEEKLY 統計,新成立的管理人在管規模多小於5億,其佔比自2019年的67%,上升至2024年的97%。(資料截止到2024年9月)。
一方面,一級市場退出難題持續發酵,機構募資難愈發凸顯,短期內難覓破解之道,未來管理人管理規模或將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新備案管理人管理規模逐漸增長。如2024年新增管理人中,除部分國資或母基金管理規模達50-100億元外,其餘管理人管理規模都小於5億。其中部分管理人管理規模預計未來將逐漸增長,但持續募資難度遠大於過往水平。
在某業內資深人士看來:“在如今市場環境下,機構核心任務是儲存實力,靜候專案退出時機,以期斬獲 Carry”。
針對儲存實力,他坦言:“現在不是談感情的時候,需要理性對待問題,最佳化和調整團隊結構,是重要方式之一”。
1.降本增效:最佳化團隊結構,精簡人員配置,調整激勵機制。摒棄過往美元邏輯時代的激勵模式,依據當前市場狀況重塑薪資體系,將有限資金精準投放於關鍵崗位,以最低成本維持團隊高效運轉,為Carry迴歸積蓄力量。
2.開拓現金流渠道或儘量幫被投企業做好投後:做FA,幫被投企業拓展資源,做銷售,搞訂單等,助力其業務增長,做好投後賦能;同時,積極挖掘身邊潛在資源,開放機構融資,緩解短期現金流緊張等局面。
3.節省開支:在無PR預算情況下,自主打造自媒體平臺,藉助新媒體力量宣傳品牌;主動出擊,組局交流,沒有人脈資源者,與各方建立聯絡,多與有能力組局的人交流,尋求更多交流機會。
但無論是開放融資還是拓展業務,關鍵在於手中握有資源。過去,GP多沿用美元創投行業的盈利模式,在創投領域的拓荒時期,憑藉這一模式賺得盆滿缽滿,享受了時代賦予的豐厚紅利。然而,時至今日,國內的投資邏輯已然生變,曾經的投資、募資、估值手段不再契合當下市場環境, GP們亟需轉變思維,靈活應對。
近日,常壘資本在其釋出的《中國式股權內迴圈》文章中強調:人民幣的投資,要忘記美式IPO的估值邏輯,以及作為退出的主要方式的選擇;忘記矽谷的估值方法。(話說中國的早期專案,估值已經比美國貴了)
決定一個基金的DPI,不再是投到了什麼知名專案;
而是:在一個合理的估值下,提高能退出的命中率。
基金靠一個專案撈回所有成本的時代,過去了。
沒有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近兩年,一級市場挑戰重重,但少數機構憑藉卓越的專業能力和深厚資源積累,在寒風中依然能逆勢完成募資。
比如,1月2日,賦遠投資宣佈旗下兩支基金超募並終關,總規模超20億元;1月7日,心資本人民幣探索基金首關告捷,總規模達10億元人民幣……
然而,大多數機構募資困難重重,鮮有新進展。一方面,市場化資金稀缺,國資、政府引導基金及產業資本雖相對充裕,卻更青睞擁有優質專案資源的 GP,同時更需要GP先搞定至少30%的產業資本,這對於大多數GP而言,是首要難題;另一方面,優質資產稀缺、競爭激烈,中小GP在資產挖掘上處於劣勢,投資要求也愈發嚴格,專案需有收入、利潤,能反投落地。對多數GP 而言,無資源、無資金,舉步維艱。
儘管資料和市場感知偏冷,但這恰是適應環境、修煉內功、做好內部調整的良時。
沒有最壞的時代,只有不適應的人或機構。
在FOFWEEKLY特約作者範譯陽看來:當下,中小GP更需要重新定位,過去的募投管退策略是市場上升期的產物,市場下行期需要全面升級新的策略,畢竟沿著老路是走不到新的地方的。GP做大不容易,要天時地利人和,做小是必然的。所以做精品既是被動的選擇,也是主動的選擇。要主動做小,選擇細分賽道,捆綁獨特資源(產業或者地方政府),延伸新的長板(招商能力或併購能力)。
除此之外,想要繼續站在牌桌上,機構的內部最佳化也尤為重要。透過精簡團隊,安排有能力人員統一調配募、投、法務、退出等環節,提升決策效率。
某機構投資人坦言:“去年因‘募、投、管、退’各決策層利益不統一、決策不一致,而錯失S份額最佳售賣時機。
如今市場機會需“天時、資源”,更需“人和、迅速響應”,某一鏈條卡殼,或影響全域性。
事實證明,想“生存”,無捷徑,只有放下過往“光鮮”,接受並適應新玩法,腳踏實地前行。機構、個人都要練好內功,靜候新機。此時,機構養不起閒人,團隊要精簡、有衝勁,全員皆能“下戰場”。
市場永遠不缺參與者。儘管整體情緒較為低落,但一級市場依然吸引著眾多看好行業發展的投資人,產業方和國資背景的新興力量正不斷湧入。據 FOFWEEKLY 統計,2024年新增的管理人主要集中在華東和華南地區,兩地合計佔比高達79%。從省份分佈來看,廣東地區新增管理人數量位居榜首,浙江、上海、江蘇緊隨其後。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地區新增的管理人中,有 3家為KKR等知名外資機構設立。
結語
鐘鼎資本創始合夥人、CEO嚴力指出:“‘老幹部’上前線,做投資經理”。的確,如今不僅僅是中小GP,對所有GP而言,都要有更加堅韌、抗打,有資源就多方調配,爭取在募、投、退方面獲取更多機會,沒有資源就儲存實力,等到Carry,等待新時代的到來。
一級市場不會消失,大部分機構出清,但依然有新的機構進場,市場還在,就一定有好起來的一天,機會就永遠存在,只是抓住機會的人和機構不一樣罷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