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醫生明說不要中成藥,能省八成錢?

作者:小林
來源:雷叔寫故事
全文250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1
最近是流感流行季,很多孩子去醫院看病買藥。
這時候一張圖火了。
藥單裡,作為西藥的頭孢與布洛芬混懸液,加起來還不到20塊錢,而作為中成藥的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與清肺口服液,加起來竟然要500塊錢。
這張圖並不新鮮,因為一年前就有人這麼爆料過。
而裡面的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更是因為貴,被譽為感冒藥裡的愛馬仕。
如果只是針對一個病,開出相應高價的中成藥也可以理解。
可後來狂開中成藥的手法層出不窮。
失眠了,吃點中成藥,一吃就吃800多;
開出頭孢這類西藥後,還搭配一劑中藥注射液。
去牙科洗牙,都要被配一個蒲地藍。
有人不在乎藥價,有人則對此反應敏銳。
去普內科,配了三種藥,中成藥佔到藥費的85%多。
有網友皮下神經受傷無知覺,配了13.5元的西藥後,搭上一個104.4元的中成藥,中成藥佔藥費的89%。
有網友耳鳴去配藥,中成藥更是佔到藥費的95%。
怎麼高價刺客怎麼來。
你買中成藥,不花個150,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這些都不是費用佔比的上限。
有網友肩膀疼了,被配了250的中成藥和五毛錢的止痛片,中成藥佔到藥費的99.8%。
結果因為沒吃平便宜的止痛片而遲遲不能止痛。
所以我還是那句話:去醫院,醫生會給你開兩種藥。
一種你看不懂名字的是有用的藥,價格很便宜。
還有一種你看得懂是幹嘛的基本是中成藥,價格比較貴,效果只能說聊勝於無。
就像這類長圖暴露的買藥這事上的“愛馬仕”配貨機制。
問題是我們好像無法拒絕。
2
  •  病好的慢就怪西藥?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問是不是資本在圍剿中醫藥。
一名上海網友怒斥,他發現一醫院配的藥品裡,有效的西藥只要付15元,而無效的中成藥要花60多元。
好在他媽媽聽話,只吃西藥。
底下網友紛紛誇他有一位好母親,因為他們的老媽老爸只會拿中成藥當寶,病好的慢怪西藥,病好得快就誇中成藥。
但大家說起來如此激動,還因為:
  •  中成藥容易吃過量

網友爆料,你感冒了,吃三天某中成藥和布洛芬,是可能吃出急性肝衰竭的。


亂吃藥導致肝損傷的事,在感冒上屢見不鮮。
因為市面上幾乎所有西藥感冒藥的退燒成分都是對乙醯氨基酚:
一個人感冒時頭痛、發熱、鼻塞、咽痛了,這時候他可能會吃維C銀翹片,覺得效果不好,又用了不同名字的感冒安片,還是不行,再用西藥對乙醯氨基酚片。
而對乙醯氨基酚成分超標,是可能加重肝臟負擔的。
  •  還有哪些吃藥過量問題?
降血糖時,也可能導致服用格列本脲過量,造成低血糖、休克等。
降血壓時,也可能服用含氫氯噻嗪過量,誘發痛風。
舒緩腸胃時,也可能服用碳酸氫鈉過量,造成胃穿孔、鹼中毒等危險。
“過量”、“過量”、“過量”……“輕則……重則……”
本就“是藥三分毒”,過量則是“毒上加毒”,服用了新增西藥成分的中成藥的患者可能早已深處健康的陷阱。
除了中成藥與西藥聯合應用不合理的現象外,幾種中成藥同時使用、單箇中成藥超劑量使用、不按照病症的辨證論治進行用藥等不合理現象都在讓中成藥成為健康的眾矢之的。
  •  治癒時間問題
一種傳統解釋是,中成藥和中藥藥效起得慢,所以副作用肯定小。
首先,感冒通常在7至10天內可以自愈。
其次,藥效起得慢,不代表副作用就小。而且大家看病吃藥不就想著見效快嘛。
  •  中成藥貴在純天然嗎?
這時候有人說中成藥價格高是因為中草藥成本高,綠色純天然所以貴。
其實西藥從研發到生產整個成本也貴。
但關鍵還在於,衡量藥價的一個重要標準應該是治什麼病,治得怎麼樣。
你可以說做個神藥,裡面有五百年的鹿茸、一千年的人參、上千年的天山雪蓮、上萬年的靈芝,但沒有療效,那就是一個安慰劑。
這時候還賣那麼貴的話,就算不上物有所值了。
畢竟另一邊很多西藥真便宜啊。
  •  中成藥的藥效和副作用易懂嗎?
幾年前,穀雨與新浪微熱點做過3500種中西藥品說明書對比。
而中成藥的不良反應寫得相對含糊,西藥寫得相對精確。
而且中成藥名稱一提煉,甚至能組成“精靈寶可夢”。
你就說接不接地氣吧。
也讓中藥說人話成為一個梗。
這時候很多人會說中成藥和中藥都需要提前有所瞭解,自己多少得懂一點。
  •  那掌控中成藥的學習成本有多高?
那就需要了解成千上萬種常用藥的藥效,懂得怎麼吃吃多少,還要掌握不良反應,更高階一點還要區分不同廠家做出的同一款藥的效果……
這麼一來,普通人都能當醫師了吧?
  •  如何讓藥效和不良反應更清晰?
很多醫生就建議寫的越明確越淺顯就越好:
所有現代化學藥物必須有清楚的劑量,以及注意事項,副作用醫生和藥房在給患者此類藥物時,必須說明裡面的複方成分……
建議會不會被吸納,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但最近一篇論文火加速了這討論:
  •  未來中成藥會大規模進行雙盲實驗嗎?
這篇論文叫:
“傳統中藥中風醒腦方治療急性腦出血:一項多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的雙盲臨床研究”
論文發表於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上,裡面透過大規模、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臨床試驗表明:
傳統中藥複方“中風醒腦方”對中度至重度腦出血患者的功能恢復、生存期和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影響,與安慰劑並無差別。
其實一款藥沒什麼作用,不代表相關的中成藥絕對沒用,對中藥做嚴謹的研究,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對中醫藥的推動。
而作為患者,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自己的一套治療方法,自由選擇嘛。
只是有一個蹊蹺的現象不得不注意:
老人得大病住院了,看醫藥費結算單裡,沒多少中成藥。
3
一般情況下,醫生還是會基於KPI等原因,開中成藥。
這時候怎麼拒絕昂貴的中成藥呢。
一種是拿醫生的單子,但不去醫院大廳付費配藥,而是選擇其中有效的幾個藥自己網購。
但問題還是普通人需要了解太多醫學知識。(而且有些醫院在開單子時就要付費了)
所以很多人青睞這樣的方式。
你說你不要,他說這個有用,這時候你要說自己對中成藥過敏。
甚至強調全家過敏。
反正醫生也不學這些,他不確定你是不是真的對相關中成藥過敏,保險起見就不開給你了。
對他的KPI來說,少給一兩個人開,也不影響什麼。
皆大歡喜了。
4
最後,希望門診比燒烤店還火的現象能少一些。
畢竟生病從各種方面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財時新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