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正深陷東方集團的造假風波。
不久前,證監會通報了東方集團財務造假案的最新進展,稱後者披露的2020年至2023年財務資訊嚴重不實,涉嫌重大財務造假,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
“連續造假4年”震驚市場同時,作為東方集團的審計機構,大華的角色也被放至聚光燈下。
作為對東方集團審計多年的專業機構,大華在數年間,面對那些連普通投資者都能察覺的財務資料異常,如過百億高營收與極低毛利率的詭異矛盾,彷彿視而不見,連續給出“標準無保留”意見。這不禁讓人發問,大華究竟是專業能力不足,還是另有原因?
此外,近年來,大華已多次出現在監管通報之中,頻繁的罰單不僅使其聲譽受損,更導致大量客戶流失,從2023年初服務494家A股上市公司,銳減至2025年3月的126家。在這剩下的客戶裡,不少是經營壓力巨大的企業。
回顧過往,恒大、康美等財務造假大案中的審計機構,都因失職遭受了嚴厲懲處。值得警惕的是,作為頭部內資所的大華卻重蹈覆轍,其執業質量屢遭監管警示。這引發出一個令人窒息的問題:
當系統性風險已然顯現,為何專業機構的風控機制仍形同虛設?為何監管警示與市場預警不斷髮出,卻始終未能觸動其整改決心?

大華難辭其咎?
大華的命運,似乎已經與東方集團捆綁在一起了。
東方集團創立於1978年,作為黑龍江省首家上市的民營企業,旗下參控股多家知名上市公司,在東北經濟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然而,2024年成為了東方集團命運的轉折點。
當年6月18日晚,東方集團公告稱,公司及子公司在關聯方東方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東方財務公司”)的16.40億元存款出現大額提取受限情形。
這瞬間引發市場高度關注,交易所隨即下發了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自查在關聯財務公司的存款存放和使用情況,本次存款大額提取受限,相關資金是否被控股股東及關聯方挪用,是否構成非經營性資金佔用等。
回顧歷年公告可以發現,東方集團常年將大比例資金存於財務公司。近四年,平均近六成貨幣資金都存放在這裡,2023年存於財務公司的貨幣資金比例更是飆升至73%。
與此同時,東方集團財務公司的存貸比也出現了異常情況。2023年,其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實收資本)之比高達131.61%。
要知道,2022年監管重新發布的《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公司本期貸款餘額不得高於存款餘額與實收資本的80%。這個指標限制,主要是為了避免財務公司過度放貸引發流動性風險,同時確保其有足夠資本吸收潛在貸款損失。
上述種種跡象表明,東方集團在2024年釋出公告時,問題已經十分嚴重。緊接著,證監會宣佈對東方集團立案調查。6月25日,東方集團又公告,因拖欠約75萬工程款,被提出重整申請。
除了財務問題,東方集團的人事動盪也出現異常。黨榮毅在2020年至2023年擔任公司財務總監,2024年4月30日以“工作調整”為由辭任,隨後田春磊接任。然而,田春磊任期僅幾個月,2024年8月1日便以“個人原因”辭職,之後由財務副總監陳樹濤代行職責。2025年1月1日,任成樞被聘任為新任財務總監。
儘管一系列異常訊號已經足夠引起警惕,但由於東方集團家大業大、資產龐大,部分投資者仍對其解決問題抱有一絲希望。然而,2025年2月28日,證監會的通報徹底打破了這最後的幻想。
根據通報,監管機構初步查明東方集團披露的2020年至2023年財務資訊嚴重不實,涉嫌重大財務造假,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
東方集團同步釋出公告稱,公司因2020年至2023年財務資訊嚴重不實,涉嫌重大財務造假,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將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且存在不符合重整條件的風險。同時,公司預計無法按期歸還臨時補充流動資金的6.29億元募集資金。
其實,東方集團的財務資料問題早有端倪,比如在涉嫌造假的2020年至2023年,公司營收規模曾長期維持在百億元以上。2020-2022年,公司營收(調整前)分別為147億元、137億元、113億元,但同期毛利率卻分別只有3.12%、2.04%、0.46%。
通常情況下,百億級別的企業,尤其是像東方集團這種主營“農產品加工銷售”的企業,即便產品價格受市場影響,毛利率會有波動,但也應處於合理水平,很難低至像2022年的0.46%。如此低的毛利率,結合百億營收,難免讓人懷疑是否存在虛構營收製造表面繁榮,或者虛增成本等問題。
關鍵在於,這些明顯的異常訊號普通投資者都能看出,而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為東方集團審計多年,卻似乎毫無察覺。如果東方集團的退市只是時間問題,那麼,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是否也難辭其咎呢?這一問題,值得深思。

前車之鑑
自2011年起,大華便成為東方集團的審計機構,這段合作已持續了十餘年。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東方集團出問題的2020-2023年,大華的表現並不理想,在2020年至2022年這三年間,大華連續對東方集團的財報,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直到2023年,才出具了“保留意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華在東方集團財務造假期間出具的“標準無保留意見”,似乎在無形之中為東方集團的財務問題起到了背書作用,尤其是考慮到大華在中國會計行業的地位和其公信力。
大華所成立於1985年,是國內頭部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據其網站介紹,大華所常年服務的客戶有10000餘家,包括中央企業60餘家、省級企業集團300餘家、外資企業500餘家。此外,根據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百家排名資訊(公示稿)》,大華所位列行業第十位、內資所第七位。
面對此次東方集團的造假風波,康德智庫專家、上海永盈律師事務所潘雪晴律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大華所作為東方集團的專業的審計機構,可能承擔的責任及面臨的處罰包括行政處罰、民事賠償等,“根據《證券法》規定,若調查確認大華所未勤勉盡責,可能被暫停從事證券服務業務。若存在嚴重失職或故意隱瞞,不排除吊銷執業資格的可能”。
該律師指出:“此次事件爆發後,東方集團眾多股東可能發起集體訴訟,大華所作為審計機構可能被法院判決承擔一定的賠償比例。此外,大華所作為較為有名的專業審計機構還可能因此承擔剩餘損失與客戶流失的代價。對於大華所的會計師個人而言,若調查發現審計師存在故意參與造假或重大過失,相關簽字註冊會計師可能被追究刑責。”
當然,現階段大華對於東方集團造假應付的責任,還沒有官方定性。但資本市場從不缺乏類似事件,過去重大財務造假案例中的審計機構的命運,或許會成為大華未來走向的前車之鑑。
以恒大造假案為例,2024年,國家財政部聯合證監會對恒大的審計機構在恒大專案審計中的違規行為進行了嚴厲處罰,並創下了我國證券機構成立以來的最高罰單紀錄。
該審計機構在恒大專案違規操作中,獲取的全部業務收入2700多萬元被沒收,同時還面臨2.97億元的鉅額罰單。
財政部也對其在2018年恒大地產違規審計中的違法行為處以1.16億元罰款。此外,財政部責令該審計機構停業整頓6個月,撤銷其廣州分公司,因為該分公司主要負責恒大專案的審計工作。同時,對負責恒大財務報表審計的4名註冊會計師吊銷行業證書,禁止他們再從事相關職業。
再看康美造假案。從2018年下半年起,ST康美被質疑存在存貸雙高、大股東股票質押比例高和中藥材貿易毛利率高等財務造假問題。2019年8月,ST康美鉅額財務造假案揭露。2016年至2018年半年報中,ST康美虛增營收275.15億元,虛增利潤39.36億元。
而國內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正中珠江,則為ST康美2016年、2017年、2018年年度報告提供審計服務。2017年4月18日、2018年4月24日,正中珠江分別為ST康美2016年、2017年財務報表出具了標準無保留的審計意見;2019年4月28日,正中珠江為ST康美2018年財務報表出具了保留意見。
官方認定,正中珠江在對ST康美年度財務報表審計時,違反審計準則及職業道德守則,實質性審計程式存在重大缺陷。2021年2月,證監會對正中珠江沒收業務收入1425萬元,並處以4275萬元的罰款,合計罰沒5700萬元,另外,還對楊文蔚、張靜璃等人給予警告和罰款。
據相關媒體報道,目前正中珠江網址已無法開啟,電話號碼也早已成空號。註冊會計師行業統一監管平臺顯示,2022年7月,正中珠江向廣東省財政廳報送了登出執業許可備案材料。廣東省財政廳於2022年7月21日登出了該所執業證書。自即日起,該所不得以會計師事務所名義開展業務,不得從事註冊會計師法定審計業務。
從類似案例可以看到,大華未來受到東方集團風波的影響,恐怕是大機率的事,更令投資者擔心的是,這還不是大華這家頗具威望的國內會計師事務所首次陷入爭議。

還有126家上市公司選擇大華
其實,大華近年就已經頻頻被罰,成為監管通報裡的常客。
比如,2022年6月,因在東方金鈺2017年財務報表審計中未勤勉盡責、出具的2017年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風險識別與評估程式不到位等,證監會責令大華所改正,沒收業務收入110萬元,並處以220萬元罰款。
2023年3月,因在獐子島集團2016年年度審計報告中存在虛假記載、對該年度財務報表審計時未勤勉盡責,證監會對大華所出具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其改正,沒收業務收入122.64萬元,並處以245.28萬元的罰款。
2024年5月,在金通靈2017年—2022年財務造假一案中,因大華所未能履行勤勉盡責義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江蘇證監局對大華所處以責令改正,沒收業務收入688.68萬元,處以3443.4萬元罰款,並暫停從事證券服務業務6個月的行政處罰。
如此嚴厲的處罰,一度引發多家上市公司解約,而大華當時發表宣告稱“深感痛心和慚愧”,並表示將堅決落實財會監督執業責任,切實履行好“看門人”職責。可現實卻是,後續大華依舊沒能擺脫罰單。
2024年12月,因在光莆股份2022年年報審計專案執業中未勤勉盡責,廈門證監局決定對大華所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因在對東方通2022年度財報的審計中存在多項違規行為,北京證監局決定對大華所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
2025年伊始,因在華鐵股份2019年—2021年財報審計時未勤勉盡責,審計報告存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廣東證監局決定對大華所處以責令改正、沒收業務收入452.83萬元,並處以905.66萬元罰款。
更不用說,未來大華極有可能因東方集團一案再次受罰。
在當下,國家有關部門不斷強化對中介機構責任的重視。2月1日,證監會主席吳清撰文指出,加大力度防假打假,落實好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提升財務造假等線索發現能力,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強化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中介機構“看門人”作用發揮等市場約束。
對於會計行業而言,聲譽正成為至關重要的無形資產。而大華屢屢受罰,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自身運營。
一方面,從內部來看,事務所的會計師出於自身職業發展考慮,開始另謀出路。根據21世紀經濟報在去年5月的報道:“目前,大華所已經有個別事業部合夥人帶領團隊成員集體跳槽,另有一波合夥人正走在離職的路上。”
另一方面,客戶層面的流失更為顯著。Choice資料顯示,2023年初,A股上市公司中有494家選擇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審計機構,到2024年初,這一數字降至422家,而到了2025年3月12日,更是暴跌至僅有126家。
那麼,如今還堅持選擇大華審計的是哪些上市公司呢?其中雖有長江電力這樣的巨頭,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剩下的126家上市公司中,有23家在2022-2023年連續虧損兩年,其中16家在2021-2023年連續虧損3年。
可見,大華現存的上市客戶中,經營壓力較大的公司佔比並不小。
面對眾多處於退市邊緣或財務困境的上市公司,大華能否吸取過往教訓,恪守獨立審計的"看門人"天職,已經不只是關乎自身執業資格存續的生死存亡。
核心問題其實就兩點:大華能不能長點記性?監管能不能管到痛處?這些年康美、恒大接連爆雷,審計所挨罰的新聞就沒斷過,可同樣的坑大華還在往裡跳。
當上市公司財報頻頻出問題,作為最後防線的審計如果都裝糊塗,投資者還能信誰?這已經不只是某家會計所飯碗保不保得住的事,而是整個市場信譽要不要崩盤的大事。
參考資料:
介面新聞《東方集團涉嫌重大財務造假,為它連開三年“綠燈”的大華所將面臨什麼?》
投行實務觀《唉,繼續錘,大華會計師又被罰沒上千萬元》
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東方集團涉嫌重大財務造假 警惕總額法調淨額法的上市公司?》
大眾證券報《東方集團涉嫌重大財務造假遭調查 大華所為問題財報“連開綠燈” 或難辭其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