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那些魔幻套路

2025年的A股市場,彷彿一場永不落幕的“財務魔術秀”。一邊是監管利劍高懸,一邊是上市公司鋌而走險,用虛假的財報數字編織一場場“資本盛宴”。然而,當潮水退去,真相浮出水面,留下的只有投資者的血淚與一地雞毛。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些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經典套路”,以及它們如何被一記記重錘砸回原形。

2025年“造假天團”盤點
從百億富豪到明星藥企,誰在裸泳?
1. 東方集團:農產品貿易的“空轉游戲”,虛增161億營收的荒誕劇
作為黑龍江省首家上市民企,東方集團曾是農業領域的“金字招牌”。然而,這家公司卻在20202023年間,透過虛構農產品貿易鏈條,玩起了“左手倒右手”的空轉游戲:虛增營收161.3億元,虛增成本160.7億元,最終被證監會認定為“連續三年造假”,觸發強制退市條款。
貓膩解析:
– 虛構貿易鏈:透過增加中間環節,偽造合同和物流單據,製造虛假交易流水。
– 掩蓋高負債:實際資產負債率高達82%,卻透過虛增資產和利潤,將報表美化至55%,以此騙取銀行貸款和投資者信任。
– 關聯交易隱身術:未披露控股股東關聯貸款及房地產專案回款,將資金騰挪至表外。
終局:股價跌至0.92/股,市值蒸發超90%,實控人張宏偉被終身市場禁入,黑龍江首富一夜跌落神壇。

2. 普利製藥:女富豪的“造富神話”,10億利潤竟是紙上富貴
創業板明星藥企普利製藥,憑藉“仿製藥+國際化”的故事一度風光無限。但其背後的真相卻是:20212022年間,透過虛構藥品銷售單據,虛增營收超10億元、利潤近7億元,造假金額佔披露利潤的88%。其女老闆範敏華被罰500萬並禁入市場10年,昔日“風雲浙商”淪為資本市場反面教材。
貓膩解析:
– 虛構銷售閉環:編造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假單據,甚至利用不具有控制權的貿易業務,以“總額法”虛增營收(如將代銷偽裝成自營)。
– 資本運作連環套:2017IPO募資3.5億,2020年增發5.4億,2021年可轉債再圈8.5億,堪稱“割韭菜永動機”。
終局:股價暴跌89%4萬股民人均虧損超10萬元,成為2025年首隻因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創業板股票。
3. ST卓朗:連續五年造假13億,退市新規下的“首殺”
這家前身為松江股份的老牌房企,轉型科技後竟上演了A股史上罕見的“五年連續造假”:20192023年累計虛增營收18億、利潤13億,甚至將虛假收入佔比拉高至72%
貓膩解析:
– 伺服器銷售的“數字遊戲”:虛構伺服器和軟體銷售合同,偽造客戶簽收單,將空殼交易包裝成高增長業務。
– 審計機構成幫兇:連續多年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直至東窗事發。
終局:202536日摘牌退市,13億造假額換來的是13萬股東的絕望與監管的鐵拳。
4. 山東龍力生物:陰陽賬套下的“利潤魔術”,虛增利潤575%
龍力生物透過偽造銀行對賬單虛增存款6.26億元,並利用“雙賬套”刪除短期借款17億元,將實際資產負債率從98%美化至42%2015年年報虛增利潤1.4億元,佔披露利潤的575%,最終因系統性造假於2020年退市,原董事長程某某被判刑。
貓膩解析:
– 陰陽賬套:上市公司版“陰陽合同”掩蓋真實負債。
– 資金黑洞掩埋術:IPO募資償還高利貸,隱瞞擔保103筆、金額21.86億元。
終局:1628名投資者發起訴訟,索賠9.16億元,成為退市後追責的典型案例。

財務造假的“經典劇本”
你以為的創新,不過是老套路!
1. 收入造假:從“無中生有”到“化整為零”
– 虛構客戶與合同(如東方集團的大豆貿易鏈、普利製藥的虛假藥品訂單);
– 提前確認收入(如北京某公司為發債虛增4.67億營收);
– 濫用會計政策(如普利製藥將代銷按“總額法”核算,虛增流水)。
2. 利潤操縱:利潤表的“美顏濾鏡”
– 虛減成本與費用(如山東某公司虛減借款利息);
– 資產端魔術(虛增商譽、存貨價值,如北京某公司虛增商譽2.14億);
– 關聯交易輸送(如東方集團未披露的關聯方資金騰挪)。
3. 現金流偽裝:最難的“終極考題”
– 偽造銀行流水(如浙江某公司虛增存款);
– 利用票據與保理:將應收賬款包裝成“現金流健康”的假象。
4. 內控失效:審計機構的“裝聾作啞”
– 低價競爭導致審計質量下降:事務所壓縮成本,僱傭低級別人員參與審計,缺乏職業判斷。
– 審計獨立性缺失:部分會計師事務所依賴少數客戶生存,導致底線放低,如東方集團連續四年造假,審計機構大華所仍出具無保留意見。

監管重拳與市場警示
1. 退市新規的“生死線”
2024年修訂的退市規則,將財務造假退市門檻從“連續3年”壓縮至“重大違法+金額佔比超50%”,並強化市值退市(如ST博信因市值低於5億退市)。東方集團、普利製藥的案例表明,監管的“零容忍”已從口號落地為行動。
2. 刑責追償:從罰款到坐牢
公安部2025年公佈的典型案例中,山東龍力生物原董事長程某某因虛增利潤575%被判刑,審計師朱某、劉某亦因提供虛假證明檔案獲罪。普利製藥範敏華、東方集團張宏偉的千萬元罰單與市場禁入,更昭示“罰到肉痛”的時代已來臨。
3. 投資者如何避雷?三大訊號預警
– 財務異常訊號:營收與現金流背離(如普利製藥營收增長但現金流為負)、毛利率畸高(如東方集團農產品貿易毛利異常穩定);
– 監管函密集:如普利製藥2024年收整改通知後仍拖延年報;
– 審計意見非標: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如普利製藥年報被天健所保留)。
4. 審計行業亟需改革
– 獨立性重塑:建議改企業委託審計為第三方獨立委託,切斷利益關聯。
– 技術賦能:引入區塊鏈存證、ERP系統全量資料篩查,即時捕捉違規訊號。

投資者如何識別財務造假
1.財務報表分析
毛利率異常波動是重要預警指標。當企業毛利率顯著高於行業均值且波動異常時需警惕,如某農業企業連續三年毛利率超同行30個百分點,後被證實虛增利潤。應收賬款週轉天數突然延長往往伴隨收入造假,若上市公司毛利率大幅高於同行業平均水平且無合理業務解釋,可能存在收入虛增或成本虛減的情況。某電子公司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從90天驟增至210天,最終暴雷。 
現金流與利潤背離是核心驗證指標。優質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淨額應與淨利潤匹配,某知名零售企業三年累計淨利潤20億,同期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卻為-15億,暴露利潤注水。 費用資本化處理暗藏玄機。研發費用資本化比例異常、在建工程長期不轉固等手法,可能隱藏費用調節。某藥企將70%研發支出資本化,遠高於行業30%的平均水平。因為健康企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應與淨利潤保持一定匹配度。
分析科目變動合理性。收入虛增往往會伴隨應收賬款、存貨或貨幣資金等科目的異常變動。例如,收入增長但現金流未同步增加,可能涉及虛構交易。此外,還要留意存貨的異常增長,因為虛增存貨是常見的造假手段之一,可能透過少結轉成本來虛增利潤。
核查財務報表勾稽關係。檢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之間的勾稽關係是否正確。例如,淨利潤經過一系列調整後應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有合理的關聯,如果勾稽關係出現明顯異常,如淨利潤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長期背離,且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那麼公司可能存在財務造假問題。
2.業務邏輯驗證
對比行業慣例:透過行業特定指標來驗證財務資料的合理性。比如,某企業收入增長但運輸費用下降,而其產品僅能透過汽車運輸,這就與行業特徵矛盾,可能存在造假。
核查交易真實性:調查客戶和供應商的背景,檢查前五大客戶和供應商是否為空殼公司、關聯方或新成立企業。關注客戶所處行業需求與交易規模是否匹配,如客戶行業衰退但採購量激增,這就存在疑點。同時,比對合同條款、發票、物流單據等是否一致,臨近期末的大額交易或重複發貨情況也需重點關注。
3.非財務資訊分析
關注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如果公司存在大股東、實控人 “驅動型” 造假,往往會伴隨公司治理和內控體系的不足。例如,頻繁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委員會成員缺乏獨立性或專業能力等,這些都可能是公司財務造假的潛在訊號。
留意高管行為異常。大股東低估值轉讓股份、高管頻繁辭職、IPO 期間頻繁現金分紅等行為,可能暗示公司存在財務問題。此外,若公司存在不正當的交易行為,如內幕交易、關聯交易等,也需要引起投資者的警惕。
考察企業經營環境。瞭解公司所處的行業環境、市場競爭狀況以及宏觀經濟形勢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如果公司的財務表現與整體行業趨勢或宏觀經濟環境相悖,且沒有合理的解釋,那麼可能存在財務造假的嫌疑。

財務造假的終局
從來不是“造富”而是“造墳”
當張宏偉、範敏華們用虛假財報築起財富金字塔時,或許忘了: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早已從“誰更會造假”轉向“誰更扛得住監管的顯微鏡”。
對於投資者而言,與其追逐財報上的“華麗數字”,不如多問一句:這些利潤,到底能不能變成真金白銀?
畢竟,在A股的舞臺上,所有的財務魔術,終有落幕的一天。而那些選擇與魔鬼共舞的人,註定只能收穫一場幻滅。
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本文案例均引用自公開資訊,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章資料來源:萬得、相關公告、騰訊新聞、搜狐財經、新浪財經、公安部通報等。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釋出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務揹包一個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點選關注投行精英對話視窗回覆“乾貨”,獲得投行乾貨大禮包

商務合作、投稿、資源對接,金融同仁入群請掃碼新增管理員投行-滌生。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選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