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大爆炸第二季:漫長的季節,最後的一代

文 | 餘亮
五一在朋友家吃飯,同桌兩位理工男爸爸,都是資深中產打工人。一位在美資企業,一位在被美國製裁的上市企業。聊到胡賽打美國航母等新聞,態度很一致,一位感嘆:真是大變局啊。另一位補充:領導人多年前就判斷出來了。
大變局席捲每個人,有人努力,有人掙扎,有人一邊拒絕承認變局,一邊把自己活成大變局的註釋。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洶湧輿情和情緒,快要讓我不知從何說起,只能勉力為輿情歷史做點記錄。
這一季,從一隻胖貓開始,以一群胖貓結束。或者自己跳下去,或者砸向別人。
411日,生活在湖南小城的王者榮耀代練,21歲青年胖貓,為了和重慶27歲譚某的關係而跳下重慶大橋。警方認為是“平常戀愛關係”,決定不予立案,胖貓姐姐怒發聊天記錄指責譚某是撈女,經過網民梳理傳播,點爆輿情,發酵了整個5月。當事人之間的是是非非不多說了,我之前已經寫過一篇《胖貓之死背後的一個更要命問題》。
支援譚某和重慶警方公告的一群姐妹,洋洋得意聲稱透過做資料、搞舉報獲得了全面勝利。但真實的精神傷痕是數字勝利壓不住的。這次事件留下的梗,比如“平常戀愛關係”,將會長期存在,指示出時代的不平。
我僅從輿論陣線的角度做出判斷:
過去的輿論陣營分野進一步失效。
粉紅的統一陣營不存在了,圍繞胖貓事件發生了所謂“粉紅女權”與“粉紅男拳”的齟齬
女權的統一陣營也不存在了,木子美、陳嵐等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女權大V毫不猶豫地嘲諷飯圈民粹軟飯硬吃式新女權。無論是在北大精英的“我妻之死”事件中,還是在胖貓之死事件中都是如此。
木老師不僅身經百戰,還經歷過啟蒙主義愛情的成灰之痛,是真看破了,胯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是在符號世界發癲的女拳們沒有經歷也沒法經歷的,天天想著撈彩禮,羈絆太多,不在一個層次。
不打拳的中產,看法也各異。
有重慶的二孩媽媽給我發訊息,為胖貓抱不平,說重慶男孩從小被教育要“耙耳朵”,也就是不能欺負女生,然而這個事情她明明看出來是胖貓被玩弄,她憤怒於傳統的道德在自己的家鄉被撕碎,憤怒於不平常之事變成了今天的平常。
然而有一線城市女性認為,談戀愛花這點錢算什麼,自己給男友每年也花了十來萬(公告顯示胖貓在29個月時間向譚某淨轉賬近40萬)。好想看看她的賬單膜拜一下。
有中產知性人士認為:胖貓這種條件很差的男生,沒有情緒價值,如果不是大把給錢,很難找到女伴,而譚某回報了他的情感需求,所以互不相欠。
也對,這算是變相承認花錢買笑,這就是恩格斯筆下的資本主義社會合法賣淫。把合法的賣淫當做愛情併為之去死,確實不應該。
所以,某些中產們,在叢林法則的意義上,你們說的對,這就是平常的交易關係。但無數蟻族青年正是恐懼你們筆下的“平常”世界呀。
為胖貓鳴不平的人中間,理工“老實人”非常起勁,某個成都打工素人在微博發帖逐條批駁重慶警方公告,居然獲得六千轉發。文字有理工人的嚴密邏輯,令黑貓叔叔不得不多次找“老實人”友好喝茶。
他們之所以起勁,概有同命相憐之感。他們與胖貓有什麼共同點?不擅交際,拼命幹活賺辛苦錢,但是害怕自己淪為別人的剩餘價值,不論是淪於公司老闆,還是淪於情感獵手。帽子姐說政府要認識到這些人可是財政來源的基礎,把他們搞灰心了是在想什麼?
然而這次事件已經翻篇,胖貓手機被某部門格式化之後才還給胖貓姐姐。為什麼要格式化手機?是不信任譚某的聊天記錄嗎?
4月,民法典婚姻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也引發同樣人群的輿情地震。下面的截圖可表明他們的焦慮:
已故法官馬彩雲的光榮事蹟又被翻了出來(自己去查,不多說了)。
男性網民大概是覺得:倫理學不存在了。不是親生孩子也得撫養,能忍麼?女性不生孩子是自由,男性不想給別人喜當爹,這點自由也沒了嗎?消滅父權制,OK,他們想,消滅人類吧,我們是最後一代人。
這些想法未免偏頗,但是展示著時代的精神結構、倫理感覺都在發生巨大變化。
可惜這些地震的震中都埋得太深,不像“當代義和團”與“當代殖人”大戰那般喧囂,不易引起注意,直到有一天地殼內部瓦解,然後山崩海嘯。
主事者們還在打瞌睡,還以為自己修法堅持的是公平正義,是照顧弱者。然而只是刻舟求劍。
很多人不知道年輕人中間恐婚恐育到什麼程度,根據我的瞭解,很多普通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感認知是這樣的:女生天天空想不要被婚姻迫害,男生天天想著不要做老實人接盤俠,還要想著不能被資本家剝削不能被割韭菜。
什麼都沒有做,就天天在顱內空想被迫害被剝削,哪怕我被剝削一天,我他麼就不純潔了。
最後一代人,看了一堆女權、網左言論,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有人認為這只是年輕時候不懂事,年紀大了就好了。不不不,系統性的洗腦,豈是歲月可以抵擋的?
自媒體“一條”積極為最後一代人的先驅者做內容,連續採訪丁克家庭談養老。不過找的都是560

歲的人,算哪門子老人?退休生活而已。出鏡的哪個會不說自己自由安逸?


我覺得您媽媽好像話裡有話
不過70後這代人沒要孩子,還是要婚姻的。新一代人又不同了——婚姻?太可怕了,不要!
最後一代人,不僅體現在恐婚恐育,還體現在愛貓愛狗,都快發展成某種“中產階級專政”了。浙大保護動物鴛鴦崽陸續被咬死,有人發微博呼籲不要再餵養流浪貓了,鴛鴦的命也是命,流浪貓該絕育要絕育。可是這條微博被微博使用者“委員會”判定為不適合展示。
這就不是某個平臺管理員的意志了。委員會嘛,昔有法國大革命公安委員會,今有微博小資委員會,代表階層意志。在此要重溫奧威爾《動物莊園》裡那句話,“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動物更平等”,根據與中產的親疏關係決定地位。
某虐貓並傳播圖片的學生先後被南大和蘭大刷掉研究生錄取資格,咎由自取。但因為聽到別人說一句貓屎臭就拿飯盆子襲擊陌生同學的人,可能最多批評教育幾句。什麼才是硬規矩?不是校規說了算,是中產輿論說了算。
估計不久以後,得仿照網易、騰訊禁止煽動中日對立、挑動極端民族主義的公告,出個“禁止煽動人寵對立”的公告,然後查禁一切對寵物不敬的言論。
網傳上海的某寺廟收養了一萬三千條流浪狗(稱“毛孩子”),照顧不過來,呼籲社會捐款。一萬三千條流浪狗!還要把代價外溢,要社會支援。
中國人口不斷下降,“毛孩子”卻多多益善。中產社會一向都是心向天堂,身向毀滅。一個戀貓舔狗的末人世界,真的有羅輯和章北海來拯救嗎?
一切宏大的敘事已經被“多元”的生活、生命議題肢解,一切傳統的“美德”都在被各類拳師唾棄。
倒是還有一些社會文化標誌暫時沒有裂解——
每年41日會紀念另一個跳下去的人。
我有點好奇,當年洛陽紙貴的金庸今天都沒有多少人讀了,但關於“哥哥”的紀念卻能堅持三十年。為什麼能這麼久?
媒體說:“張國榮的認真與善良,在當下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中顯得尤為珍貴。”“年輕人在追尋自我的過程時,也發自內心地認同張國榮所代表的情感價值。”全是廢話。
沒有像陳百強那樣植物人熬了很多年什麼花也洩了,哥哥死的乾脆決然,成為一個迷,讓人不能釋懷。還有他奇異的好看,以及作為gay的反差。哥哥長盛不衰,也是因為紀念人群有了接力,以前是小資懷舊,現在是LGBT圖騰?
張國榮和梅豔芳一起,讓中產小資懷念那個年代的“香港”,繁榮昌盛敬業,浪漫時光重現。這也是對1980年代改革開放、人性解放的懷念,只要迴避《紅樓春上春》。類似歐洲人懷念1914之前的黃金時代,但那個時代卻蘊含了發展到世界大戰的一切要素。
全球中產的空間恐怕在未來十年會越來越小。歷史上大變局洗牌,總是先壓縮舊中產的空間。就像英國工業革命時代,蒸汽大工廠讓大量手工業作坊的中產坊主們失去了生計。
大變局的成果總是由塵埃落定以後的時代享受,而當代人更多體會到生活崩潰帶來的苦惱和怨恨。正如工業革命帶來的發達生產力便宜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卻令當時的多數人們彷徨無措。
6月17日,某品牌連鎖咖啡館連續發生發生顧客與服務員衝突事件。拿腔拿調的中產顧客調教服務生失敗,廝打在一起。木木的服務生,是另一隻胖貓。和重慶那隻一樣,看說話生硬的樣子,就是不太會交際的二次元人種。遇到愛zuo的中產姐姐,本來嘴巴甜一點插科打諢就可以矇混過去。不過,對不起,這一代人沒那份耐心,人家不得不來三次元世界打工,中產們就別指望月薪三千的人把你當上帝哄。
中產的夢,本來就是消費主義給你安排的幻境,包裝成了優雅的自私。
6月28日,廣西某小區的保安砍殺了一對開車的夫婦,網傳這對夫婦是來做裝修的,因為停車糾紛打罵保安。
短期就業形勢不好,長期人工智慧大量擠佔中產崗位,連研究生畢業了都可能去送外賣、做保安。這些容易情緒低落的崗位都成了就業蓄水池……還有幸做中產的人,最好少去和人家蹬鼻子上臉。
高校老師、公務員都是今天的香餑餑,在學術界叫做“體制型中產”。無論圍城裡怎麼抱怨待遇低,畢業生也是要擠破頭進來的。
四月,北郵十多位研究生集體PPT舉報導師鄭某。這個鄭某像是有狂躁症,天天折騰學生,凌晨四點給學生髮工作命令,讓學生凌晨在實驗室趴著睡覺休息,要學生一個星期學會python語言,就這樣居然還叫學生不要pua自己。她請的企業導師情人節讓學生轉666紅包給導師,什麼奇奇怪怪的關係。我覺得,這些學生能自己組織起來與變態鬥爭,而且沒人叛變,挺好。
不過我覺得,這件事類似於一群“學術保安”顛覆了“學術業主”,和保安、店員的憤怒區別不大。
說到中產對層級的敏感性,姜某參加阿里數學競賽事件可能也算典型。姜某是不是數學天才,她的老師,江蘇大學數學碩士畢業來中專教書的王某是不是造假,已經有太多的討論。當地政府公開證明了姜某的數學月考成績不及格。似乎證據開始不利於姜

各種專業的質疑讓人開了眼,不過質疑可以,最好不要傲慢,有些名校數學精英對姜某那種盛氣凌人的口氣實在不必要。名校又怎麼樣?還不是要面對生活的艱難,你看,上海交大連要飯的碗都給你準備好了。
韓國因為一塊肉,已經暴露了國民假中產生活的面目。去過韓國旅遊的人都知道韓國菜價貴,肉食少,但沒想到這麼少,會因為中國留學生多取食堂一塊肉腸而發通告批判。民族歧視+小氣如此。不止韓國,日本民眾也在遭遇飢餓,糧食本來就不能自給自足,日元大貶值,千萬人遭遇食物不足,營養不良。

所以,在中國至少能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不過,我總要強調,人不能吃飽了就作天作地,以為幸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得提前鍛鍊鍛鍊應變能力和心態。
作天作地的婁燁導演,搞苦難敘事,拍了個無病呻吟的中國疫情紀錄片跑戛納去邀功,結果似乎把馬屁拍在了馬腿上,被法國評委給了0分。人家評委真因為新冠死了家人。拍幫主說,無病呻吟是倖存者的權利。我們有這個權利,珍惜婁燁。
另一位能zuo的導演賈樟柯認為,中國市場現在對好萊塢電影不夠熱愛,不夠多元,喪失了市場效能。

可是,市場的選擇不就是市場的效能麼?
所以,婁燁的無病呻吟,賈樟柯的反對市場,還有耶倫的“產能過剩”,都是差不多的態度:不能只交給市場嘛,我要情懷,我要調控,我要價值觀。對我有利,市場經濟,對我不利,計劃調控。很好,這就是“政治經濟學”的本質。
當然國外生活總能找到有吸引力的地方,比如免籤互上廁所很容易,德國一紙法案就允許公民隨意變性,隨意進自己想去的廁所或者浴室。其實,中國有些娃也想這樣,比如成都那地方,據我所知就有生理男性LGBT大學生羞羞要求進女廁,被導師罵一通消停了,但是德國、澳國領事館不消停,大張旗鼓搞彩虹月電影放映活動,當地不少人以為這是洋氣,是與國際接軌。
有人心態好,只要能不在中國,哪怕到全世界去送外賣都樂意,就只為了心中那一份理想,那一抹幻想出來的光。
但是第一季裡“被英國文明誤傷”的虞樂仲,想去英國擁抱“文明”的夢想第二次被簽證官掐滅了。
不過他說:“歐美暫時去不了,我可以先去非洲、南美洲。”果真如此,也是好事,到全球南方轉一轉,我佩服你。
中國開放144小時落地免籤的政策引發一大波外國人變成中吹,這裡不多說了。真怕他們也要黑在中國。
吉林市和蘇州市分別發生扎傷外國人事件,蘇州一位中國大姐為阻止歹徒而獻出生命。在沒有任何證據情況下,一群普世價值大V認為兇犯受了網上民族主義極端言論的刺激,驚呼友邦驚詫破壞開放大局。網易、騰訊等平臺紛紛公告開展治理極端民族主義和仇日言論行動。
比較魔幻的是,兇犯都是五十多歲的失意者,要不是刺傷的是外國人,公知們好歹會問“是什麼讓五十多歲老漢拿起了刀”,現在呢,鍵政雙方都不問民生就業,都只著眼於輿論政治。看來就業問題還沒有真得緊張到啟蒙者們關心的程度。
政圈互相糾纏到底。兩年前還在全網號召抓特務,這幾天變成嚷嚷各平臺抓義和團。你來我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注意到,雙方都在發自肺腑地指責對方組織水軍,都表現出深受水軍之害的無奈。正能量揭露負能量和1450搞水軍,這已經人盡皆知。“普世”派也責愛國派(他們稱為民粹派)搞“仇恨流量”,搞小號,這和指責軍是一個意思。
不過別忘了某個先哲說過,怨恨乃是現代性的本質。也不要忘記“恨國黨”自身就是仇恨流量的擔當。
我看到雙方差不多,各有小號,各有粉絲,各有社群運營。互相指責水軍,已經成了今天的“叫魂”。既然都是“受害者”,何不坐到一起開個訴苦大會?劉德華為在,不怕沒柴燒。
真水軍~
我們的愛國粉紅與文明之光都是中產階層的一部分,但腳下的中產社會在急劇變化。6月,自媒體“智谷趨勢”稱2023年中國本科招生人數,男生只佔1/3,女生佔了2/3。一開始連教育專業人士都覺得是假的,去查了教育部網站的資料,果真如此——
2022年男女招生比例還相當平衡,目前不知這個現象是如何發生的。拳法入腦的人立刻叫好,認為這是女性的勝利。
婚戀實戰專家說了,已知女性普遍追求“上嫁”的訴求不變,當女性學歷普遍要超過男性的時候,這意味著什麼?上嫁越來越難,要不就雌競,要不就打拳,girls marry girls.
大變局時代意味著,在徹底洗牌向上突破之前,世界會越來越卷。中產後備軍急了,搞男女內鬥,看不到男女性別並不是對立的事物,本是人類一體,性別失衡,這是對男女雙方都有損害的態勢

西方那邊也是各種怨恨和厭倦。在剛剛結束的英國下院選舉和法國國民議會投票中,英法兩國的中產階級透過投票表達厭棄。法國的極右翼可能要勝利了,英國的左翼工黨已經勝利了,被拋棄的都是建制派。當然,無論誰上臺了,對中國都不會更友善。


漫長的季節,現在有個新名詞來描述,叫做“歷史的垃圾時間”。中國尚有堅韌的人民和黨的領導,沒有亂了陣腳。不站隊的中國是避免歷史重演1914的中流砥柱。作為普通人,保留鬥志,懷抱希望,熬過漫長的季節,下面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