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9.8新片!一集淚目!網友:刀我,也不能這麼狠啊! 2025-04-22 10:19 烏鴉電影 四川,成都,某間屋內。 大紅背景板前,站著倆人,對面的攝影師喊著:看鏡頭看鏡頭… 你以為是什麼婚姻登記處?但兩位“新人”的宣誓,越聽越不對勁: 我承諾我負責,無論健康或疾病,高冷或亂拉,我會一直陪伴TA,適齡絕育… 如果有一天因不可抗因素,我無法繼續陪伴,我也會給TA找一個更好的家,永不會讓TA流浪… 鏡頭拉遠,你才看到,讀誓詞的兩人中間,有一隻大橘。 而攝影師的背後,有人提著逗貓棒,給貓貓做拍照“表情管理”… 原來,這不是什麼結婚現場,而是領養人帶貓貓回家前的簽約儀式。 科學餵養、有病治病、不離不棄,在鏡頭前,人對貓,鄭重承諾。 他們領的,是“結緣證”,貓貓一本,人一本。 雖然和“結婚證”差了一個字,儀式感毫不遜色。 每年,透過這個貓咪救援領養平臺,不計其數的小貓咪都找到了家,每一隻離開前,都要經過這樣的流程。 工作室的外牆上,是整整一面牆的“結緣照”… 以上片段,來自B站最新的紀錄片:《養貓的人》 關於貓咪的紀錄片,烏鴉從來都缺乏抵抗力,特別推薦這一部,確實因它與眾不同。 導演陸慶屹,2017年執導的首部紀錄片《四個春天》,就拿到了豆瓣8.8的高分,提名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長片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最佳剪輯獎,也成為國產紀錄片為數不多的出圈作品,獲得影評人和觀眾的廣泛稱讚。 導演陸慶屹 這部新作《養貓的人》,顧名思義,是聚焦人與貓故事的紀錄片。 陸慶屹和攝製團隊幾乎都是養貓人,他們走過北京、雲南、四川、廣東、浙江、福建等地,找到了六個“人與貓”的故事。 沒看之前,我以為是人和貓和諧相處的治癒向故事… 沒想到,紀錄片的野心要大得多。 嚴謹、科學、理性,竟然是它給我的第一印象。 它沒有渲染“貓咪很可愛,大家都要愛護它們”的情緒,相反,會直白地讓拍攝物件說出“流浪貓是入侵物種”“請不要隨意投餵流浪貓”… 專業愛貓,是這群“養貓人”的共同特點。 比如前文提到的貓咪救援領養平臺,其實就是B站百大up主“和貓住”。 這是一支活躍於川渝,以救助城市裡受困貓咪為己任的團隊。 是的,他們上班是可以帶薪擼貓的,但代價是,隨時待命,接到求助立刻出發,無論嚴寒酷暑、白天黑夜,乾的全是髒活累活… 當然相比於辛苦,這首先是一項技術含量極高的工作。 對喜歡探索環境的貓咪來說,城市複雜的地形隱藏了太多致命的危險。這些貓咪常常被困於通風井、窗臺外、廢棄建築等危險場所。 為了救助它們,“和貓住”團隊的這些年輕人翻過大橋,鑽過下水道,上過幾十層高樓天台,下過冰冷的河水… 他們個個身手矯健,還特製捕貓工具,儘可能在不傷害貓咪的情況下完成救援。 每次看他們救貓,我都捏了一把汗。 受困的貓咪往往會應激,反應強烈,也不懂得這些救援者要幹什麼,是世界上最難對付的“客戶”。 還能怎樣呢,對待小貓咪,只能寵著唄。 救援者也只好陪貓聊天,給它們投餵好吃的,安撫情緒,耐心等待時機,常常一等就是幾個小時… 有時候,救助行動會引來人群圍觀,救援者還要忙著疏散人群,尤其在高空救援時,如果貓貓感到害怕,可能會應激跳樓… 被救下來的貓,“和貓住”會幫著找領養,八年時間裡,他們已經救助了上千只貓咪,其中絕大多數都找到了領養人。 同樣是救助流浪貓,還有北京大學的一群學生。 很多人都知道,北大校園裡有很多流浪貓,它們過得悠閒自在,還會溜進教室蹭課… 它們自然吸引了不少人投餵,時間長了,貓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有300多隻。 而有一群北大學生,總是鬼鬼祟祟,在貓咪出沒的地方蹲守。 他們以罐頭為餌,“騙取”貓咪的信任,等貓咪主動求擼求抱的時候,伺機擒住,帶去醫院咔嚓,斷子絕孫… 他們的組織名叫:北京大學流浪貓關愛協會。 他們是一群愛貓人,但更講科學。 “貓協”一直有個Slogan:北大不是流浪貓的天堂。 任憑愛心氾濫,餵養流浪貓,放任它們生育,令校園貓多為患,生態被破壞,這在他們看來是非常不可取的。 他們的日常工作是,喂貓、帶貓做絕育、看病,找領養。 貓遭遇意外死去了,即使是寒冬半夜,他們也會幫忙安葬… 他們的目標是:減少貓的數量,提高貓的生活質量,讓更多的流浪貓能夠被領養進家。 他們甚至做了個小程式“北大貓咪圖鑑”,為校園裡的流浪貓建檔。 裡面有每隻貓咪的照片(有時還配了叫聲)、基本特徵、是否絕育、貓際關係之類,幫助大家“按圖索貓”,瞭解貓貓的真實狀態。 確實,很像一群學霸會幹出來的事。 十幾年間,學生一屆屆畢業,離開校園,但這個工作一直有後來人接手,從未中斷。 在“貓協”管理範圍內,流浪貓的絕育率穩定在95%,數量也從06年“貓協”成立初的300只下降到60只。 “貓協”成員沈昕,是考古專業的,她有一段感悟讓我印象很深。 她說:歷史記錄下來的普通人的東西很少,史料中大部分能看到的還都是王侯將相,芸芸眾生在哪兒呢?可能大多數時候由考古學家來發現…其實考古和“貓協”一樣,本質上是對每一個生命最根本的尊重。 《養貓的人》還介紹了一個小眾職業,貓咪行為諮詢師。 小火車,是一隻流浪貓,被救助後,儘管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始終無法跟人建立和諧關係。 差不多兩年了,它從來不在人前吃東西,見人就哈氣,罵得特別髒,更不讓摸,一靠近就打人。 因為吃飯時發出嗚嗚的聲音,所以叫小火車 領養中心計劃將它放歸,這也是很多長期流浪的“惡貓”最後的歸宿… 但我們都知道,外面太危險,流浪貓的平均壽命只有兩三年… 不甘心,領養中心決定先送到貓行為諮詢師這裡看看。 喜樂爸媽,接收了小火車。 他們為小火車專門準備了一個房間,為它搭建舒適安全的攀爬設施。 小火車到的第一天,一直躲在航空箱裡不出來… 晚上,喜樂爸媽關了燈,帶著孩子離開家,透過攝像頭觀察它。 終於,敏感多疑的它,探出腦袋,四處探索… 喜樂爸媽給了小火車充分的耐心。 他們相信,所有的家貓都是馴化過的後代,能夠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伴侶動物。 但因為人類的過失,比如棄養、虐待,它們才會變成“惡貓”,它們的過激反應是因為害怕,它們不是要攻擊人,它們只是失去了愛的能力。 動物行為諮詢師表面上在是調整動物的行為,但其實是調整人的行為。 訓練的本質並不是讓貓咪能做什麼,而是建立一種人與貓之間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人不強迫貓,貓永遠有選擇進或退的權利。 在這個新家,小火車的變化還是很緩慢,但越來越好。 它來的第28天,第一次在人類在場時吃東西,第66天,可以自然地和喜樂媽共處一室,玩逗貓棒,第104天,它主動輕輕地觸碰了她的手… 我們彷彿看到一顆冰封的心,被逐漸溫暖,人和貓咪之間的信任,被重新建立起來… 就在片子播出前,小火車在等待了將近300天之後,終於找到了合適的領養人。 它會幸福地生活下去… 紀錄片提過一個數據,2024年中國城鎮居民養貓數量突破7153萬隻。 而最近的另一個數據是,2024年全國婚姻登記數為610.6萬對,比2023年下降約20.5%。 在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那麼難,很多人更願意和貓相依為命。這背後,是現代人“孤島化”生存狀態的隱喻。 有人說:情緒不好時,它永遠在那邊,它值得我所有的時間,所有的錢,我身上有一萬塊零一塊,我會給它一萬塊。 還有人說:貓咪的意義在於在這個非常枯燥和辛苦的日常生活裡,有一些非常甜蜜的時刻。 不誇張地說,過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少,把貓當伴侶的人越來越多。 但我們真的瞭解它們嗎?懂得愛它們嗎? 表面上看,是我們在養它們,但或許我們才是索取更多的一方… 它們之於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 《養貓的人》透過一個個人與貓的故事,叩問著我們。 烏鴉養的貓“八蛋” 紀錄片最令人動容的,是貨車司機王天軍的故事。 這位漂泊四十年的貨車司機,在駕駛艙內為三隻流浪貓搭建“三層複式”居所,用省下的住宿費購置貓糧。 紀錄片團隊跟拍王叔,從台州到珠海,近兩千公里,他日夜兼程,貓咪是他旅途中唯一的伴兒。 然而有一天,王叔領養的第一隻貓咪“福寶”,突然呼吸急促、嘔吐,送到醫院沒多久,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個五十來歲的大男人,抱著福寶,像抱著自己珍貴的孩子,失聲痛哭… 福寶去世後,王叔一天一夜沒吃東西,一直在哭。 最後他找了一片空地,徒手挖了個坑,用自己的衣服包裹著福寶,將它埋葬。 他對福寶說:你記著我的氣味,來世做我的女兒。 王叔之所以收養流浪貓,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命運,和這些流浪貓狗是一樣的。 出生幾個月,母親就去世了,父親經常不在家,村裡總有人欺負他… 長大後他跑運輸,四處漂泊,四海為家,身處底層,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自從養了貓,他一天24小時住在車上,陪伴它們。 而貓貓不計較他的出身,不在乎貧富,人群中選定了他,就跟隨一生… 這份信任,給了王叔艱難生活中喘息的空間,也讓他有了好好生活的動力。 某種程度上說,他給這些毛孩子的愛,也治癒著自己的人生。 或許,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只有在照料另一個生命時,我們才更加確定自己的位置,因為被需要,所以更勇敢。 我們總以為,是高階的人類拯救了貓咪,但其實,是它們把我們從麻木的日子裡打撈出來。 當生活對你張揚舞爪,是它們教會你如何溫柔。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願大家的寵物健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