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說要把貓扔出去的父母,後來怎樣了?

多少嘴硬的爸媽,
最後還是進了“貓門”。
小飛刀
來源|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
封面來源Pexels
當你冒著“生命危險”,告訴爸媽一隻小貓即將回家,預料之中的反對如狂風暴雨般襲來:
你媽剛發了五個60秒長語音,苦口婆心地勸你貓咪髒,身上細菌多得很,爪子那麼尖,萬一發癲抓到你可就完蛋了,趕緊送走;你爸在炮火間隙,又見縫插針地轉發不知道從哪找來的“科普影片”,標題赫然寫著“年輕人養貓是怎麼廢掉的”,走的是大局觀路線。
總之,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敢把貓抱回來,這個家從此再沒有你的容身之處!
爸媽所言不虛。小貓回家後,你的地位確實岌岌可危。“相親相愛一家人”群裡,貓咪搖身一變成了爸媽掛在嘴邊的大閨女大兒子;而你,則成了“那個人”。
貓飯由奶奶精心製作,營養搭配均衡;玩到盡興時你爸跪在地上,心甘情願讓貓“騎大馬”。
貓咪到底有什麼魔力,讓爸媽的變臉速度,衝擊世界第八大奇蹟?
愛上貓貓,像呼吸一樣簡單
從深惡痛絕到抱著不撒手,還是因為貓咪實在是太招人喜歡了。只需“雕蟲小技”,就能把人類輕鬆拿下。
看著它們毛茸茸的小腦袋,玻璃珠子一樣的圓圓眼睛天真又無辜,不管有多鐵石心腸,都忍不住變成夾子音。事實上,這種對於圓臉、大眼睛、短下巴等嬰兒特徵的憐愛,刻在人們的進化機制裡,也會更強烈地啟用杏仁核這一情緒處理區。荷蘭的研究者指出,貓咪的外表會間接影響人貓關係。四肢較小、臉蛋圓潤的英國短毛貓、布偶貓等品種,因為具備“嬰兒般”的特徵,更容易引發人們的關心和愛護。
況且,貓咪每天的睡眠時間通常在12-18小時之間,更有近40%的貓咪每天睡眠時間超過18個小時。當它們頻繁打盹休息身心的同時,也不耽誤爸媽搓麻跳舞搶雞蛋。
打盹可以讓貓咪休息身心,而不是陷入深度睡眠,對周圍環境中潛在的威脅做出快速反應 / pexels
從美夢中醒來,每日“打卡”——舔毛又被提上日程。貓咪舌頭佈滿角蛋白製成的小倒鉤,靈活舔舐時不僅能夠有效減少毛髮打結、去除鬆散浮毛,還可以清潔汙垢和跳蚤等寄生蟲,維護皮膚健康。之前爸媽覺得貓咪髒亂差,實在是冤枉好貓。每天花費近四分之一清醒時間進行梳理活動的貓咪,其實幹淨又衛生。
有限的清醒時刻,貓主子早已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獨處也沒在怕的。但是為了保持毛孩子的身心健康,防止貓貓因為無聊拆家,研究者提出每天可以陪伴它們玩耍2-3次,每次10-15分鐘。
少量多次的玩耍模式,也能夠和爸媽的日常安排完美契合。比如晚上邊看電視邊泡腳,就可以拿出雷射筆讓貓主子活動活動身體;打麻將贏了錢,高興地拿出逗貓棒陪玩一會實現“雙贏”;輸了錢,怒氣衝衝地開門,家裡的天使小貓豎起尾巴噔噔噔跑過來迎接,用小腦袋和腰部蹭來蹭去求摸摸,撒嬌打滾一條龍,把剛在牌桌上吃癟的你爸哄得團團轉。
正是因為貓咪獨立性強、所需活動空間小,不像狗狗需要定期外出散步,既能夠提供陪伴,又不會給忙碌的主人增添額外負擔。加上貓咪較小的食量,讓鏟屎官在同等預算條件下能夠提供更優質的食物和更精細的照顧,根據中國寵物行業研究報告分析的資料,城鎮寵物貓的數量已經連續三年(2021-2023)超過寵物犬,成為大家的心頭好。
研究者指出,幾乎所有兒童都希望擁有寵物,沒有寵物的兒童很可能會主動和鄰居的寵物接觸 / pexels
貓貓回家前萬般嫌棄,回家後追在屁股後面要抱抱。貓餓了罐頭貓條管夠,你餓了冰箱裡找找剩菜。動不動花費幾天烘乾雞胸肉小零食給貓咪加餐的爸媽,很可能把毛孩子當家人一樣寵。
來自荷蘭的研究者分析了1803名貓主人的問卷結果,發現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將貓咪視為家庭的一部分(52%),27%的人認為貓貓是自己的孩子,而貓咪自由進出臥室更是家常便飯。國內的研究者也透過整合人貓共用傢俱的設計,提出如何增強主人與貓咪之間的情感互動。成為人類社交網路補充的小貓,不僅能夠增加生活中的趣味性,還能夠佔據與伴侶、家人和孩子相似的社會地位。看來,你在戶口本上的位置,是真·搖搖欲墜。
將貓貓看作“自己人”,會更容易賦予它們朋友般的社會支援特徵,這實際上能改善主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相比於將寵物視為普通動物的人,把寵物當家人的主人們普遍表現出更高的幸福感評分。
所以,那些舉著手機對小貓狂拍八百張照片的爸媽,臉上綻放的每一個姨母笑,都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
貓貓給爸媽的情緒價值,太足了
打工人加班當社畜,學生們熬夜趕論文。成年子女長時間漂泊在外,與父母兩地分居,一年只相聚寥寥數次,是許多家庭的常態。留下來的父母,也因此被稱為“空巢老人”。
然而離開了你,爸媽的生活或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悽風苦雨”。
中國的研究者基於2018年中國健康與退休縱向調查(CHARLS)的資料,對比了4630名空巢老人和6188名非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令人驚訝的是,空巢老人在婚姻和子女關係的滿意度上通常較高;特別是與配偶同住的空巢老人,幸福感尤為強烈。
脫離洗衣做飯收拾家、接送孫輩上下學等無窮盡的家務瑣事,父母終於能夠喘口氣。研究者調查了城市、縣城、農村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後發現,有配偶或許比有子女陪伴對老人幸福感的影響更大。當擁有自己的時間享受二人世界,爸媽也能瀟灑活一回。而在爸媽甜蜜蜜的日常面前,你則多餘得像個局外人。
不用給孩子當免費保姆,自然比較輕鬆。但在享受閒暇和發展愛好的間隙,父母也會感到孤單。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的學者採用中國老齡社會縱向調查(CLASS)資料,分析了7496名年齡在60歲及以上受試者的抑鬱量表結果(CES-D),發現空巢和抑鬱症狀(DS)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除此之外,無助感、壓抑感也是這些獨居人群常見的負面情緒。
在爸媽和你打完影片電話悵然若失的時刻,在傍晚的陽光灑進昏暗房間、寂寞感蔓延的時刻——貓貓,閃亮登場。
瑞士的研究者發現,貓咪能夠透過觀察眼神、識別面部表情理解情緒,並對其做出反應。當父母因為思念而表現出強烈的情緒變動時,貓的反應也會更為明顯。
針對這一點,奧克蘭大學的研究者進行了兩項實驗,來分析貓咪行為是否會受到主人情緒的影響。結果表明,熟悉的主人透過面部和身體姿勢表達出情緒,貓貓會有更顯著的反應,包括接觸時間增長、積極行為增多(耳朵前伸、身體姿勢放鬆等);而對待陌生人,它們則十分高冷不為所動。除此之外,在出現情緒化的對話時,貓咪也更傾向於注視主人而非陌生人。
試想,當爸媽黯然神傷時,毛茸茸的腦袋或許會突然蹭進懷裡,再配上時不時的喵喵叫、歪頭殺和關切的眼神;或是遇上走內斂路線的貓主子,在兩米開外精準蹲守,用暗中觀察的方式默默陪伴——這該是多麼治癒的一幕。
貓咪靠近人時,會根據人的抑鬱情緒改變行為,比如更頻繁地發出叫聲,更頻繁地用頭和腰蹭人等 / pexels
貓咪不會說話,但情緒價值卻一點都沒落下。
發表在《心理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中國學者指出,無論是對兒童、老人還是特殊群體,養寵物都能夠對心理健康帶來積極影響。而和貓咪互動,能夠有效緩解壓力、焦慮等糟糕情緒,這種效果甚至與人類伴侶相當。對於正處在沮喪、敏感狀態中的人來說,既會主動增加和貓咪的互動意圖,也會在貓咪示好時接受它們的關心,是真正的“雙向奔赴”。
貓咪征服人類,才不分年齡性別,而是無差別“圈粉”。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經過和貓咪4個月的相處,之前從未養過貓的老年參與者(60歲及以上)的孤獨感得分顯著下降,心理健康也有明顯改善。更重要的是,高達95.7%的人最終主動收養了實驗貓咪。
養貓“真香”,其實是個全球通用的定律。
家有一貓,如有一寶
被貓貓“攻陷”或許始於奶聲奶氣的喵喵叫,亮眼睛粉鼻頭,心情好時還會開著“拖拉機”求貼貼。一旦養貓爸媽這輩子就定型了,心甘情願當好鏟屎官。但養貓的快樂,遠不止這些。
2013年,美國心臟協會曾嚴格評估有關養寵物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的研究,指出養貓或狗可能確實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二者甚至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美國研究者也透過分析240對夫婦在面對心理和身體壓力時的心血管資料,發現和無寵物者相比,擁有狗或貓的受試者的心率、血壓變化較小,恢復更快。特別是當寵物在場時,表現出了最小的壓力反應和最快的恢復。
情緒不對勁,貓貓急救隊迅速“出警”;身體有負擔,貓主子也趕來“救火”。明尼蘇達大學卒中研究中心的學者對4435名參與者的隨訪調查顯示,與從未養貓的參與者相比,養貓人群因為心肌梗死(MI)死亡的相對風險(RR)顯著降低,因心血管死亡的風險也呈現下降趨勢。貓咪,其實一直在無形中守護你的健康。
養寵物的人群心率、收縮壓、舒張壓顯著低於不養寵物的群體。圖為性別和寵物飼養對靜息心血管反應的平均值和標準誤差
對於爸媽來說,隨著年齡增長,認知功能、身體機能在逐步衰退,這是造成晚年生活質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此時,貓咪的重要性就又被凸顯出來。
中山大學的學者分析了近8000名50歲以上人群的資料,發現養寵物能有效緩解獨居帶來的認知衰退,並與言語流暢性等指標的延緩下降密切相關。另一項對637名50-100歲參與者的長期追蹤研究表明,養寵物與多方面身體功能領域的衰退減緩有關。而養貓的人群,其400米步行速度和整體身體機等的降幅明顯小於不養貓的群體。
有貓一族身體活動更活躍,這也並不奇怪。畢竟想要和諧共處,自己也得有兩把刷子。抽到調皮搗蛋的活力“盲盒”,鬥智鬥勇是常態。找貓兩小時微信步數創新高,最後發現它正站在窗簾最上面一臉疑惑地看你暴走;偶爾還要追著屁股掛屎的貓咪變罵邊滿屋子跑,不僅鍛鍊父母智力,體能訓練也足足的。
有了貓,相當於同時擁有心理按摩師和健身教練。而整天“寶寶”長“寶寶”短的父母或許沒有意識到,養貓和養娃也有共通之處,是實實在在擁有了個“寶寶”。
2019年,英國研究者收集了3165名養貓人的大五人格資料及貓行為問題問卷,發現貓的性格與主人密切相關。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得分越高的主人,養出的貓咪更傾向於表現出合群和友好;相反,主人神經質得分越高,貓咪也更易表現出焦慮和恐懼,這樣的相互作用和親子關係極其相似。更有趣的是:神經質評分高的父母,子女的肥胖率也相應提升;而神經質程度高的主人,也更容易養出超重的大胖貓。
所以,下次再看到爸媽對著貓貓露出慈愛的眼神,不要懷疑,他們愛的不僅是貓,也是在愛你。
研究者發現,母親的個性特徵與育兒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表現和調節 / pexels
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毛孩子,同樣需要悉心照料和關愛,才能夠快樂成長。而主人的情感投入和照顧方式,也是它們依賴感和親密度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一隻貓咪從小經過良好的社會化訓練,適應人類的互動,會更容易產生友好和信任感。要收穫貓咪的愛,首先需要做到責任與陪伴。
貓貓雖好,可不要貪杯。要把貓咪接回家,對它們的喵生負責,需要父母真正的接受和支援。不過,看看貓主子進門後你家庭地位一落千丈的樣子,或許眼下更該擔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