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報人劉亞東
作者:劉亞東
中國文明五千年激盪沉浮,治世與亂世的輪迴如潮汐般往復。我們把目光投向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輝煌歷程時,便會發現這段持續繁榮期在文明演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既非漢唐盛世“家給人足”的簡單復刻,亦非明清江南“市舶輻輳”的區域繁榮,而是以系統性變革突破農耕文明桎梏,在全球現代化浪潮中完成的全維度躍升。

圖源:Pexels
縱觀物質文明的跨越式發展,人均GDP從1978年的156美元躍升至2024年的1.35萬美元,經濟總量增長516倍。更具深遠意義的是,7.7億人口擺脫貧困的壯舉,不僅是歐洲六百年脫貧總和的15倍,更重塑了人類反貧困史的基本座標。世界銀行資料顯示,中國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這種以億為計量單位的發展奇蹟,在世界現代化史冊上絕無僅有。
制度創新的突破性體現在產權結構的深刻變革。激活了沉睡的鄉土中國,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3億噸攀升至2023年的6.95億噸,單位產能達盛唐時期的8.3倍。1.2億農民向非農領域的遷徙浪潮,規模遠超英國圈地運動兩百年間轉移的農業人口總和。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1992年確立,民營經濟貢獻率從不足10%躍升至60%以上,這種所有制結構的深刻變革,其能量釋放遠超宋代“田制不立”帶來的商業勃興。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的“包產到戶”契約(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圖源:https://www.gov.cn/test/2009-09/11/content_1415656.htm
開放帶來的文明質變更為驚豔。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貿易總值不過白銀300萬兩,而今中國年貨物貿易額突破6.1萬億美元,按購買力折算相當於明清六百年外貿總和的1500倍。深圳灣畔的奇蹟尤為奪目:這個1979年GDP不足2億元的小漁村,在40多年間蛻變為3.68萬億元的科技之都,其發展強度是上海開埠百年增幅的120倍。加入WTO後的技術躍升更令人驚歎,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18.7%的增速,專利申請量從全球3.7%到46.2%的佔比躍遷,打破了工業革命以來後發國家的追趕紀錄。

圖源:央視新聞 深圳今昔對比
https://m.news.cctv.com/2021/04/15/ARTImoJfB7bNQHYrLXK6rWnZ210415.shtml
歷史的三稜鏡折射出發展路徑的雲泥之別。學術研究揭示,1953—1978年間全要素生產率年均-0.17%,而改革開放後躍升至1.46%。冰冷的數字背後是溫熱的民生鉅變:城鎮居民收入增長16.7倍,肉食消費量從“每月半斤肉”到“餐餐有葷腥”,預期壽命延長11.3歲。某些對特殊年代的浪漫化追憶,恰似將“糧票換饅頭”的窘迫美化為公平烏托邦,卻淡忘了所謂“自然災害”時期大量生命消逝的慘痛,遮蔽了計劃經濟年代城鄉居民肉食消費量竟與南宋臨安市民相仿的荒誕現實。
站在文明演進的高地上俯瞰,改革開放實現了三重歷史性跨越:打破“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農耕週期律,構建起工業化與資訊化的持續增長引擎;衝破“天朝上國”的封閉心態,在開放競爭中重鑄文明活力;超越資源驅動的傳統模式,轉向人力資本與創新驅動的現代正規化。這種嬗變的深遠意義,遠超秦漢確立郡縣制、隋唐開創科舉制的制度革命。
撫今追昔,我們尤其應該感謝鄧小平和他老人家開創的改革開放偉業。今日的繁榮絕非歷史慣性的饋贈。漢唐盛世因承平而衰的教訓猶在耳畔,明清鎖國自毀的悲劇歷歷在目。當某些聲音將市場繁榮視為“必然”、把社會進步歸為“應得”時,或許未曾知曉:1988年價格闖關時決策層的徹夜難眠,入世談判桌上打破體制堅冰的驚心動魄。那些輕言“今不如昔”的論調,既忽視了票證年代“半斤豬肉等半年”的民生艱辛,也漠視了改革開放前全要素生產率負增長的客觀現實。
歷史長河奔湧向前,但文明的航程從無自動舵。當五千年文明巨輪駛入改革深水區,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清醒認知:今日的國泰民安,是八億農民用鋤頭刨出的生機,是四代工人用汗水澆築的基業,是無數改革者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闖出的新路。守護這份來之不易的文明饋贈,需要的不僅是飲水思源的感恩,更是“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歷史自覺——唯有時刻保持“逆水行舟”的警醒,永續“敢為天下先”的銳氣,方能在世界文明賽道上續寫新的中國奇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