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南京國民政府的“革命外交”名不副實

全文共4434字 | 閱讀需11分鐘

儘管國民政府自詡為“革命的政府”,並宣稱其外交“是革命的外交”,然而作為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其所謂的“革命外交”實際上缺乏真正的革命精神,其所收回的一些國家權益,是以犧牲另一些主權為代價的。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以下簡稱“南京政府”)成立,宣稱要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對外實行革命外交,以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共同建設一民有、民治、民享之新中華民國”。然而,直到1949年敗退臺灣島之際,國民黨也未能實現中國人民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願望,南京政府所謂“革命外交”名不副實。
“革命外交”的實質是“修約外交”
從1928年6月至1931年9月,南京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主持開展了一場為期三年多的“改訂新約”運動。這場運動雖打著“反帝廢約”旗號,標榜“革命外交”,但相較於此前廣州、武漢國民政府所推行的以民眾運動為後盾的“革命外交”,已經蛻化變質,其所謂“廢約外交”,本質上是建立在對外妥協基礎上的“修約外交”。
1928年7月7日南京政府外交部發表的“廢約”宣言中的條款有三:“(一)中華民國與各國間條約之已屆滿期者,當然廢除,另訂新約。(二)其尚未滿期者,國民政府應即以正當之手續解除而重訂之。(三)其舊約業已期滿而新約尚未訂定者,應由國民政府另訂適當臨時辦法,處理一切。”儘管該宣言被國民黨當局宣傳為“國民政府毅然進行廢除一切外國所枷鎖於中國之不平等條約之表示及行動”,但實際上誠如王正廷事先對記者坦陳:“餘於三年前在北京時,即定有一種方法,務期到期修改……現在仍將繼續進行。”王氏的“革命外交”其實承繼北洋政府末期“到期修約”方針,在承認不平等條約的前提下,依照所謂“正當之手續”,即國際法“情勢變遷”的原則,與列強修改不平等條約。
南京政府一面鼓吹“反帝”口號,一面主張“不採暴動手段”,甚至自欺欺人地宣稱:“本部以為全國同胞採取對外態度,急應審慎周詳,因時應付。昔在帝國主義壓迫之下,自當強硬反抗,今列強業已覺悟,漸知尊重我國民意,則我方當有互相親善之表示。”言下之意,中國民眾不應再以反帝運動來抵制英美列強的“善意”。南京政府無視英美列強的帝國主義本質,將群眾運動從外交問題的解決途徑中排除,充分暴露所謂“革命外交”的“反革命”本質。
挽救近代中國命運的根本是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似這般“捉放曹”式的表演,只能是一場滑稽劇。1929年12月28日,國民政府公佈撤廢領事裁判權特令,宣稱自1930年1月1日起,“凡僑居中國之外國人民現時享有領事裁判權者,應一律遵守中國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依法頒佈之法令、規章,著行政院、司法院轉令主管機關,從速擬具實施辦法送交立法院審議,以便公佈施行”。接著又在30日發表對外宣言,表示各國“對於現由政府準備之辦法如有意見,亦願於相當期內與之審議。故國民政府十二月二十八日之命令,實係一種步驟,用以去除每易發生之誤會之原因,並增進中外人民之關係者也”。南京政府以為如此既能向民眾展現厲行“革命外交”的形象,又不得罪列強,殊不知人們早看得清楚。時人批評道:“凡事不宣佈則已,宣佈即必行。苟知其事實上不能貫澈,則與其宣而不行,毋寧不宣稍待,斷不能使新國家在國際上失威信,何則?威信一失,外而招致輕侮,內而灰沮民氣。”
南京政府的“改訂新約”運動收回威海衛租借地、天津比租界,並正式收回原已事實收回的鎮江、廈門英租界,恢復了部分司法主權。然而,這些所謂“成績”,是以犧牲另一些主權來交換的。如中英《關稅條約》要求中國從速“廢除厘金、常關稅,沿岸貿易稅”。中日《關稅協定》要求中方整理“日本債權人借與中國無擔保及擔保不足之款”,以償還“西原借款”。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及協定》將“劉公島內房屋數所及便利數項”借與英國十年。這充分說明所謂“革命外交”仍是半殖民地外交,與北洋政府的外交方針是一致的。對此,天津《大公報》按捺不住失望之情:“黨國要政,首推外交,所謂革命外交者,尤為得意之宣傳,即吾儕亦嘗受其麻醉者也。惟細加考查,則不幸發見許多事件,其喪權之多與猛,似去官僚外交尚遜一層。”
南京政府的所謂“革命外交”之所以得不到人們認同,根源在於它違背了真正的“反帝廢約”的革命精神。唐啟華認為,南京政府的“改訂新約”在實質上“顯然與廣州、武漢之‘革命外交’差距較大,反倒與被它推翻的北京相當接近”,南京政府“在北洋修約的基礎上,繼續與各國進行修約交涉”,看似“成果斐然”,實則華而不實。換言之,所謂“革命外交”所取得的有限成績,其實是“修約外交”的“成果”。明白這一點,就不難解答當下學界關於“改訂新約”是不是“革命外交”的爭論了。
妥協退讓的“革命外交”
南京政府成立伊始,希望藉助“革命外交”獲得“中國在國際上應有之平等地位”,“為世界謀永久之和平”。蔣介石還親赴東京向日本首相田中義一表達“中日必須精誠合作,以真正平等為基點,方能共存共榮”的願望。然而,此時的日本已決定加快實施“大陸政策”,先是於1927年夏召開“東方會議”,透過《對華政策綱領》,提出日本在“滿蒙利益”“有受侵害之虞時,不問來自何方,均將予以防護”;接著,日軍於1928年5月3日製造“濟南慘案”,造成中國軍民數千人傷亡。
對此,中國人民掀起聲勢浩大的反日運動,要求南京政府實行真正的“革命外交”,公正解決“濟案”,廢除中日不平等條約。全國反日總會提出:“革命的外交是民眾的外交,是不妥協的外交,必須民眾的擁護,方能勝利。”但是,南京政府一面限制乃至取締反日運動,一面對日妥協退讓,與日本簽訂屈辱的《濟案協定》。
此後,王正廷在與日本駐華代理公使重光葵“改訂新約”的過程中,給予日本較英美更多讓步,如對日貨不增稅、間接允諾償還“西原借款”等。但日方卻提出“南滿、東蒙之漸進地撤廢領裁權,中國須確認1909年中日關於間島之條約與二十一條交涉之1915年中日條約中日本有關滿蒙所保留的權利”等無理條件,使中國無法取消日本的治外法權,未能真正觸動日本所謂的“滿蒙利益”。即便如此,日本依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南京政府寄希望於國際聯盟的“調解”,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反而壓制民眾自發的反日運動,更加刺激日本政府貪得無厭的野心,導致日本在較短時間內侵佔整個東北三省。事後,日本政府竟狡辯道:“近年來因過激思想為禍之排外的革命外交,致滿蒙之我之重大權益,日被蠶食,九月十八日事件發生,乃我自衛權之發動。”對此,時人諷刺道:“各國相信中國政府現在是實行革命外交排外政策嗎?連你們——日本——白晝行劫,一點也不抵抗的政府,還說是革命外交,豈不是在同各國開玩笑。”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又相繼製造“一·二八”事變、榆關(山海關)事件、華北事變等。南京政府堅持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繼續對日妥協退讓,與日本先後簽訂《上海停戰協定》《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秦土協定”等,放棄中國在上海至蘇州、崑山一帶以及華北長城以南一百里內的駐軍權,並喪失冀、察二省的大部分主權。對此,中國社會各界紛紛要求國民政府厲行“革命外交”,對外政策應以不損國家主權為原則,“寧以兵戎相見,不得委曲求全”,並批評當局標榜的“革命外交”,不過是欺罔民眾的“亡國外交”。
蔣介石援引蘇俄簽訂的《佈列斯特和約》為“當屈則屈”的“革命外交”辯護。1918年3月,蘇俄與德國簽訂該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發展紅軍、鞏固蘇維埃政權贏得時機。蔣介石大言不慚地說道:“所謂革命外交之不同於通常外交者,即在不被動而能自動,不固執而能因應,應剛則剛,應柔則柔,能伸則伸,當屈則屈,完全以變動不居的方略,來實現不可變易的目的。史例具在,豈不聞列寧力排眾意,與德國言和的往事。”這看似有理,實則如時人指出的,歐戰時德、俄之處境與現在中、日之形勢不同,日本野心勃勃,恐怕無使中國有喘息機會。果然,南京政府的妥協退讓並未擋住日本的侵略步伐,七七事變的爆發事實上宣告“革命外交”的破產。
“本黨革命外交成功”言過其實
1943年1月11日,中英、中美分別簽訂《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這兩個條約廢除了英美兩國在華的領事裁判權、軍艦行駛權、沿海貿易與內河航行權等。對此,國民政府大肆宣揚“這是新中國革命外交之勝利”,“本黨革命外交成功”,稱國民黨經過“五十年來之艱辛奮鬥”,終於廢除不平等條約。
然而,英美兩國之所以願意放棄上述在華特權,一則因為中國軍民浴血抗戰牽制住百萬日軍,為中國爭得了外交話語權;二則因為日軍已佔領大半個中國,英美列強根本無法在淪陷區行使治外法權及各種特權,而且日本玩弄把戲,與汪偽政府簽訂《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等之協定》,給英美造成巨大的外交壓力。因此,英美兩國基於其遠東和全球戰略,與南京政府簽訂新約,但這並未根本改變帝國主義的本質和強權政治的遊戲規則。新約廢除的英美在華特權主要集中在政治和軍事領域,而在經濟文化方面的特權,如通商口岸設廠權、採礦權、自由傳教和設立學校權等,仍然存在。此外,在中英新約談判過程中,英國政府迴避香港問題,拒絕歸還九龍租借地,國民政府最終選擇妥協接受。
1946年11月4日,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該條約規定,締約雙方在對方的“領土全境”享有“居住、旅行及經商”的權利,可以從事商務、製造、加工、金融、科學、教育、宗教及慈善事業,並在各方面享有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儘管條約在表面上宣稱平等互惠,實際上卻是一個對中國社會造成不小滲透和危害的條約。當時,貧窮落後的中國根本無法在美國投資經商,更不可能有船舶和軍艦在美國各口岸、內河航行,而經濟實力雄厚的美國則獲得進入中國任何領域的條約依據。因此,人們紛紛批評中美商約“幾乎是一個新的不平等條約”,並質問“我們的政府為什麼竟不為本國的工業、經濟與人們的生活謀一些保護?”其實,南京政府怎不知“兩國經濟實力懸殊過甚,商約施行後,兩方所獲取之利益,勢難均等”?不過是因為“不致因小失大”。所謂“小”者,自然是國家主權和人民利益,所謂“大”者當然是“反共大局”。
儘管國民政府自詡為“革命的政府”,並宣稱其外交“是革命的外交”,然而作為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其所謂的“革命外交”實際上缺乏真正的革命精神,其所收回的一些國家權益,是以犧牲另一些主權為代價的。相比之下,中國共產黨高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旗幟,帶領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徹底廢除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這才是真正的“革命外交”。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