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亮
來源:黑鷹光伏(ID:heiyingSL)
美國光伏產業也正在加速生長。
根據SEIA 預計,2024年前三個季度,美國新增了近30GW 的太陽能裝機容量,並有望在2024 年全年超過40GW。該行業協會表示,自《通貨膨脹削減法案》等關鍵聯邦能源政策透過以來,太陽能元件製造規模增長了五倍,使美國成為全球第三大元件生產國。
這一數字超過了SEIA五年前為美國太陽能製造業設定的到2030年要達到的目標。當時,該行業協會設定的目標是整個產業鏈(從多晶矽到元件,包括支架和逆變器)的年裝機容量達到50GW,而不僅僅是元件。彼時,美國只有7GW的太陽能元件裝機容量和41公噸的多晶矽。
伴隨光伏第四次大洗牌的持續推進,一個產業的舊時代即將落幕,新時代徐徐開啟。
而今,很多中資企業將“全球化”視為破局的重要手段,甚至在當前的產業背景與趨勢下,企業“全球化佈局進度與深度”已經成為衡量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最重要指標。而美國光伏江湖,對中資企業而言無疑意味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與機遇,未來誰能更快實現產業化佈局與突圍,將在未來全球產業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
一,美國市場需求預測,AI爆發帶來大量發電需求,電力缺口亟待填補
如今AI浪潮正在推動美國電力市場走向深度變革。
比如2023年以來人工智慧算力市場保持高增趨勢,谷歌、Meta、微軟&OpenAI、亞馬遜、xAI等多家AI巨頭開啟算力軍備競賽,國內頭部通訊運營商、網際網路企業也都逐漸開始佈局。據IDC研究,預計2024-2030年全球人工智慧產業規模CAGR高達37%。
事實上,AI資料中心帶來大量用電需求。從發電能力角度來看,根據CNBC報道,美國資料中心帶來的能耗需求2024年達45GW,並將在2030年達到104-130GW,約佔美國總髮電功率的16%,而2022年該佔比僅2.5%。
而AI資料中心的普及帶動了主要資料中心州電費上漲,近十年來加利福尼亞州電價上漲超過一倍。未來隨著資料中心對成本更加敏感,成本更低的光伏將成為必要的電力來源。此外,AI資料計算對電力供應的穩定性要求很高,在電網升級完成之前,自建光伏加儲能系統有望緩解斷電問題。
據資料分析,電力供給不足是美國資料中心停機的最大影響因素,近年來比重持續提升。2020年由於電力供應不足導致資料中心停機佔所有停機情況比重為37%,2023年提升至52%。

為解決區域性電價上漲和穩定電源緊缺兩大問題,主流方案主要有:核電、地熱、光伏、燃氣和燃油。考慮到科技型企業均有ESG要求,只有光伏、核電、地熱符合要求。
筆者進一步分析認為,地熱地域限制大+建設週期長,短期看環保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長期看是資料中心供電的較好選擇。美國的地熱能資源主要集中在加州、內華達州和猶他州,地域性較強;同時,由於資料中心電力需求較大,大型地熱發電專案從資源識別到商業化運營大約需要7年以上,僅建設運營也需要數年,短期內可行性不強,因此目前美國科技巨頭中僅有Meta和谷歌選擇了地熱能為資料中心供電。
而核電由於“新增機組少+建設週期長”,未來十年內美國新增大型核電機組可能性較低。美國目前在運核電站96.95GW/94座,提供全美18%的發電量。核電機組的建設高峰為1970s,自1979年三哩島核事故後新機組審批凍結超30年。由於核電同時具備高發電能力、輸出功率穩定和高度清潔的特點,短期記憶體在部分AI資料中心和存量北美核電的資源對接。長期來看,考慮到美國新核電機組需要4-6年審批+6-8年建設週期,未來十年內美國新增大型核電機組可能性較低。同時,核電建設長期存在較多不確定性,自蘇聯切爾諾貝利和日本福島核事故以來,各地政府和民眾對核電的態度一直較為保守。

根據東吳證券測算, 100MW資料中心使用光伏+儲能方案,度電成本為0.35元/kWh,與美國工業用電(5美分/kWh)基本持平。

所以中長期來看,光伏加儲能是資料中心最理想的選擇光伏電站的建設週期相對較短,一旦完成審批,通常在幾個月到一年內就能完工。此外,光伏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要有陽光就能發電;目前谷歌、Meta等科技巨頭光儲專案正在陸續落地。

目前美國天然氣和煤電發電佔比高達59%;可再生能源僅為16%,顯著低於歐盟的30%,清潔能源代替傳統能源發電空間巨大。從長期來看,儘管短期可能會面臨政策調整,但隨著新能源技術進步及全球環境壓力加大,清潔能源發展大趨勢不可逆轉。
其中,光伏能源因其不受地理環境限制的特性,相較於水電站具有更廣泛的應用潛力。東吳證券認為美國在推動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過程中,光伏發電將佔據主導地位。
事實也確實如此。如下表所示,近年美國新增發電量主要來自光伏,佔新增發電量比例自2010年以來穩步提升,到了2024年美國光伏新增裝機佔新增總髮電量超過64%。

為了支援新能源產業發展,美國能源部於2011年啟動SunShot Initiative計劃,旨在透過推動創新來降低太陽能電力的成本,使其在沒有 補貼的情況下與傳統能源競爭。該計劃設定了明確的目標,包括到2023年使光伏發電佔美國用電量的20%,以及到2050年,結合儲能技術, 使光伏發電佔美國總用電量的50%。
自計劃啟動以來,美國能源部已投資超過四億美元用於太陽能技術創新,這些投資涵蓋了光伏研發、電網建設、太陽能行業勞動力發展等多個方面。
此外,為了解決新能源消納以及電網輸送能力不足等問題,美國超高壓輸電專案的建設和審批呈現出提速趨勢。2022-2024年,美國逐年上調了未來電網的資本開支,尤其是跨州主網線路的投資。截至2023年底,美國共有在建3914英里高壓輸電線路,合計投資超225億美元。
根據Grid Strategies統計至23年底美國具備開工條件的高壓輸電專案共36個,大部分已獲得啟動建設的條件。這36個專案將一共帶來187GW的新能源接入能力與132GW的輸電容量,將大幅帶動美國電網整體容量提升。

另外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資料,2024全年美國預計新增光伏裝機量達50GW,25年新增裝機量有望超60GW,在2024-2029年間的複合年增長率將超過20%,需求旺盛。

而根據2025年1月3日Infolink報價,中國TOPCon元件產品單瓦價格僅為0.089美元,而美國元件單瓦報價高達0.27美元,是中國價格的三倍,溢價非常明顯。
之所以美國市場對光伏元件價格的敏感度相對較低,原因在於元件成本在光伏專案總投資中所佔比例較小,僅為20%。即使元件價格有所波動,對整體專案投資回報的影響也相對有限。此外,美國光伏專案的運營和維護(OPEX)成本較高,這可能導致投資者更加關注長期運營成本的控制,而非初始元件採購成本。
綜上所述,美國光伏市場未來擁有廣闊的發展潛力與錢景。

二,美國光伏供給端分析,美國對海外產光伏產品施加高額關稅,自建產能勢在必行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政府為保護國內光伏產業,對進口光伏產品實施了包括201關稅、301關稅以及雙反調查在內的多項關稅措施。導致中國光伏企業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東南亞地區。然而,自2022年起,美國對東南亞進口的光伏產品也加強了監管,東南亞市場同樣面臨潛在的高額關稅風險。
從長遠來看,美國政府鼓勵本土光伏產業的發展,引導製造業迴流美國。儘管一些光伏製造商在中東地區佈局產能,但美國關稅政策的核心目標是製造業迴流,預計未來美國將更加依賴自建產能以滿足其光伏需求。

為了推進本土化程序,美國推出的《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在製造端和安裝端對光伏相關專案進行補貼。2022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總價值為7500億美元的《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IRA),該法案於2023年1月正式生效,包含了針對光伏 和儲能領域供給、需求兩側的一系列補貼優惠和稅收抵免政策。
供給側補貼分為兩種模式,企業可以選擇其中一種,通常會選擇45X,因為隨著產能的提升,補貼收益更 為可觀。如果急於回款,則會選擇48C ITC。(1)45X 先進製造業稅收抵免(MPTC):企業在將光伏產品交 付給客戶後,可以直接申請補貼。以電池和元件為例,美國生產的電池可獲得每瓦4美分的補貼,元件可獲得每 瓦7美分的補貼。(2)48C ITC 投資稅收抵免:企業在完成建廠投資後即可申請補貼。如果符合用工條件,可 獲得投資額30%的稅收抵免。

需求端補貼分為兩種模式,光伏系統投資人可以選擇其中一種:(1)投資稅收抵免(ITC):基礎抵免為30%,若滿足所有要求,最高可拿到專案總投資額80%的稅收減免。該項稅收減免可用於抵消投資前或投資後的稅款,並且稅收減免可以轉讓。
由於戶用及工商業光伏專案的每瓦投資額較高,通常會選擇ITC作為補貼方式。ITC中,本土化製造的10%補貼最為關鍵。從2026 年起,投產的產能需要至少有55%的部件價值量為美國製造。僅電池片一項就佔光伏元件價值量的50%,所以美國本土產電池片有 10%補貼優勢。(2)生產稅收抵免(PTC):主要根據光伏系統產出的電力來計算補貼,最高可補貼3.35美分/KWh,並根據通貨 膨脹情況調整每千瓦時的補貼額。通常集中式電站會選擇PTC模式,因為其規模更大,每瓦光伏系統的投資額更低(按照ITC計算 不合算),且發電量更大。
除了聯邦補貼外,各州也制定了各自的補貼政策。以加州的NEM(淨能源計量)政策為例,該政策允許擁有太陽能電池板的房主 為其產生的多餘電力並送回電網獲得積分,用以抵消電費。加州的NEM 3.0政策於2023年4月15日生效,大幅降低了屋主的用電費 用,平均上網電價從每度30美分降至8美分,降幅接近75%。

根據美國光伏協會SEIA,截至2023年底,美國本土的光伏電池產能僅為0.3GW,較40GW元件產能仍存在較大缺口。若要在2025年後達到美國補貼本土製造要求,美國電池產能擴產勢在必行。
據我們的最新瞭解,美國現有本土光伏產能主要集中在元件端,核心零部件如電池片大多依賴進口,最終在美國本土完成元件製造。截至2025年1月,主流光伏企業合計在美規劃元件產能超68GW,目前已投產40GW;其中中資和美資企業分別規劃超28GW。

不僅如此,隨著美國關稅壁壘的提升疊加IRA補貼陸續落地;全球玩家紛紛開始佈局美國本土的電池產能,以配套現有的元件產能。截至2025年1月,合計規劃的產能已超過58.3GW。這些產能主要由海外光伏企業和美國本土新玩家設立,且大部分位於紅州,因為紅州以製造業、農業和能源產業為主,為了提高當地就業率,紅州政府 提供了更優厚的投資條件。

三,企業攻城策略與打法,美國光伏系統成本佔比高,高功率元件更受青睞
回到商業層面的競爭,在選擇主流技術路線上,企業還需要權衡美國建廠、人工等成本變化。
根據RCT能源2024年專案測算,美國光伏元件總成本是中國的1.6倍左右。中美兩國生產要素中人工、水電費(含汙水處理)及固定資產折舊差異最大,以工序較多的TOPCon技術為例,美國人工成本是中國的3.5倍左右,中美分別為0.8/2.7美分/W;水電氣費(含汙水處理)2.1倍左右,中美分別為 1.5/3.1美分/W;固定資產折舊1.3倍左右,中美分別為2.2/2.7美分/W。


進一步拆分的話,美國光伏廠房主要採用兩種建設模式:Greenfield(綠地專案)和Brownfield(現有廠房改造)。
(A)單GW Greenfield專案投資額高達8000萬美元,是中國工廠的8至10倍,且建設週期通常需要1至2年。不僅增加了時間成本,還使企業面臨市場變化、政策調整等不確定性風險。
(B)Brownfield專案,需改造現有廠房,主要 有兩種選擇:①大部分為物流倉儲式廠房,需全面改造加固,TOPCon技術需加固整個結構,而HJT技術只需 加固兩端;②廢棄廠房改造,多來自汽車產業,成本較低,且當地政府為保就業會給予支援。但這些廠房多 位於陽光照射率較低的美國東北部,若將光伏元件運輸至南部,會增加每瓦發電成本。
另據東吳證券測算,美國光伏元件固定資產折舊是中國的2.1倍,主要系裝置及廠房價格不同。美國光伏裝置主要進口自中國,由於關稅和溢價,其價格普遍高於中國。同時,美國的廠房價格也普遍高於中國。

由於人工成本高昂,美國光伏專案OPEX較高,投資者更加關注長期運營成本的控制,而不是初始元件採購成本。如果光伏元件的功率更高,那麼單片元件可以在更少的人力和土地資源下產生更多的電力。
以TOPCon元件的效率、功率和發電量為基準線,目前普效HJT元件功率為710-720W,其元件功率增益達到2%,發電量增益為3%,綜合發電量比TOPCon高出5%;TBC元件的功率增益為2.5%,發電量增益為1%,主要原因是其雙面率較低,綜合發電量比TOPCon高出1.5%。
綜上分析,在美國光伏市場HJT和TBC都是可選的技術,但由於TBC的雙面率較低,其發電量增益明顯低於HJT。因此,HJT或是美國客戶首選光伏電池技術。

此外,考慮到中美光伏製造最大區別是成本要素不同,美國光伏生產成本結構與中國存在顯著差異。中國的主要成本為裝置CAPEX,美國則更加註重OPEX與設施成本。主要系:(1)美國單GW工廠(greenfield,即在未開發土地上新建)的投資額高達8000萬美元,是中國工廠的8至10倍,且建設週期更長,通常需要1至2年時間才能完成建設;(2)美國汙水處理成本高昂;(3)美國人工成本較高,招聘困難,尤其是工廠通常位於鄉村區,這進一步增加了勞動力成本和招聘難度。
另據測算,HJT電池生產的OPEX主要有人力、 裝置折舊和水電支出四個方面,根據測算, HJT在美國的生產OPEX水平為0.05美元/w,相比TOPCon的0.07美 元/w具備0.02美元/w OPEX優勢。

根據東吳證券測算, 在美國補貼助力下,HJT的盈利水平約為5.6美分/w, 在這樣的盈利水平下,1.2年時間左右實現裝置投資回本。

綜上所述,HJT憑藉其更少的水電與人力需求,成為最適合美國本土擴產的光伏技術。經東吳證券等機構測算,相比較TOPcon,HJT可降低20%的碳排放(全流程低溫工藝)、節約70%的用電量(工序少&低溫工藝)、節約60%的人工數量(僅4道工序)、節約20% – 60%的用水量,因此是最適合美國本土擴產的光伏技術路線。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HJT在美國的生產補貼可能迎來退坡。根據PV Tech報道,美國密歇根州共和黨眾議員John Moolenaar和緬因州 民主黨眾議員Jared Golden向眾議院提交了一項決議,提議暫停美國45X先進製造業生產稅收抵免(PTC)。理由為稅收抵免使得外國公司(尤其是中國公司)只需在美國本土建廠,即可從稅收減免中獲益。
但經東吳證券測算得到即便補貼完全退坡,電池廠商仍有盈利性。

如今,超過7家海外光伏企業開始佈局HJT美國本土電池產能,合計規劃超36GW。其中包括美國本土清潔能源龍頭企業INVEnergy,義大利能源巨頭Enel集團及前光伏裝置龍頭梅耶博格。

而在最核心的光伏裝置領域,中國裝置廠商佔據明顯優勢。我國2024年矽料、矽片、電池、 元件產量佔全球比重均在80%+,伴隨中國光伏產業鏈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矽片-電池片-元件各個環節的裝置 均實現了國產替代。過去的梅耶博格、YAC、應用材料等海外裝置龍頭基本已經退出光伏市場。中國裝置商 一方面受益於下游主產業鏈集中在中國,繫結龍頭客戶高頻迭代研發遙遙領先,另一方面憑藉正向研發的產 品競爭力在光伏裝置領域基本實現國產化,透過客戶繫結+正向研發,國產裝置稱霸全球,例如2024年晶盛 機電單晶爐市佔率70%、高測股份切片機市佔率50%-60%、邁為股份HJT整線裝置市佔率70%-80%、奧特維串焊機市佔率60%-70%。

目前國內裝置廠商已建立核心競爭壁壘,比如中國人工成本低,裝置零部件供應體系健全,裝置價效比高、交付能力強、售後響應速度快。比如在交付方面,中國裝置商的發貨週期多為3-6個月,明顯快於國外裝置商;在售後維修故障方面,中國裝置商的服務能力更強,維修響應速度更快。
2024年5月22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建議在現有對華301條款關稅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中國的光伏電池等產品的關稅,其中光伏產品的稅率從2019年的25%上調至50%。光伏裝置端,美國政府為促進製造業迴流,USTR為光伏裝置留出了一個視窗期,允許在2025年5月31日前免徵關稅。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