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主產業鏈上市公司虧損或超600億元,龍頭企業約佔一半,四季度虧損進一步擴大
文|《財經》記者 鄭慧
編輯 | 韓舒淋
不少光伏企業在2024年交上了有史以來最差的答卷。
參考申萬行業分類,截至1月26日,已釋出業績預告的24家光伏主產業鏈上市公司合計歸母淨虧損高達546億元-623億元。其中,2023年營收靠前的6家龍頭光伏企業——通威股份、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TCL中環,合計歸母淨虧損達到310億元-341億元,僅晶科能源實現微利。

光伏主產業鏈上市公司2024年度業績預告資料
供需失衡導致的價格內卷、部分海外市場貿易保護加劇,以及技術迭代帶來的資產減值,是光伏企業業績承壓的三大主要外因,其中供需失衡是根本。
供給端,據中信建投研報,到2024年底,光伏主產業鏈,即矽料、矽片、電池片、元件的產能分別達到1447GW(吉瓦)、1160GW、1193GW、1428GW。
需求端,據彭博新能源預測,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將達到599 GW,同比增長35%。而據InfoLink預測,2024年全球光伏市場裝機需求為469GW-533GW,展望2025年,較2024年同比增幅或許僅為5%-7%。
以1.2的容配比估算,2024年光伏元件需求約563GW-720GW,無法支撐龐大的產能供給,2025年預期也同樣如此。綜合來看,無論對需求的預期是樂觀還是悲觀,短期內光伏都難以逆轉供需失衡的態勢。
在光伏協會的組織下,業內主要玩家正試圖透過限價、限產的方式擺脫內卷,及時止損。“至少在2025年前兩個季度,我們應該能看到這些措施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位分析師告訴《財經》。
一邊是提高自身開工率,攤薄折舊成本、佔有市場的衝動,一邊是維繫整體供需平衡,保護價格的訴求,在等待需求增長的日子裡,光伏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將持續在兩者間取捨權衡。

從鉅額盈利到鉅額虧損
矽料、矽片環節是本年度虧損的重災區,它們也曾造就光伏上行週期中最賺錢的明星企業。
參考Infolink資料,從2024年初到年末,多晶矽緻密料均價從65元/kg跌至39元/kg;N型182尺寸矽片均價從2.1元/片跌至1.05元/片,N型210尺寸矽片從3.2元/片跌至1.4元/片,在年末的價格水平下,兩個環節的多數企業處於現金成本虧損狀態,即銷售價格不足以覆蓋生產所需的現金流出。
龍頭上市公司中,相對專注矽片環節的TCL中環預虧金額最大,歸母淨虧損約為82億元-89億元,扣除非經常損益後,歸母淨虧損近百億。據中環公告,公司產品自2024年二季度初出現毛利虧損,並加速進入現金成本虧損階段。新佈局的電池元件業務缺乏競爭力,海外子公司Maxeon正處於轉型期,也進一步拖累了中環的經營業績。TCL中環公告還表示,隨著競爭加速優勝劣汰及產業自律,加快產能最佳化和庫存最佳化,至2024年四季度末,光伏主產業鏈各環節產品價格企穩提升,公司製造端經營情況已較2024年三季度環比向好。
曾經的矽片老大隆基綠能已佈局下游一體化,但仍位居矽片出貨量前列,預虧82億元-88億元。矽料環節老大通威股份則預虧70億元-75億元。而在2020年至2023年間,隆基綠能、通威股份賺取的歸母淨利潤合計分別高達432億元、511億元。

6家龍頭企業2024年度業績預告及去年同期對比 來源:Wind
一體化龍頭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雖然2024年前三個季度虧損不多,但四季度虧損大幅增加,尤其是晶澳科技。

6家龍頭光伏企業2024年各季度歸母淨利情況 來源:Wind
除了供需失衡這個普遍原因,晶澳科技在業績預告中提到,公司對出現減值跡象的長期資產計提了減值準備。從2024年前三季度計提減值的情況來看,晶澳科技計提的減值準備較少。

6家龍頭光伏企業2024年前三季度資產減值損失
2024年,快速擴產的TOPCon技術迅速擠佔了PERC技術的市場,PERC產能被迫提前結束生命週期。參考中報的詳細披露來看,龍頭光伏企業計提的減值損失多為存貨減值,對固定資產計提減值較少。各家光伏企業對此計提的減值是否充分,有待完整年報釋出後進一步觀察。
TOPCon在2024年雖然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但由於產能擴張太快,先進技術也賺不到錢。晶科能源是N型TOPCon技術的領軍企業,但先發優勢難以體現,在2024年僅實現薄利,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還虧損了7.5億元-10.5億元。

嘗試擺脫“內卷”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到,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自2024年10月以來,中國光伏協會牽頭組織各環節企業召開多場“自律”會議,光伏行業的主要玩家在限價、限產方面達成共識,並已著手調整。
其中,限價是指參與自律的企業應以高於協會公佈的參考成本價進行投標、銷售,而限產則是根據商議的配額,參考預期市場需求量確認各家產量。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財經》,此前市場上流傳的配額資料並不準確,但參考公式大致是定好的,會綜合考慮企業的產能、出貨量,且後者所佔的比重更大。
據《財經》粗略統計,到2024年底,33家參與自律行動的企業合計產能大致為:矽料約222.5萬噸,矽片約1176GW,電池片約897GW,元件約855GW,其中矽料、電池片佔總產能比重在80%左右,矽片超過90%,元件超70%。
國金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當前的光伏行業與中國歷史上鋼鐵、煤炭、水泥、家電,以及國際上的石油等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或自律行動,都不具備太強的可比性,這很大程度上將是一段摸著石頭過河的開創性路徑。
據光伏協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12月參考價,光伏主流產品在各環節不計折舊,矽料、矽片、電池片不含增值稅的情況下,最終元件含稅成本(含最低必要費用)為0.692元/W。
SMM分析師王雯綺告訴《財經》,2024年12月底至2025年1月初,分散式現貨價格在0.65元/W左右,受低價拋售、低質低價等非常規因素的影響,成交價格較為分散,不乏一些超低價格的出現,但集採專案投標、中標價格已經出現回暖。
以較受行業關注的大型集採專案為例,主流的TOPCon元件在2024年9月仍有較多專案中標價低於0.65元/W,10月-12月則逐漸攀升至0.68元-0.7元/W,而目前,多數大型集採專案的中標價格均在行業協會公佈的最低成本價之上。
不過,集採投標價是一個相對遠期的約定價格,實際交付的價格有再次走跌的可能,價格能否上漲仍有待需求回暖後進一步觀察。

光伏何時見底?
供需是決定價格的根本因素。在減少供給方面,國金證券研報指出,短期內,無論有沒有強制政策或自律協議,面臨年底至明年一季度的需求淡季,絕大部分企業對經營“止血”、降低庫存的訴求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減產一定能夠得到階段性的有效執行。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矽業專家組副主任呂錦標告訴《財經》,自律公約的核心是龍頭企業的自覺行動,到年底龍頭企業都想通了,虧夠了,意識到再不能這麼越虧越產下去,才會坐下來談降負荷。“沒逼到這地步,誰也攢不起這種局。”呂錦標感嘆。
2024年四季度以來,光伏主產業鏈各環節開工率及產量已經有了明顯的下降。尤其是受西南地區枯水季到來,電價上漲的影響,以通威為代表的龍頭矽料企業開工率明顯降低。
據InfoLink資料,2025年1月矽料、矽片、電池、元件開工率分別約36%、47%、48%、35%,一線企業開工率顯著高於二三線企業。

光伏主產業鏈開工率,來源:中信建投、PVinfolink

各環節企業開工率情況(1月),圖片來源:中信建投、PVinfolink
中信建投在研報中指出,未來產業鏈供需出清的核心在於矽料環節出清。2024年以來,矽片、電池環節率先降低開工率,當前庫存水平較低,在傳統淡季1月,兩個環節的價格還出現小幅上漲。而2024年底,矽料庫存約為50萬噸,以2025年1月矽片產量估算,矽料庫存消化週期約為5個月。
據其測算,只有當矽料單月產量下降至8.8萬噸/月(對應全年500GW產量)以下時,矽料庫存週期可在2025年底回到1個月內。而如果單月產量9.6萬噸/月、10.5萬噸/月,則分別要到2026年3月份、2026年中才能夠實現。
呂錦標認為,矽料、矽片端已經調整得差不多了,企業在價格回到成本線之前應該不會再提產。在矽料環節,未來當價格逐漸上升,就要看龍頭企業能否透過對自身產能的控制,將價格維持在自己的成本線附近,一方面阻止成本更高的中小企業開工,另一方面不至於讓自己虧損。

責編 | 張生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