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凌峰
來源:24潮(ID:chao24_001)
問鼎2024儲能江湖,成為年度“標王”,中車株洲所(全稱“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再次讓外界為之一震。
2023年,其以黑馬姿態反超海博思創坐上國內系統整合商出貨量頭把交椅;下一年,繼續鞏固自身優勢,中車株洲所向外界表明:自己不僅有運氣,更有實力。
於紅海廝殺中突出重圍,在無限內卷的價格中獨佔鰲頭,在民企扎堆的領域,這家央企公司不失狠辣和靈活,活成了儲能行業一個獨特的樣板。
要知道,儲能在中車株洲所的盤子裡,甚至連一個獨立的業務板塊都不算。在軌道交通、新材料、電力電子器件、新能源幾大板塊中,儲能被放在新能源序列裡的一角,排在風電葉片、光伏開發之後。
然而,僅僅成立兩三年的時間,中車株洲所就能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奪魁,不得不讓人矚目。
央企稟賦、資源優勢、多元且低成本融資渠道,再加上強大的技術積累以及驚人的成本控制力,天時地利人和集於一身,中車株洲所還在狂飆突進。
01
黑馬再封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如果將這句詩放在儲能行業,這個時間線要改為兩三年。
2023年,中車株洲所異軍突起,將海博思創擠下了佔據兩年之久的王座,首次折桂,開啟了稱霸之旅。
農曆春節前的1月15日,CNESA釋出資料,中車株洲再度問鼎儲能系統集採/框採中標第一名,且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

據儲能頭條的統計,中車株洲所中標個數達到19個,第二名的陽光電源僅10個,中標容量高達68812MWh,是陽光電源的2.7倍。

要知道,2022年2月15日,中車株洲所綜合能源事業部才成立,標誌著公司正式進軍儲能領域,當年6月30日才完成工商註冊。
當年,公司就一舉拿下超40億元年度新簽訂單,先後與粵水電、陝西建工、大唐、華能、中廣核、華潤等建立合作關係,在10多個省份中標20餘個儲能專案,裝機總量超3GWh,出貨量躍居國內第二;
僅僅一年後,中車株洲所出貨量上升到8.2GWh,反超海博思創(7.5GWh),登上行業頭名,成為儲能行業超級大黑馬,繼續上演“出道即巔峰”的爽劇。

上市公司普遍會定期披露重大合同簽訂情況,但由於此前儲能訂單金額較小,中國中車尚未披露相關資訊,直到2023年年底,中國中車在合同訂單公告中披露了部分儲能業務大單,側面彰顯出中車在儲能行業的強大優勢。

譬如,在2023年10-12月,公司就簽訂了接近31億元的儲能銷售合同;2024年上半年,其簽訂的儲能裝置銷售合同金額約27.2億元。
據中車株洲所綜合能源事業部技術總監羅文廣透露,公司2024年併網專案達到73個,裝機容量12.67GWh,與2023年全年4GWh的裝機量相比,瘋狂增長超過200%。
作為儲能“新兵”,中車株洲所“一黑到底”,在2024年繼續高歌猛進。
02
央企基因與打法
在民企林立的儲能行業,中車株洲所能夠強勢封王,的確讓人驚詫。
然而,這個讓公司名聲大噪的業務,僅僅處於中國中車的五級序列。翻閱公司官網,各板塊由上而下的層級關係大致分為:中國中車——中車株洲所——新能產業板塊——新能源儲能產業。
在中車株洲所的所有業務中,儲能顯然是佔比“小”且十分年輕的業務,時至今日仍沒有實現獨立的公司化運作,仍隸屬於綜合能源事業部。

中車株洲所旗下擁有兩家上市公司——時代電氣和時代新材,前者主營軌道交通產品和半導體,後者的主要產品包括軌道交通懸掛部件、汽車減震器件和風電葉片等。
在風力發電領域,其風電葉片規模位居國內第二,是國內擁有獨立自主研發能力的葉片製造商之一,也是全球少數具備聚氨酯葉片批次製造能力的企業。
這些業務已經實現了相當體量的市場規模以及較強的市場優勢,且貢獻不菲的利潤和收入。
而儲能在公司內部,顯然還處於培育期,但中車株洲所初生牛犢不怕虎,實現了彎道超車、後發先至。
普遍來看,央企進軍一項新業務,通常要在長期的準備後,秉持穩紮穩打徐徐圖之的作風,而中車株洲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作風兇悍,動作迅猛,展現出了十足的後勁,並不失民企的靈活與狠辣。
深究來看,這與其發展沿革緊密相關。一方面,作為技術型央企,公司在高鐵領域累積了60多年的電力電子、控制、軟體研發的經驗,沉澱了“演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核心技術,從傳統的軌道交通的基礎上生長出風電、光伏、汽車工業等新業務,並將這些技術延伸至儲能等領域。

入局儲能賽道,公司首先切入已有常年積累的核心裝置變流器,再與產業鏈上下游如電芯、電網等企業協同創新,聯合開發。
比如,公司早在2009年就進軍光伏行業,成為佈局光伏逆變器的唯一央企,位居2023年國內光伏逆變器中標榜全國第三名。其儲能逆變器的技術便源自光伏逆變器的技術平移,而後者則來源於軌道交通領域的輔助變流等。這和陽光電源從逆變器切入儲能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車株洲所還深耕動力電池行業超20載,具備電池PACK、電池簇、BMS、PCS、EMS等全產業鏈研發生產能力。
因此,嚴格意義上講,中車株洲所其實並非儲能新兵,冰山爆發之前已經積聚了強大且深厚的勢能。正如中車株洲所董事長李東林所說,“透過軌道交通多年沉澱,演算法、器件和材料共同鑄就了我們的產業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能量變換技術,這種技術在新能源裝備領域延伸出了風電、光伏逆變器、儲能和新型電力系統等。”
另一方面,則是體制機制改革所迸發出的活力。早在40年前,中車株洲所就敢於“自斷皇糧”,率先挺進市場化的大海,在市場競爭中搏擊歷練。
21年前,一場以“危機與發展”為主題的大討論為公司發展奠定了基礎,中車株洲所自此喊出“走好兩條鋼軌,走出兩條鋼軌”的戰略方向,並開始了多元化佈局的探索。
此後,風電事業部(風機)、時代電動(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光伏(光伏逆變器)、儲能事業部相繼成立。
到2023年底,中車株洲所總資產規模突破至914億元,23年營收達到523億元,首次突破500億大關,利稅貢獻超60億元,是中國中車四大核心子公司中最能打的企業。
並且,公司以每年不低於銷售收入8%的科研投入,不斷強化關鍵技術的基礎實力,構建了“風-光-水-儲-氫-碳”一體化生態鏈閉環,並最終在多個新能源“風口”產業形成燎原之勢。
因此,中車株洲所不僅不懼競爭,更渴望競爭。在外界看起來,其儲能板塊聲名鵲起有些突兀,但實際上是厚積薄發,長期積累的結果。
03
合縱連橫構建一體化帝國版圖
在大儲出貨總容量登頂國內第一之後,中車株洲所又將目光瞄向了工商儲。
2024年7月30日,中車株洲所召開工商業儲能生態合作伙伴大會,標誌著公司正式進軍工商業儲能賽道,並與格林美、超威電源集團等26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
作為降低能源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一環,工商儲正受到廣泛關注。僅2024年上半年,國內工商業儲能專案備案就超過4200個,規模達6.2GW/14.7GWh,投資金額超240億元。
工商業儲能的經濟性和必要性逐漸凸顯,有預測到2025年,工商業儲能裝機容量將達到66GW左右,潛力巨大。
公司為此推出了覆蓋400V低壓至35kV高壓的“塞斯”家族產品,滿足客戶多樣化的能源需求,而且優惠後價格能打到0.7~0.9元/Wh,依然極具價效比。

與此同時,中車株洲所善於產業鏈合縱連橫,形成緊密的產業合作圈。
上游,和寧德時代簽訂合作協議,進行聯合創新、市場開拓等全方位合作;和鵬輝能源聯合開發風鵬電芯688Ah……
中游,和中城大有(股東為航天科工、中信集團等)簽訂儲能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建儲能生態圈;和南方電網儲能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廣州時代啟智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以電壓源型SFC(靜止變頻器裝置)專案為起點,在抽水蓄能和新型電力系統等領域深化合作。這些合作夯實了中車株洲所的領先地位,併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游,不斷擴充產能,相繼在寧夏海原、宜賓、錫林郭勒盟、株洲投產儲能製造基地。
2023年8月,中車株洲所寧夏海原儲能基地首臺儲能電池艙正式下線,該基地是中車株洲所西北地區首個儲能基地,產能超3GWh,將有力助推“寧電入湘”工程(我國首條以輸送“沙戈荒”風電光伏大基地新能源為主的電力外送大通道);
總投資總約7億元的宜賓中車時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年產量為8GWhPACK+8GWh儲能直流艙整合產線;
錫林郭勒盟新型儲能基地已在去年7月23日揭牌,首臺儲能直流艙同時下線,該基地整合線單倉容量5.XMWh,月均出貨量60臺,可輻射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滿產時年產值可達10億元。
去年12月26日,總投資高達50億元的中車零碳產業園在湖南株洲落成,具備年產超200萬臺套電驅系統及相關零部件製造能力,涉及儲能、新能源電驅系統、新型工業變流器、電磁和機電製造等產業,該專案將大幅提升公司在風光儲領域的實力。
多個大手筆投資相繼落成,中車株洲所產能儲備充足。目前,儲能市場方興未艾,還處於炸裂的新興成長階段,截至2024年底,我國電力儲能累計裝機超百吉瓦,達到137.9GW,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首次超過抽水蓄能,達到78.3GW/184.2GWh,功率/能量規模同比大幅增長126.5%/147.5%。
中車株洲所厲兵秣馬,摩拳擦掌,正為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儲備充足的糧草彈藥。
04
低價內卷不可持續
在儲能行業,中車株洲所素有“卷王”之稱。
它不僅在成立後迅速斬獲多個儲能系統採購大單,更以驚人的投標報價不斷重新整理行業底線。公司中標價格之誇張程度頻頻跌破業界的心理預期。
2023年,廣東省能源集團新疆有限公司225MW/900MWh儲能系統採購中,中車株洲所以0.638元/Wh的低價讓外界刮目;2024年2月,青海兩大儲能電站的招標中,其以0.592元/Wh的報價在27家競爭者中位列倒數第二,令人矚目。
到7月份,中車株洲所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和包頭鋁業產業園區的儲能專案競爭中,報出了0.495元/Wh和0.435元/Wh的驚人價格,讓業內瞠目結舌。


這個價格不僅低於業內均價,甚至連電池成本都可能無法覆蓋。一套儲能系統涵蓋電池、PCS、BMS(電池管理系統)、EMS(能量管理系統)等硬體,其中電芯成本佔據六成左右。

中標價格方面,2024年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到12月份(2h磷酸鐵鋰)已下滑至0.697元/Wh,與年初相比下降11%。而電芯價格到年底最低也有0.3元/Wh,這已經逼近供應商的極限。
中車株洲所的報價,令相當多的同行表示難以理解,這樣低的價格顯然很難掙到錢。也許是對於低毛利率的忍受度比較高,也可能出於用資源換市場的戰略考量,也許是為了搶佔市場紅利期,至少公司已經在市場規模上佔據了頭名,領先了一個身位。
當然,中車株洲所有這樣的底氣,公司已建立從電池PACK、電池簇到BMS、PCS、EMS、儲能系統的全產業鏈生產能力,同時還自研IGBT等半導體核心零部件,這些都可以提升整體效率、降低成本。
再加上央企信用背書,央企的雄厚的資金實力、較低的資金成本、資源優勢,中國中車集團強有力的支援,為其低價搶市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彈藥。
但一味低價競爭終歸難以持續。目前,行業自律行動已然拉開了帷幕,2024年7月10日,寧德時代、陽光電源、海博思創、比亞迪、華為等12家儲能頭部企業發起並簽署了《關於推進儲能產業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行業自律公約》,目前已有22家頭部企業申請加入,自律公約中明確指出要共同表示反對不顧安全的低價市場競爭行為。
針對當前慘烈的市場競爭,許多領軍企業領袖已經開始反思和行動,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盛世之下隱憂浮現,供大於求,接下來必將會有一場生死戰。為了生存,市場上可能會出現沒有最低價格、沒有最差質量(只有更低、更差)的現象,各種問題日益突顯。”
陽光電源並不想參與其中,加上提早進軍海外,公司儲能業務毛利率(2024H1)高達40.08%,而剛剛上市的海博思創僅有19%。
在行業從卷價格到卷價值轉變的歷史時期,筆者認為,已經連續兩年稱王的中車株洲所也必須要轉向價值成長,否則,無底線的低價競爭,不僅對行業無利,更將危害自身長期的發展。尤其在中央多次指出要綜合治理“內卷式”競爭的當下,作為儲能領域的央企代表,也必須樹立起榜樣,而非反面典型。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