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起點”成長為新能源產業高地,這個城市做對了什麼?

作者:胥帥 柒勝
來源:城市進化論
全文390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拿到下一階段高點的先手。
12月5日,“2024光伏行業年度大會”在四川宜賓召開。
一座基本沒有製造業先手的西部城市,卻打造出了動力電池和光伏產業兩大產業叢集,吸引寧德時代、英發德耀等龍頭叢集入駐。從新能源“小白”成長為新能源產業發展高地,宜賓究竟做對了什麼?
在兩大產業鏈叢集的打造中,宜賓以市場為師,尊重企業。深諳產業規律後,宜賓敢於在產業週期的拐點引入資本密集型的兩大產業,並在引入技術迭代企業中完成產業升級。
現代城市的競爭核心是產業比拼,宜賓在產業週期階段低谷拿到下一個階段高點的先手。
1
又一次“從0到1”
宜賓做對了什麼?
過去,“一白一黑”(白酒和煤炭)兩大產業一直作為宜賓的傳統優勢產業。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迎來了全球清潔能源革命。新舊能源替代意味著產業深度轉型刻不容緩。
這給宜賓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挑戰,作為萬里長江首城,在經濟發展之外,宜賓還需要承擔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責任支撐。
“從0到1”的綠色能源突圍,再到動力電池與光伏兩大產業的全鏈條構建,宜賓從“一黑一白”轉向數字經濟新藍海、綠色新能源產業“一藍一綠”。
2017年,凱翼汽車落戶宜賓三江新區,2019年宜賓引入全球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2022年宜賓引入英發德耀、四川高景等光伏巨頭……宜賓在“新三樣”產業實現了千億級量值。
去年,宜賓市動力電池產業規上工業產值1013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26.79%。
全市動力電池銷量96.33GWh,佔全省的91.5%、全國的15.6%,累計簽約動力電池及配套專案120餘個、總投資超2700億元。
晶矽光伏產業規上企業11家,產值超260億元。截至2023年底,投資超百億元的專案7個,2027年產值有望突破1000億元。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產品在出口中的佔比越來越高,已超過30%。近兩年,宜賓的進出口總額在四川省躍居至第二位。
從“一黑一白”到“一藍一綠”的產業結構蛻變,宜賓僅用了五年時間。
2
“獨木到產業雨林”
探宜賓產業轉型之路
中國的清潔能源“新三樣”產業鏈有一個共同特點——“兩頭對外”。於動力電池而言,鋰礦等資源依賴於大量進口,澳大利亞等國是主要資源出口國。於光伏而言,元件銷往國際市場,包括歐美國家。
這也意味著,“一黑一白”到“一藍一綠”產業結構進化的五年時間內,宜賓要進入國際市場的分工體系,它就必須要有足夠硬扎的比較優勢。然而新能源以及大型製造業基礎的短缺一直是宜賓比較劣勢。從分工講,城市的產業“跨界”是高風險和低效率的事。
去年,宜賓市政府人員前往外地談光伏企業的招商引資,對方就明確表示:“宜賓是沒有任何光伏基礎的城市,我們心裡打鼓,你們到底能不能接住?”
宜賓市的一名政府人員表示,區域條件是宜賓市重要的比較優勢之一,宜賓有人力資本低、水運發達、水電便宜等原因。比如宜賓是國家發改委授予的可再生能源試點地區,區域內企業能夠享受全水電交易政策,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生產執行成本,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城市營商環境的準確理解。
站在市域競爭的角度,城市與城市競爭高低取決於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耦合效率,後者的關鍵在營商環境。一個優秀的營商環境包括更高效的政府、更高的投資回報、更低的機會成本以及更優的供應鏈,能否節約企業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
“企業比政府更懂市場,我就是把你服務好,降低企業管理成本!”上述宜賓政府人員的回答一針見血。
2022年繪下光伏藍圖,當年就建成光伏叢集。從新能源“小白”到新能源產業發展高地,宜賓基本上把時間成本節約到極致。2022年,宜賓罕見實現了三個“當”——光伏專案“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四個“僅”——園區主動脈產業大道從開工到通車僅10個月;英發德耀從開工到投產僅用148天、和光同程僅用147天、四川高景僅用75天。
2022年為了引進光伏企業,宜賓政府專門成立光伏專班,去惡補光伏產業鏈的知識,挨個去說服各個環節的龍頭企業。
產業引進中,宜賓當起了企業保姆——代辦跑腿。某個光伏企業開出的入駐條件是需要供應鏈配套裝置,宜賓市政府就遠赴千里之外的內蒙古,引進坩堝供應商。
宜賓市經信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回憶道,和某光伏企業負責人談判時,宜賓市把所有要素保障部門負責人請到現場,對方談一個問題,相關部門負責人就要在紙上勾一個問題。從上午9點談到下午4點半,“八個小時”準工作時間就把所有問題勾完,只待敲定動工時間。
3
保持戰略定力
用下一代技術路線跨越週期
全球“雙碳”轉型過程中,國內一些二線城市抓住了產業風口,完成了舊有產業結構到新興產業的蛻變,例如常州、宜春等。
宜賓或許不是最早一批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城市,但宜賓一定是最瞭解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城市。引進寧德時代以來,宜賓始終保持新能源領域的戰略定力,把新能源產業歷史的比較劣勢,變成新能源產業叢集的比較優勢。
從產業結構講,宜賓和常州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兩座城市都有十分類似的產業鏈叢集——擁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和動力電池產業鏈。以常州為例,比亞迪、理想汽車、寧德時代、中創新航等齊聚於此。光伏產業擁有天合光能、億晶光電等龍頭企業。
相比而言,常州的新能源產業鏈向主機廠延伸更多。當中些許區別在於,宜賓的發展模式被描述為從“獨木到產業雨林”,意味著宜賓不僅僅關注單一產業的發展,而是致力於打造一個圍繞新能源產業的產業叢集和創新網路,形成了一個四通八達、不同節點相互影響的網狀結構。
真正要發展新能源產業,宜賓和常州都面臨一個共同問題——跨越新能源的大小週期。常州2013年就著手引進新能源產業,經歷更多週期。宜賓兩次引進新能源產業,兩次遭遇週期從高到低的拐點困局——寧德時代在2019年處於電動車爆發前夕,光伏產業則在2023年迎來週期拐點。
從週期判斷,2022年是光伏產業的週期高點,彼時通威股份市值最高突破3000億元。這也就意味著,宜賓要冒著週期階段高點的風險切入光伏。
但宜賓相信龍頭企業能跨越週期。宜賓負責光伏產業招商引資的負責人引用了著名投資大師巴菲特的一句名言:“光伏產業是長長的坡,厚厚的雪。”
引入光伏產業初始,宜賓堅持了兩大原則,一是編制光伏“產業鏈圖譜”“產業招商地圖”,瞄準全球的優秀企業,同時大力培育本土企業。
二是抓住光伏電池技術由P型電池向N型電池跨越的週期,引入HJT電池、Topcon、BC電池、鈣鈦礦疊層等新一代技術的電池企業。在產業調整的冰點順勢完成技術的“彎道超車”。
宜賓和常州都做了一件關鍵的事,建設大學城和吸引科研機構,“科研機構+企業”形式實現技術迭代。引進歐陽明高國內唯一院士工作站落戶四川宜賓,鼓勵企業如英發德耀與宜賓學院等本地院校聯合培養光伏產業人才。
目前,宜賓光伏產業鏈已形成矽棒58GW、矽片50GW、電池片53GW、元件2GW,以及坩堝、鎢絲、金剛線、銀漿、包裝等配套產業為一體的光伏產業生態圈。宜賓瞄準各個環節的龍頭,同時引進互為配套。整體的上游產能與下游產能相互匹配,極大節約了運輸成本等。
4
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
四大產業叢集徐徐展開
坐擁動力電池和光伏兩大“王牌”,宜賓預判了“市場的預判”——綠電之城的落地。
這盤大棋先從智慧微電網說起。就在今年,兩位新能源的大佬都不約而同的提及智慧微電網。一個是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另一個是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
無論是“微電網”還是“零碳電網”,均是以新能源為核心的智慧微電網系統,其中將光伏、風能、儲能、電動汽車等融為一體,形成城市的綠色電網。
要實現“光儲充”,必須要集齊儲能、光伏產業、新能源電池三大陣營。
宜賓的新型儲能產業正在破局發展。與中車、中國能建、國家電投、大唐、華電等央企簽訂合作協議。目前已引進中車株洲所、中儲科技、新艾電氣、弘正儲能等行業頭部新型儲能產業專案19個,預計全年實現新型儲能實現產量4.4GWh,產值22億元,預計2025年產值超100億元。2023年世界動力電池大會期間,宜賓被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授予“中國儲能產業新高地”稱號。
此外,宜賓還建立了全國首個綠電園區,綠色微電網一期工程已經完成,10億度的綠電足夠吸引寧德時代、華為數字能源的配套企業。在高新區範圍內擁有獨立的小水電站和獨立的電網,未來在這個園區將會實現獨立的虛擬電廠,實現真正的光儲充微電網。
宜賓正積極推進儲能電芯核心技術研發創新,加快建設新型儲能電站、零碳園區、虛擬電廠等示範專案,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在新型儲能電池、儲能系統及電池管理系統、能源管理系統和逆變器等核心配套上下功夫,構建儲能全產業鏈的生態圈。“光儲充”一體微電網疊加下游應用的拓寬,“電動宜賓”的深層邏輯在於新能源產業的供應鏈護城河——綠電足跡的認證。
無論是光伏市場還是動力電池市場,“新三樣”的需求是面向全球,市場被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當國際市場愈發強調供應鏈碳足跡等綠電認證,宜賓參與全球競爭的綠電稟賦也更加彌足珍貴。
11月30日,中共宜賓市委六屆九次全體會議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宜賓市委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決定》。
宜賓將以建圈強鏈、壯大規模為方向,完善四大主導產業發展機制,全面形成產業生態,厚植科技創新動力,力爭3—5年均達到千億規模,建成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叢集、全球一流動力電池產業叢集、國家級晶矽光伏產業叢集、全國同類城市領先的數字經濟產業叢集。
藍圖已繪、目標清晰。宜賓正以全新姿態,迎來屬於它的黃金髮展期。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