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髒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太重要了….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 | 秋秋
來源 | 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

兩個小朋友玩竹蜻蜓,不小心撞一起,一個小朋友A脫口而出:“你個老6,傻叉!”
另一個小朋友D也不甘示弱:“你才傻叉呢!”說著就要上手。
一旁的D姥爺趕緊攔住:“他還是小小孩,你跟他計較什麼。”
小孩A的媽媽本來在不遠處打電話,看見這邊的異常趕緊跑過來。
問清緣由後不由分說上去就給了A一巴掌:“你跟誰學的罵人啊?趕緊道歉!”
小朋友只顧著哭,哪還道得了歉啊!媽媽只好把他拽到一邊,又是一頓輸出和教訓。
一聽到自家孩子“口吐芬芳”,大部分家長都難以鎮定自若,更何況還差點打起來。
我們為什麼聽“髒”色變?
因為髒話被認為是不文明不禮貌不道德的。
我們既羞於說出髒話,也聽不得小孩子說。
小朋友說髒話,會被指家教有問題,品質有問題,是壞孩子。
emmm,至於事實是什麼樣的,沒人深究,只會說一句:“現在不管以後就晚了……”
不適一直是大人的。
小孩子自洽得很。
為啥?
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啥。
打罵、指責、逼迫道歉一系列操作,小孩子到底能不能從中得到教訓,發現自己的“十惡不赦”呢?
顯然,差點意思。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要從髒話的前世今生講起。
孩子嘴裡的髒話,是啥?
《話語,一種有關思想的東西》一書中,作者史蒂文·平克從語言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髒話:
負責“高層級思維”的大腦皮層是不生產髒話的,所以髒話並非“真實意義上的”語言。
髒話,誕生於皮質下層負責支配行動、情緒以及其他肢體行為的結構。
這一點,在《我們為什麼會說髒話》中有更加清晰地表述。
書中將髒話行為分為兩種型別:指向型和非指向型
指向型的髒話主要由大腦左半球進行醞釀,其構詞、聲韻、語義都出自有意的考量;
非指向型的髒話則多源於大腦的情緒區域,是應激狀態下不經意的流露和爆發。
直白來說,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髒話,一種是算計好的為了罵人、侮辱人的;
一種單純就是順嘴說出來的,俗稱“沒過腦子”。類似於小狗被踩到尾巴的嗷嗷聲,可謂本能了。
早在1925年,魯迅就寫過一篇雜文《論“他媽的”》。
文中講到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事例:
我曾在家鄉看見鄉農父子一同午飯,兒子指一碗菜向他父親說:“這不壞,媽的你嚐嚐看!”
那父親回答道:“我不要吃。媽的你吃去罷!”
這簡直已經醇化為現在時行的“親愛的”的意思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是不是類似於前些年的“親”,現如今的“寶子”?
而孩子口中的髒話,大部分屬於“沒過腦子”,非指向型的,當流行語用的。
孩子為什麼說髒話?
1.模仿:生活中,“含髒量”太高了
不會有人專門教孩子說髒話的,不過小孩子嘴裡冒髒話卻是家長普遍能遇到的問題。
因為生活中的“含髒量”太高了。
即便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要文明禮貌有教養有道德,可這種“髒話”滿天飛的現象,在今天也依然普遍。
現實中,情緒波動大的人說話會帶髒字;
網路上,即便在嚴格審查制度下,除了被“嗶嗶”聲消掉的髒話,我們依然能聽到一大堆。
小孩子是透過模仿來學習的。
很難說小小的孩子能夠明白髒話的真正含義;
但是他們確實聽到過很多人這樣說,身邊的大人、網路中、玩伴同伴又或者只是不認識的路人……
於是,他們也學會了同樣的說話方式。
2.詛咒敏感期:“振聾發聵”的語言力量
孩子在3到5歲學習語言的初期,接觸到一些髒話或者帶有詛咒意味的狠話後,會不分場合地使用,並且越被制止就越喜歡使用。
但是一旦過了這段時期又會恢復正常,這被稱為“詛咒敏感期”,也被叫做“髒話敏感期”。
在孩子看來,說髒話狠話並不是為了侮辱誰,而是覺得好玩、有趣。
尤其在看到大人聽到這些詞語後的強烈反應,會讓孩子們發現,語言也是有力量的。
正如兒童教育學家孫瑞雪曾在《捕捉兒童敏感期》的書中提到: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孩子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有些話能像利劍一樣,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
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於是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隨便使用。”
孩子說幾句髒話、狠話、詛咒的話,並不是孩子變壞了,而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3. 表達生氣和憤怒的心情:沒辦法,不會正經表達
說髒話可以宣洩情緒,驚訝的、害怕的、憤怒的、生氣的、無力的、開心的、痛苦的;
不管哪種情緒,好像總能找到“簡短有力”的“髒話”來表達。
有一次,孩子拿著一張紙來問我“媽媽”的“媽”怎麼寫;
我不僅把字寫下來,還自作聰明地把“媽”的筆順也寫在了字的後面。
孩子拿到紙一看就急眼了,“我不是讓你寫這個,不是讓你寫這個。”
我意識到大事不妙,趕緊說:“對不起對不起,你再拿一張別的紙,重新寫你要寫的吧。”
我以為事情就這麼過去了,可是不一會兒孩子拿著一個小紙條遞給我。
開啟一看,紙條的一面是我寫的筆順,另一面用拼音寫著“sha bi”……
我哭笑不得,敢情人家都氣成這樣了:知道說髒話會被教育,所以乾脆寫出來,無聲抗議……
小孩子也有生氣、沮喪、憤怒甚至害怕的時候,不知道怎麼發洩的時候;
也會想透過語言來表達,卻不得法,只能找一種“短平快”的方式——說髒話。
4.從眾心理:耍酷、過癮和合群
說髒話的人,有一種從眾心理,所以“國罵”才會如此普遍。
觀察我家孩子,在和其他小盆友一起玩,尤其是有更大一些的孩子在場時;
他們的口頭語中就經常會帶著這些“語氣詞”,彷彿不這樣說話就不合群似的。
一旦發現我在瞪著他時,他的眼神又是躲閃的,知道這種話是明令禁止他說的。
對於他們來說,髒話是為了合群、是口頭禪、是語氣詞,而不是用來攻擊和侮辱人的;
甚至好像說上一句髒話,是為了過癮和耍酷。
孩子說髒話時
該如何應對
1.小小朋友說髒話時,家長可以不給任何反饋。
美國兒科協會建議:
忽略孩子的說髒話的行為,不予回應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特別是那些還處在模仿階段的孩子,剛剛開始說一些帶髒字、詛咒的話語;
還有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吸引注意力的孩子。
當我們不拿孩子說髒話當成“奇觀”的時候,他們也會覺得自討沒趣。
2.已經有社交活動或者進入幼兒園的孩子說髒話,尤其是對著別人說,需要家長的引導。
(1)問緣由、解心愁
有一次聽到一個小朋友問:“媽媽,我可以說我kao嗎?”
媽媽問:“你為什麼想這麼說呢?是因為剛才你騎車騎得很好嗎?”
小朋友不緊不慢地說:“是啊,很好。”
媽媽又說:“那你是想感嘆一下呀!你可以說,'哇!我的天啊!'會表達一樣的意思哦!”
於是,小朋友一邊騎車一邊發出讚歎:“哇!我的天啊!哇!我的天啊!”
當孩子語言表述不當時,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說話。
關注孩子“髒話”背後的情緒,比關注“髒話”本身重要。
說這些話是因為生氣了嗎?你能告訴我你的感受嗎?
如果孩子自己表達不清楚,家長也可以試著猜測孩子的感受:
因為我把你的畫上寫別的字,所以你很生氣是嗎?
剛才小朋友不讓你玩滑梯,你很傷心是嗎?
當孩子瞭解到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情緒時,才會發現,原來可以用其他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心中所想。
(2)換位想、善溝通
“如果別人這麼說你,你會是什麼感受?”
“你這樣說我的話,我會很傷心。”
透過換位思考,來喚起孩子的同理心;
並告訴孩子,髒話是有攻擊性和冒犯性的,被罵的人會很受傷。
我們可以選擇更加合適的表達方式來溝通和協商,讓孩子感同身受:
“你在我的畫上亂塗亂畫,我很生氣!也很難過!”
“媽媽你批評我,我很生氣!我不同意你這麼說!”
3.對於大孩子來說,瞭解髒話,對髒話祛魅,是更能幫到孩子的。
上文提到的《論“他媽的”》,《我們為什麼會說髒話》,《話語,一種有關思想的東西》,都對髒話進行了深層次的解讀。
髒話在各國文化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它可以是一種社交方式,一種情緒發洩方式,有時還帶著攻擊力。
帶孩子瞭解髒話背後的社會含義、看到髒話所隱含的禁忌、權力和性別暴力,髒話和人的情感關係、髒話的社會作用;
最後再看到髒話和社會經濟、社會規範之間的關聯。
當孩子們對髒話祛魅,不再追求禁忌上的刺激,會更加合理地處理自己、他人和髒話的關係。
 寫在最後 
想到巴黎奧運會上,鄭欽文面對鬧事球迷的現場辱罵,絕不慣著霸氣回懟;
誰又能說那些話,用在這種情境下是錯的呢?
很多大人的交往中,是能夠容忍互相之間說一些旁人聽起來很過分的“髒話”的;
一些大孩子之間應該也是一樣的,只是他們會忌憚家長和老師而不在我們面前說而已。
如果說的人和聽的人都不覺得冒犯,我們也沒必要在想象這個畫面時生氣。
我們能告訴孩子的,就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邊界。
推薦學堂總編老狼的聊天局:
成長、挑戰、教育
揭開教育的真相
用大量真實案例、可實操的方法
幫你提高認知、升級思維、實踐覆盤
第三輯已釋出
10+個小時乾貨滿滿
緊跟教育發展趨勢
例項剖析 深入淺出 
聊天局到底多超值,往下看看☟☟☟
點選下方小程式
即可購買,反覆暢聽
第一輯第二也給大家準備好啦
想入手的朋友,點選下方小程式即可
(廣告)
作者介紹
來源: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每天中午一點半,為您分享有深度,有態度的育兒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