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澳洲醫學界達成了一項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位新州男子在植入全人工心臟後成功出院,並在體內攜帶該裝置生活了一百多天後,完成了心臟移植手術。
澳洲相關科研人員與醫生表示:
這場植入手術取得了“完全的臨床成功”。

據悉,該男子是全球首位在植入全人工心臟後成功出院的病人。
而這一成功,對患有心臟衰竭的病人來說是如福音一般的訊息。
澳洲首例即全球首例
醫學裡程碑式突破
據報道,一名來自新州的40多歲男子患有嚴重心力衰竭,在植入了BiVACOR全人工心臟後成功出院。
成為全球首位在植入全人工心臟後成功出院的患者。
這場手術是在2024年11月22日於悉尼的St Vincent's Hospital所做,歷時6小時,由心胸外科專家兼移植外科醫生Paul Jansz領導完成。

患者在今年2月成功帶著BiVACOR全人工心臟出院,並於3月獲得合適的供體心臟並完成移植手術。
據悉,這款BiVACOR全人工心臟是由來自昆州的Daniel Timms發明,
是全球首款可植入的旋轉式血泵,
它可以完全取代人類心臟,
並利用磁懸浮技術來
模擬健康心臟的自然血流。
在植入這顆人工心臟之前,該患者的病情極其嚴重,甚至連走去衛生間都十分困難。
醫生們一度認為,他可能無法撐到找到供體心臟的那一天。
但是BiVACOR全人工心臟改變了他的命運。

這名新州男子是第六名植入患者。此前,全球前五例植入手術均在美國進行。
2024年7月,在Texas Heart Institute進行了首次人體植入手術,但該患者從未出院。
自那之後,美國又有四名患者接受了該裝置,直到他們找到合適的供體心臟,但這四位病人也都未能帶著裝置出院。
這五名患者植入裝置後最長的等待時間僅27天。
據報道,發明者Daniel Timms自童年時期就對人工心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時他與作為水管工的父親經常一塊擺弄水泵。

為了研發人工心臟,他和父親頻繁前往Bunnings,幾乎每個週末都會進行採購,只為用更多的材料進行研究。
後來Timms的父親因心力衰竭去世,這更加堅定了他研發人工心臟的決心。
該裝置目前仍處於臨床研究早期階段,主要針對終末期雙心室心力衰竭患者。
這種疾病通常是由心臟病發作、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導致心臟受損或衰弱,使其無法有效泵送血液。

這款BiVACOR全人工心臟透過電機泵送血液至全身。
該裝置採用磁懸浮技術,使電機轉子懸浮運轉,因此不會因摩擦而損耗。
這款裝置足夠小,甚至可以安裝在12歲兒童體內。
重量大約650g,醫生表示患者不會感受到它在體內的存在。
它由外部可充電電池供電,電池透過一根穿過患者胸部的導線與人工心臟連線。
每塊電池可持續使用4小時,並在電量不足的時候提醒患者更換電池。

未來,研究人員希望可以實現患者無需隨身攜帶電池,而是可以使用類似無線充電手機的方式,在胸口外部放置無線充電器進行充電。
此次手術的主刀醫生Paul Jansz評價這一發明為“醫學的聖盃”,
因為從技術上來說,它不會出現故障,也不會被人體排斥。

來自St Vincent's Hospital的心臟病專家Prof Chris Hayward領導了患者的術後觀察,他表示:
BiVACOR全人工心臟的發明將徹底改變全球心力衰竭的治療方式。
據澳洲政府統計,每年全球有超過2300萬人患有心力衰竭,但只有6000人能夠獲得供體心臟。
在澳洲,每年有約5000人因心力衰竭死亡。
與此同時,澳洲的器官捐獻數量嚴重不足,去年整體移植手術數量減少了5%,而心臟移植手術減少了19%。
因此,BiVACOR全人工心臟的發明,將為那些無法等待供體心臟的患者、或是供體心臟稀缺情況下,提供替代方案。

澳洲政府已撥款5000萬澳元,推動BiVACOR的開發和商業化,作為人工心臟前沿工程(Artificial Heart Frontiers Program)的一部分。
今年在澳洲,還將進行多次全人工心臟移植手術。
由莫納什大學領導的“人工心臟前沿工程”計劃再植入四臺BiVACOR裝置。
墨爾本的Alfred Hospital的醫生也正在接受相關培訓,並計劃在2025年年中進行首次BiVACOR植入手術。

雖然目前,該裝置主要是作為橋接治療,幫助患者維持生命,直到找到供體心臟。
然而,BiVACOR的長期目標是讓患者無需進行心臟移植,終生可依靠該裝置存活。
希望有一天,人工心臟能夠廣泛普及,讓更多病人重獲新生。
綜合來源:ABC、The Guardian等
以上為正文內容
↓關注悉尼見聞,看見不一樣的澳洲↓






↑ 滑 動 查 看 更 多圖 片,掃碼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