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點完全錯了…

最近幾天都在看巴菲特股東的信和伯克希爾的年報,在裡面發現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大家都說巴菲特在做價值投資,但其實很多人沒有想過,老頭到底是從哪個角度來判斷這個企業有沒有價值的。

有人說是看公司的股息率、市盈率和市淨率,但其實老巴早就不看這些指標了。

如果你看過伯克希爾2000年的年報,會發現老巴對這個事情的表述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非常清楚了。
在年報裡他的原話是這麼說的(原文在年報的第13頁第六段的位置,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
這段話翻譯過來也很淺顯易懂。
那些常見的衡量估值標準,比如說股息率、市盈率和市淨率,甚至增長率這些東西都和企業的估值毫無關係,除非它們能提供有關企業現金流數量和時機的線索。

事實上,如果增長需要在專案和企業的早期階段投入的現金超過這些資產在後期產生的現金貼現價值,那麼增長可能會破壞價值。

市場上的評論家和投資管理人,輕率的把增長和價值描述成對立的兩個投資方式,這顯示的是他們的無知而不是成熟。

因為增長只是價值方程式裡的一部分,只不過這部分通常是加號,但有時是減號。”

用大白話說,就是老巴覺得市場上這些常見的估值指標,他自己都不是那麼關注。

他更關注的是企業的自由現金流多少,還有就是自由現金流貼現以後和專案需要投入的對比。

因為如果短期利潤和營收的增長,是靠債務和融資增長推起來的,這種增長拉長時間看並沒有什麼價值,甚至會帶來企業的價值毀滅。

可以說在這份年報裡,巴菲特把關於企業價值的部分,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企業只有擁有能完全能自主支配的現金流,才是擁有真正意義上的錢。
這個錢叫做自由現金流,擁有大量自由現金流的企業才對他來說才有價值。
而且不光巴菲特,其實價投大師芒格也曾經說過,要在魚多的地方才能釣到魚。
國內的投資大家段永平更直白的表達是,現金淹到脖子的公司才是最具投資價值的標的。
其實用自由現金流策略判斷企業的價值這件事不光在海外有效,在國內也是非常有效的。
如果用國內過去十多年的資料,再結合自由現金流策略,來回測這些大師們看法的話,會發現結果也是基本類似的。
比如這兩天正好自由現金流ETF(159201)上市,它跟蹤的是國證自由現金流全收益指數。
我們以國證自由現金流全收益指數為例來做個回測,就非常清晰了。
從過往的回測資料看,它最近十來年的年化收益高達17.87%。

如果觀察這個自由現金流指數的財務指標特徵,會發現資料上看非常接近美股。

比如說現金淨迴圈週期平均能維持在25天左右,這個數字甚至遠低於標普500指數。
經營現金流淨額/營收佔比常年能維持在10%+,這是典型的優質現金奶牛特徵。
從過往的資料看,除了最大回撤可能略大之外,其他都近乎完美擬合了納指,夏普比率也是十分接近納指。
而且如果你去仔細看看跟蹤這個指數自由現金流ETF(159201)的核心策略和取樣方法會發現。
在目前的存量經濟和轉型增長模式下,這套策略感覺拿來判斷企業價值高低還是非常適合的
首先這個策略剔除了金融地產,然後選擇自由現金流為正,而且佔比更高的上市公司。
還有流動性不好的、財務質量不好的、現金流不穩定的那部分上市公司也會被剔除。
然後從剩下的池子裡面選100個上市公司做成一個組合,就構成了自由現金流指數編制的核心策略。
其實仔細想想,所謂的高自由現金流策略就是投資未來現金流可持續增長的資產。
這個策略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高自由現金流,一個是可持續增長,這兩個要素可以說缺一不可。
高自由現金流說的是我們衡量一個企業或者投資一個資產,是基於它能產生的現金流
而不是基於什麼對未來的預期,或者給你講個什麼故事帶來的短期估值提升。
而且這個現金流必須是自由的,切實可分配的,不需要再投入到資產本身的資本開支中的。
另外就是對於可以長期持有的價值型資產來說,持續增長這個事情分了兩塊。這裡面一個是可持續,一個是增長。
這裡所謂的可持續,說的是這個現金流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長期有持續性的。
因為可以長期持有的價值型資產,需要能持續性的產生現金流,而不是一錘子買賣就結束。
而且除了產生持續的現金流,這個資產最好隨著時間流逝,還能有一定增長。

這個邏輯有點像過去二十年時間買房收租的邏輯,這期間一方面租金回報能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另一方面房產的基礎價值還在隨著時間流逝,也在持續不斷的增長,這樣的資產就特別適合長期持有。

可以看出,這類高自由現金流策略不光適用於資本市場的投資,也適合對任何資產的價值判斷。

因為高自由現金流,可持續和增長這三個要素,不管用在判斷任何資產的價值都是有效的。
只不過這個策略應用在資本市場的時候,選擇的是那些自由現金流高的公司作為投資標的。
個人覺得用自由現金流這種策略做公司篩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避開很多價值陷阱。
以前我們都知道一個高股息紅利策略,所謂的高股息紅利策略,是從股息率的角度來選擇標的。
但你要知道,高股息公司也並不都是因為公司賺錢給你高股息,這裡面也是存在很多價值陷阱的。
比如說有些高股息公司是因為大股東持股比較集中,公司賬面上有未分配利潤
大股東又覺得後面公司沒啥前途了,於是一次性把賬面現金分配出來拿走。
這些錢分配完以後,公司的內在價值實際上已經坍塌了,未來股價大機率也會持續下行。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分配給股東的股息也根本沒辦法彌補下跌帶來的損失,這就是價值陷阱。
更兇險的是有些公司表面上看起來是高股息,但實際上公司是用不斷加槓桿的方式來增加分紅。

後面現金流跟不上槓杆撐不住的時候,公司也就撐不住了。這兩年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的某大房地產。

所以如果要判斷企業的價值,並不能單單隻看分紅這種東西,還要看分配之後企業的內在價值。
而通常衡量企業內在價值最關鍵的點,就是看未來有沒有持續增長的自由現金流。
事實上單純從價值的角度看,那些擁有高自由現金流的公司,往往也是同行業裡面最具競爭優勢和價值的那批公司。
要知道當下是一個特別卷的時代,對大多數公司來說,可能需要面臨很大的問題就是有銷售但拿不回現金。
原因可能是因為談判能力不強、行業地位不高,而且為了跟上別人卷,還要不斷地擴大投資。
一家高自由現金流公司,表象可能是自由現金流,但實質是行業地位的強勢。

別人需要給你付錢才能提貨,而且你也不需要不斷增加資本開支,去和別人打價格戰競爭

所以相比那些自由現金流水平低的公司,你是那種真真正正能賺到錢並且擁有行業優勢的公司。
因為所謂的自由現金流,就是企業在滿足日常運營和必要投資後,剩餘的可自由支配現金,這才是真真正正賺到的錢。
也只有公司真的到了可支配的錢,才會有能力拿出真金白銀,長期搞回購搞分紅。
所以本質上老巴投自由現金流策略,就是投資不內卷的那些公司,因為現在只有不卷的那些公司才能賺到現金。
理論上越是自由現金流差的企業,本身的抗風險能力也是越差的。這點不管對企業還是個人來說,道理都是一樣的。
對個人來說,你日常賺到的錢-必要的支出,才是你真正可以支配的錢,也是這部分錢決定了你的抗風險能力。
假如你每個月工資5萬塊算高收入了吧,但如果收入高花銷也大,其實可支配的錢也並不多。

扣掉3萬的房貸車貸,1萬衣食住行,1萬的育兒開銷,基本就剩不下啥錢了。

雖然看起來收入挺高,但是日常現金流緊巴巴的,稍微遇到點啥變故,可能就扛不住了。

這點換成公司也一樣,有的公司看起來營收和利潤挺高,但是它的開銷更大啊。

初期要買廠房裝置,後面要打廣告做渠道,後面還要擴張併購,收入減掉支出以後賬上基本剩不下錢。

這就是為啥很多企業看起來利潤很高,但拿出來自由現金流做個對比,會發現公司手上根本沒錢

有可能是錢剛拿到手就拿去投資擴張了,你能看到的短期增長都是投資擴張換來的

也可能活是幹了,但是客戶結賬難度很大,賬期也很長,雖然看起來利潤高,但都是應收賬款
反正就是看起來利潤挺高,但實際上沒賺到口袋裡啥錢,股東也從這樣的利潤裡分不到錢。

所以站在老巴的角度看,這樣的公司即使短期增長挺快,也算不上什麼好公司。

可能公司看起來有利潤,但實際賬上真沒啥錢,因為賺到的錢都花出去了,更別提給股東分紅了。
甚至有些資產不但不產生現金流,而且你還要用其他地方產生的現金流去補貼。
這道理有點像你認識個有錢人,這哥們說自己資產很多,但這些資產全是不能產生現金流的爛尾樓。
甚至這些爛尾樓因為是貸款蓋的,每個月還得付利息。哪天利息還不上了,他可能也就資金鍊出問題進失信人名單了。

你說這樣的爛尾樓算不算資產,其實也是算的。但這樣的資產,不就是抽乾你現金流的價值陷阱嘛。

仔細想想,這可能也是為啥所有優秀的公司和企業家,也都非常注重自由現金流這個概念的原因。
比如亞馬遜的貝索斯曾經說過,衡量亞馬遜的終極財務指標就是自由現金流。
因為營收可以想辦法做大,利潤可以想辦法造假,但唯獨自由現金流這個事情是很難騙人的。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