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大J,點選🔝關注我
後臺一直有這類留言提問:孩子心思太重怎麼辦?好怕孩子以後活得太累。具體例子,我選了幾個:
很想做一件事情或者很想要一樣東西,家長只是皺個眉頭話都沒說,孩子就馬上說“好吧,不做了”。 家長聲音稍微大一點,娃眼淚就流下來了,或者說媽媽你不要罵我。 想吃一個什麼,提一個需求都會小心翼翼地看著你的表情問可不可以,是不是我平時對他太嚴厲了?
這個話題沒有絕對答案的,因為不同情景下,就會不一樣。
比如,如果你或者家裡其他人總是習慣說,“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那麼孩子就容易覺得,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就容易形成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但如果你自認自己給予孩子的愛的環境很好,但孩子仍然是這樣,那麼很有可能你的孩子是高敏感度(HSP)。
高敏感會有哪些表現?
一句話總結,“感受很多”,不僅僅是他人敏感,對自己和環境也敏感。
對孩子來說,比如
會因為繪本的故事,花草凋零而掉眼淚; 會非常在意周圍環境,觀察到我們常人不容易觀察到的細節; 會很在意他人情緒,就是我們大人所說的“看眼色”; 階段性變得格外粘人,時不時就有一些所謂“玻璃心”的表現; 等等
對於成人,還會因為他人一句隨口的話而陷入到“和我有關,我做錯了什麼”的過度思考中。
同事去聚會,你事後才知道,就會覺得自己被疏離了; 男朋友今晚沒回訊息,你就會覺得他不愛你了; 老闆今早神色凝重,你就覺得是不是昨天交的報告不夠好; 而且之後一整天,甚至更長時間都會在思考,而且總能腦補各種細節和例子,強化自己的這個判斷
高敏感人群,聽上去很不好,玻璃心、事多、心思重。但其實,如果引導的好,卻是一個很寶貴的天賦,甚至可以說是“超能力”。

這類人能察覺到常人看不到的細節,具有很高的共情能力,只要能找到不讓自己過度受累的界限,是非常高情商的人群。
如果你感知到自己孩子有這個傾向,那大機率很有可能你自己本身就是高敏感的人。
而且我們非常容易代入自己的經歷,希望孩子不要像我們一樣,活得那麼累。
甚至你可能會特意表現得無所謂,很輕鬆,希望讓孩子看到,他是不需要那麼在意你的情緒,不需要根據你的情緒神情來辦事。
但高敏感之所以叫“高敏感”,就是我們比一般人對於情緒感知更加敏銳。你的“假裝”,孩子就能非常明顯察覺。
彼此都覺得那麼明顯,但沒人敢談及。反而強化了“遐想聯翩”。

所以我面對小D的第一個改變,就是直面自己的情緒。
當小D問我,媽媽,你是不開心了嗎?我的做法就是,實事求是。
因為XXX。媽媽的確不希望你做這件事。但如果你堅持做,媽媽雖然會擔心,但我會支援你的。 是啊,被你發現了,媽媽現在有點煩。這是媽媽的問題,和你無關。但我也說不清為什麼。有時情緒來了就會亂糟糟,這也是正常的,等我梳理好了就OK了。
把這個問題說破,慢慢孩子也就建立了新規則,明白即使有負面情緒,即使對他人情緒敏感,這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高敏感的孩子就是太脆弱,需要多打擊,多提供挫折。
高敏感人群,並不是情緒過多,而是理性不足。我們該做的不是把感性剝奪,而是把理性補上,從而達到內在平衡。

第一步就是課題分離
舉個例子,孩子小的時候生氣了,脫口而出說的就是,“我討厭你”。這就是他們的認知,典型的課題不分離,把某個行為變成了對某個人全部的否定。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多這樣回應,“媽媽很愛你,但是媽媽不喜歡你這個行為”;“你討厭他搶你的玩具”。
不斷不斷地幫助孩子認識到,大部分情緒針對的都是這個當下的事件,而不是整個人。
當孩子開始逐漸清晰自己情緒後,我們就要開始有意識讓孩子認識到“情緒負責人”的概念。
最簡單的,孩子大哭生氣時,不要去說“別哭”,這就是剝奪了責任權;而是嘗試說,“你好傷心啊,我在這裡陪著你”;或者“你看看我能做什麼讓你感受好一點”。
提供支援,但不越界,尊重每個人收拾情緒的節奏和個人空間。

那放在我們身上也是,明明想表達,”我現在太忙了,無法陪你“,那就不要說成,“ 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大了都不能自己學習了?“。
別是把自己的情緒責任推給了孩子。
一個孩子從小在界限明確的環境下長大,他可以更好區分什麼是“自己”的情緒需要負責;什麼是“別人”的情緒不需要我負責。
想想成人世界裡,多少人所謂的“活得累”,就是不自覺地去承擔揹負很多自己不需要承擔的他人的情緒責任。
高敏感人在和人打交道時,會比普通人更加“耗電”,所以我們更要注意自己的能量補給。
1、注意電量過低警示
高敏感人的能量波動尤其明顯,如果你在孩子身上發現這樣的波動變化:
前幾天還願意挑戰,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最近怎麼就變得脆弱無比,一點點小事就哭,啥都不想學,鼓勵了也沒用,那就是孩子能量不足了。
這時候,如果我們還是一味鼓勵、推孩子進步,不但無效而且是有害的。

2、保證充電時間和空間
發現孩子能量不足,那就想辦法不要讓每天的消耗大於賦能,比如遇到不開心了,不要等,儘快找些法子讓他開心起來。
只要孩子不排斥,多抱抱親親,多和孩子做一點肢體親密接觸的遊戲。如果孩子有點排斥,那麼也不要感到受傷,給予孩子個人空間。

3、降低待機時間段的預期
手機充電的時候,我們就減少使用,這樣充電就會更快。充滿電了,我們再使勁折騰。這條規則同樣適用低能量時期。
孩子低能量期間,適當放低要求,允許偷懶。
但就像我說的,這類孩子的父母中很有可能有一個人也是高敏感的,就尤為困難。高敏感的人本身是對自己很苛刻,很多負面評價的根源就是對於自己的不滿。
那自然就很容易對孩子也是高要求,而且因為高敏感總愛提前腦補很多細節。
於是就會陷入,“我的孩子會一直這麼不努力,很叛逆的情況。我現在如果縱容她,那麼她就無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等等,各種“可怕“畫面。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自己先要“松”下來,能量低的時候不強迫自己非要完成XXX事情,非要和能量高的人比。等能量回升了,那麼再繼續。
經歷過這樣幾次,發現“天不會塌下來”,那麼我們對於孩子也會有這樣的視角了。

父母是容器,先要自己內心豐盈,才能去愛孩子。但其實,很多父母都是“透支”著愛孩子的。
做媽媽這麼多年了,我是越來越發現,很多親子問題根源都是父母需要先理順。而父母最需要理順的就是自己的情緒。
我寫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覆
歡迎點選下方標籤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點選閱讀原文
按關鍵詞搜尋歷史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