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時》是一部近日熱播的英劇,在全球引發針對青少年犯罪的激烈討論。
該劇將在全英中學透過 Into Film+ 播放,並與慈善機構 Tender 合作,開發課堂討論指南、家長溝通手冊、危機干預等等措施。直面並解決青少年危機已經迫在眉睫。
故事圍繞13歲男孩 Jamie · Miller 涉嫌持刀殺害同年級女生Katie的案件展開。殺死同班女同學的少年 Jamie ,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男孩。在一個普通的公立學校讀書,成績優秀,被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照顧呵護。這樣一個男孩,為何突然決定殺死一個女孩?誰又該為此負責?
這部劇涉及到青少年面臨的多重現實困境:校園霸凌、社交網路、性別議題、階級對立、家庭環境……所有議題都落在了一個關鍵詞:incel (非自願單身者) 文化。
這部劇的編劇 Jack·Thorne 曾在採訪裡提到,假如有人在他13歲時,向他兜售「二八」定律(80%的女人會被20%的男性吸引),「你覺得自己沒有吸引力、被孤立,不知道怎麼說話?(這不是你的問題),只是因為世界對你不友善」,他一定會買賬。
我們採訪了簡單心理創始人簡裡裡,嘗試從心理和社會文化角度理解當下青少年的處境。
▼ 以下是簡單心理和簡裡裡的對話:
01
一個「豪賭」的生命階段
1. 簡單心理:《混沌少年時》第二集裡講了這樣一件事:負責偵查的警察發現,男孩的殺人動機跟被害女孩在社交網路上霸凌他有關。你怎樣看待線上空間發生的霸凌?
簡裡裡:如果我們把霸凌行為看作一種幽靈,什麼樣空間可能滋養這個幽靈的出現?網際網路增加了霸凌出現的空間,而成年人很難一下子進入到這個語境裡來。
在我看來,網際網路上出現霸凌是可以預料的,畢竟成年人每天也在網際網路上被霸凌。這個劇表達的關鍵在於——我們應該是舉社會之力來關注青少年到底在經歷什麼。它在提醒我們網際網路、或者青少年之間在流行的文化,是需要大人特別留心的空間。就像劇中父親發出的提問:兒子每天都呆在自己的房間裡,我以為這樣就可以了,但為什麼他變「壞」了?
2. 簡單心理:除了熟人圈霸凌,陌生人霸凌的現象也不少見。有個群體叫作「廁弟廁妹」,大家聚集在一個公共空間裡面,比如微博bot,集中辱罵某個人。還有「開盒」,大部分施害者也是未成年人。這些網路霸凌的新方式會給青少年帶來怎樣的傷害?
簡裡裡:在我看來,網暴是對一個人(至少從意圖上)是毀滅性的打擊,毀滅人的自尊、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環境的信任感。
放在青少年身上,對這個群體來說,這種現象特別危險。青少年的青春期(大約12-18歲)被稱為「身份認同混亂」的階段。這是充滿不確定的階段,也是形成自我認知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青少年要在家庭給予他的認識基礎上,從社會、學校、同伴的眼睛中確認「我是不是被喜愛的」、「我是不是好的」、「我是否被接納」、「他人如何看待我、又如何對待我」,這形成他們的自尊感、與周圍世界的關係的基礎體驗。
成年人已經有更成熟的自尊水平,更好的社會支援,遇到網暴、社交孤立的時候也會覺得掙扎。對於青少年來講,他如果獨自面對這種精神暴力行為,更無招架之力。
3. 簡單心理:一本講女孩關係霸凌的書《女孩們的地下戰爭》提出一個觀點,當青少年「越是依靠讀取網站意見來尋求外界認可自我價值,就會放棄越多的個體權利和自信」。為什麼青少年如此在乎同齡人的看法?作為成人,該如何重新認識這個階段青少年對友誼、自我認同渴求的重要性?
簡裡裡:當一個人是兒童的時候,無論從體力上、智力上、身體上都無法和世界抗衡,需要依賴家長。到了青少年階段,他的身體開始有力量,可以自己做主,但大腦還沒發展好,對於這個世界和自我的認識也尚未形成。他發現自己身體擁有破壞力了,但對自我和世界仍然一無所知。這會讓他們感到害怕。
青少年發展的核心任務就是建立自尊。小時候,這種自我確認是從親密的養育者那裡獲得,當他進入一個集體時,他就從養育者的保護殼裡面探出半截身子,開始跟原生家庭分離。之後,他必須要建立自己的團體,建立自己的生活,他從新的環境中獲得對於自己是誰、我和他人/世界之間的關係如何的認識。
4. 簡單心理:第三集讓很多觀眾震撼。這是一次司法評估的過程,臨床心理學家和男孩對話密度很高。在結尾,男孩大聲質心理學家:「你到底喜不喜歡我?」讓人看得非常心碎。他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心理危機?
簡裡裡: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你到底喜不喜歡我」,也就是說,他作為一個個體,究竟是否能夠被所在的集體和文化認可和接納。這個事情對他最重要——這裡可能並不指向心理學家。他和任何人的交往中,關鍵的問題都是同一個。他需要以此來確定自己存在的意義。
他在這一集的對話中透露了他會殺死那個女孩的原因。他在同學這個文化圈中,他認為自己丑、沒有「男子氣概」,不能成為獲得女性好感的20%男性。儘管他並不喜歡女同學 Kaite ,甚至 Katie 還曾經在社交網路上譏諷他為 incel。但是當 Kaite 的裸照被傳播,他以為這是個時機——她落難了,他向她示好,她也許會喜歡上他。結果當他走上去,Kaite 嘲笑和羞辱了他,意思是:「你也配?」我覺得這對於他來講是致命的打擊。這是他最疼的地方,所以他就殺掉這個女孩。
對他來說,只有女孩的認同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他暴怒的原因在於,居然在這種狀況下,你都看不起我。這裡演出了青少年的自我還沒建立起來時,安全感受到嚴重威脅的那種狀態。
我覺得這一集的對話中,還有一些細節非常值得注意。包括他向心理學家描述他曾和一兩個女生有過性行為,隨後否認、以及當他描述 Kaite死亡之後,他沒有去侵犯她,而換作其他男生都會的等等。他在描述這些的時候,似乎全部圍繞「在同伴或他人的眼中他到底是誰(是否被接納)」,這個問題如此之重要,甚至他人的死亡、身處獄中也無關緊要。
我認為編劇和導演用了非常強的表達手法,把青少年這個階段的困擾非常赤裸和鋒利地展現了出來。

《 混沌少年時 》
02
「足夠好」的父母:
成為孩子的容器
1. 簡單心理:在我們過去對青少年心理危機的探討中,最常見的解釋路徑是原生家庭,但這個單一視角在劇中似乎失效了。男孩的家庭並沒有出現諸如家暴、遺棄等問題。困境似乎是多重的,這讓很多成年人感到很無力。
簡裡裡:對,劇中描述的是個非常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學校。我覺得這也正是這部劇特意強調的,警醒我們儘管大人們認為自己做了所有事情,我們仍然忽略了一些事情。
比如導演用整個第四集描述了這對父母的煎熬與苦痛。然而在其中導演給了另一個線索:一切都是圍繞父親旋轉的。父親的痛苦、父親的暴怒、父親的失控、父親的努力、父親的哀傷。母親和女性都自然地淪為背景,她們小聲抽泣、安撫和配合。這是 Jamie 生活的家庭中「男性力量」的榜樣和展現。
Jamie 的敘事中,他醜、沒有女性喜歡他,他不擅體能,不能成為那20%的贏家。他無法成為(像父親那樣的)「男性」。在青春期的迷惘之中,他緊要去證明的,是他可以成為有權力的、可以控制他人、有「性吸引力」的男性。
Jamie 和父親分別提到父親帶 Jamie 去踢足球的場景。Jamie 踢得不好,在球場上看向父親,父親將目光轉向別處。從 Jamie 的眼中,他無法成為像父親一樣的「男性」,甚至連向父親尋求確認的時候,他得到的回應是(對於他男性氣概不足的)失望。
然而劇中另一個細節洩露了 Jamie 不知的真相:當父親描述他帶 Jamie去踢足球,兒子表現不好,他不忍心看他被他人瞧不起。他不知如何反應,將自己的目光轉移他處之後;父親繼續說:Jamie 不擅長踢足球,可是回來他坐在樓下客廳中畫畫,一幅一幅地畫,他畫得多好啊。
可惜這樣的愛意和讚賞不存在於 Jamie 們所沉浸在的社交媒體上、他們所處的中學文化中、不存在於他們所接受的 incel 文化中。
在青少年們所處的世界中,向大人們關起門來的屋子裡,他們對於自己的身體好奇,對於性好奇,渴望知曉自己是誰,渴望被接納。當大人所建構的世界不能給他們足夠的耐心、示範和溝通,他們自己從如同黑洞般的網際網路和同學間的傳言中尋找答案,為自己捏造答案。
我認為這部劇在表達:事實上Jamie們是被忽略的。
大人們——不止是家庭,孩子們所在的學校、社會、大人們所建構的文化,都應當更留意我們為孩子們示範了怎樣的世界,是否為他們提供了“容器”,幫助他們理解和消化困惑和衝突,提供抱持和建立規則。
2. 簡單心理:關於父母做孩子的「容器」,能不能展開講一講? 為什麼在青少年階段,「容器」如此重要?
簡裡裡:「容器」這個概念是精神分析從母嬰關係中衍生出來的。養育者需要為孩子建立一個物理的、和心理上的空間,提供規則和邊界,也提供抱持和安全感。
所謂容器,就是父母能夠 hold 住孩子的情感表達。你看青春期的小孩,很多話非常傷人,如果你把他當成一個成年人來看會很傷心:「你養你這麼久,你居然對我這樣?」但其實青少年奮力攻擊成年人時,其實他很恐懼,他想探測這個世界的邊界在哪兒。他內在最恐懼的事情是父母真的被我擊垮了,容器被打破了,我不再有安全之地。
成年人的心智空間應該比青少年大。父母要能一定程度上允許孩子有所表達。然後,我使用你的表達來幫助你理解發生了什麼,你正在體驗的困難和憤怒是什麼,情感層面上我們可以怎麼做、現實的規則是怎樣的,我可以和你一起怎樣面對它。而不是在言語和行為上跟他對著幹。對著幹的話,這個容器就消失了。
人在被「涵容」的時候人能夠確認自我,能夠體驗到外部的環境是安全的,他就能慢慢發展出應對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孩子這時候需要父母(或成年人)的在場,需要情緒空間、心理和認知上的幫助、以及建立規則。
3. 簡單心理:所以,一個足夠好的父母,必須能夠接住青少年的恐懼以及攻擊?
簡單心理:理想狀態下是的。這當然對於父母很難,但是父母要留意的是:不要把孩子對你的攻擊定義成是自己的問題或者孩子的問題。比如孩子會用一切方式向你表達:「你是個壞媽媽,壞爸爸」、「你一切都不好」,這是他們內在衝突的外化表現,他們處理不了,就只能投射在他們最親密和感到最安全的人身上——就是父母。同時你要守住規則,傳遞信念給孩子:你們可以有衝突,他也可以在這個空間成長。
如果他遇到霸凌, 有父母好的支援,傷害能減緩一些。至少有人幫他來修正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 混沌少年時 》
03
他會去恨女性
因為他不能恨上位者
1. 簡單心理:有毒的男性氣概也是此劇探討的重要議題。比如,很多網友認為劇中男孩的父親集中體現了「有毒的男性氣概」。由於從小被父親「往死裡打」,他決心不打孩子。他也努力想做個好父親、好丈夫。但是,他還是希望男孩學會踢足球。
簡裡裡:的確,這位父親面對自己的代際創傷,已經很努力了。但有個特別核心的事他忽略了:他兒子在經歷「自我確認」的困擾——這是所有青少年都會遭遇的困擾。人人都要經歷這個過程,要確信「我是否被愛」、「是否被集體所接納」。
這個男孩認為自己很醜,沒有女孩會喜歡他。他的體力又不是特別好。就像你說的,男孩喜歡畫畫,但他父親想讓他踢足球,他踢不好。踢不好的時候,父親挺痛苦地把眼神迴避掉——男孩把這個體驗成為父親對於他的失望。
青少年對外貌、對自己是否有性吸引力特別在意。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2. 簡單心理:為什麼incel文化能夠如此輕易地、廣泛地被青少年所接受?是否可以認為,當下的年輕人面臨著新的心理危機?
簡裡裡:我自己倒不太認為一代人跟一代人之間的區別特別大。但是,網際網路是個重要變數,因為透過網際網路,他們能聽到「更多壞的聲音」。
某種程度上來說,男孩屬於「有毒的男子氣概」的受害者,如果他相信達爾文主義,相信只有百分之二十的男效能追到八十的女性,他就必須是強者,必須是高富帥。如果孩子們從小聽到的都是一個故事,他們會有恨意:當這個女孩不愛我,一定是因為他們喜歡更有錢的男性。
我舉個自己的例子,我最近去聽一些講座,老師還會在講座中調侃或者舉例子說:「某個院校門口停的全是豪車」、「假如你老婆想買香奈兒的包包」。如果成長在這種社會氛圍中,很多男孩可能很挫敗,說:「這麼多豪車,哪輪得上我談戀愛?」那些「非自願型單身者」只能去恨女性,因為他不能去恨上位者,不能恨「二八男性裡面的二」。那我恨誰?我就恨你們這些慕強的女性,我恨你們不愛我。
一群青少年為什麼有不合理的認知?他為什麼認為自己丑、認同「二八定律」?這是整個社會文化的表達,不是孩子們的問題。

《混沌少年時》
04
一個特別被尊重的人
不會成為霸凌者
1. 簡單心理:現實中,你有沒有接觸過遭受霸凌的小孩?他們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簡裡裡:我有一個觀察,那些持續遭受霸凌的,都是更脆弱、更無助的孩子。當他認同霸凌者投射給他的東西,即「我不重要,沒有人會尊重我」,他就更能容易在社會群體中遭受霸凌。
如果孩子成長在被平等對待、被尊重的環境裡面,他的自尊水平會更高。 在遇到霸凌者時,他可能立即不爽。就像在路上被踹了一腳,下次就打回去、或者繞著路走。但更大機率是他會回家求助,從家人身上獲得更好的支援。他能夠保護自己,霸凌者無法從他這裡獲得勝利,就往往轉向他處。
霸凌者不強大,他們也是弱者,當霸凌者無法獲得想要的東西,馬上就轉向更弱的人。霸凌者總是會挑選那些對此熟悉的小孩。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小孩在學校裡面被霸凌,有可能他所在的成長環境也存在霸凌。刻板印象地說,在他家庭裡面,可能有比他力量更大的、羞辱他人的成年人。他沒有學習過如何保護自己,當他遇到霸凌,他也不知道如何求助,或者不敢求助,甚至一定程度上認同「我很糟糕」。
2. 簡單心理:霸凌者根本的心理動機是什麼?為什麼難以同理他人的痛苦?
簡裡裡:這是一個比較難回答的問題。我覺得我們身處在一個允許霸凌的世界裡,這是根本的問題。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奉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環境裡,認同「強者通吃」邏輯,就一定會有霸凌和被霸凌發生。
很難說為什麼孩子們會想去霸凌別人。如果一定要說點什麼,那就是——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很滿意,他是不需要霸凌別人的。霸凌別人的小孩,在他過去的歷史裡面,他也是受害者。霸凌傳遞了曾經的痛苦,他認為成為霸凌者、能夠霸凌別人,便是強者。一個被真正尊重的人,他既不會成為霸凌者,也不會成為被霸凌者。
人內在特別脆弱的時候,就會急著尋找認同。舉個例子,一個小孩在家總是被大人打,他習得了「當我有權力的時候,我就可以打別人了」,這是他認同的模式。他必須要向強者認同,才能合理化他所經歷的一切。
如果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他就必須認同一點,只有做強者的時候,我才是安全的。就像施虐和受虐是一體兩面的,就是霸凌和被霸凌常常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劇中男孩就是這樣,在學校的敘事裡,他是被霸凌者,但事實上,他殺了那個霸凌他的女孩。他們都很脆弱。
3. 簡單心理:權力關係相關的問題,也會出現在「學校」這個環境裡。《三聯生活週刊》曾做過專題報道,中學生越來越沒有朋友,沒有健康的社交。比如在初中的班級裡,有人是班幹部,有人是「平頭百姓」,有人是「好學生」,有人是「拖後腿的」,還有人是「小透明」。
簡裡裡: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我上中學時候有一年有個新的班主任。她將全班同學分為三六九等,有絕對的優等生和絕對的差等生。優等生有全部的優待,比如不必值日;差等生有全部的嘲諷和孤立。班主任權力最大,她能夠決定班中每個人被如何對待,感受如何。

《混沌少年時》
作者 / Bridge
責編 / 羅文
封面 /《混沌少年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