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ASUSROGCrosshairX870EApex評測

序言
說到極致超頻,必然會想起華碩旗下的ROG玩家國度這個頂級主機板系列,而在其中Apex作為純血ROG最強超頻扛把子型號又一直深受超頻愛好者的歡迎.那麼伴隨著X870E晶片組的更新,本次的ASUS ROG Crosshair X870E Apex來到了我們的面前.
產品規格
這塊ASUS ROG Crosshair X870E Apex主機板,板型為常規的ATX尺寸.配備兩條原生5600Mhz的DDR5插槽,最大可支援超頻至9600+Mhz頻率.在擴充套件插槽上只配備了兩條PCIe 5.0全長插槽,支援x16/x0與x8/x8模式分配.儲存上則配備了5條M.2 SSD插槽,其中包括3條可支援PCIe 5.0 M.2 SSD的插槽.其餘外圍裝置,搭載了大量高速USB介面;音效卡方面搭載Realtek ALC4080的板載音訊方案,屬於高階主機板常見方案;在無線網絡卡這塊配備了由聯發科提供的最新Wi-Fi 7+BT 5.4規格無線網絡卡.
產品解析
外包裝仍舊延續了ROG一貫的紅黑風格,右下角的橙色X870E標識非常矚目.
附件包括,ROG貼紙一張,說明書一本.
ROG金屬開瓶器,會員卡和驅動隨身碟.
立式Wi-Fi天線.
以及對應數量的M.2 SSD配件.
DIMM.2擴充套件卡,利用重新定義針腳的記憶體插槽來實現M.2 SSD擴充套件,沿用多代的經典獨家設計.正反面都覆蓋有大面積的金屬散熱片.
兩面內側均預置散熱墊.
PCB正反兩面各支援安裝一根M.2 SSD,均為晶片組提供通道,兩根插槽的最大速率為PCIe 4.0 x4,尺寸上相容2242/2260/2280/22110的規格.
在DIMM.2_2側的PCB右上角位置還設定有2個溫度感測器介面.
安裝效果.
特製的記憶體散熱套裝,預裝一枚6cm的薄扇以供記憶體散熱.
上機效果.
風扇配置一根4pin短線,在主機板上對應位置下方還專門設有一個風扇介面,線材長度上正好契合.
主機板背面配備全覆蓋背板.
背板上印有大號的APEX標識以及ROG之眼.
後方I/O介面,設有Clear CMOS和BIOS Flashback按鈕,PS/2介面,2個USB 40Gbps介面(支援DP 1.4a集顯輸出), 6個USB 10Gbps(5個Type-A+1個Type-C), 2個USB 5Gbps介面,1個5Gbps有線網口, Wi-Fi 7無線網絡卡雙天線介面, 以及一組2個3.5mm+1個S/PDIF光纖的音訊輸出組合.
主機板正面,採用黑色主色,配以一些銀色LOGO以及文字點綴.
供電散熱方面採用了L型的兩段式散熱模組,規模十分龐大.
CPU供電散熱模組側面,設有大多道橫向和斜線開槽,以提升散熱效果.
在散熱模組的背側也有額外開槽延伸,以增大散熱面積.
頂部散熱模組表面沒有拉花或是印刷裝飾,僅以三道斜切作為點綴.但表面呈現圓弧狀,以使其觀感上立體感有所增強.
一體式的後I/O上蓋設計.
黑底銀字的ROG字牌.
字型為凸起設計,且高亮銀在光照下具備反光效果.
尾部同樣白底銀字的Crosshair標識牌,光照下具備反光效果.
兩塊裝飾牌中間,夾著延續自下方的斜切設計裝飾,並加入RGB燈.
整板RGB動態效果.
CPU散熱模組內側.
三段散熱模組均透過導熱墊接觸MOSFET和電感,中下部的接觸面壓力良好.
內嵌一根整體熱管,以均衡兩段散熱模組的發熱.
去除主供電散熱模組後,還可以看到在I/O段內側還隱藏著一塊小散熱模組.
模組的表面兩側設有多道散熱開槽.
底部設有散熱墊,用於5Gbps有線網絡卡主控的散熱.
主機板下部為擴充套件區以及晶片組位置.
CPU插座下方的M.2 SSD插槽,配備了大尺寸的獨立式散熱片,中尾部設有一致性的斜切設計.
側面看起來非常厚實,以應對PCIe 5.0 M.2 SSD的高發熱.
在中間還設有一個螺絲孔以及定位孔,用於固定記憶體散熱風扇支架.
尾端配備快捷鎖,按下即可彈出散熱模組.
散熱片正面.
內側設有散熱墊.
用於前部固定的插銷.
尾部的固定鎖釦.
底下的插槽配備了SSD背部散熱片.
前部的插銷底座.
一致性外觀設計的中部和下部M.2 SSD散熱片.
標誌性的斜切分割以打造兩種不同的視覺拼接效果.
位於中部靠右的晶片組散熱模組.
中間的記憶體散熱支架定位孔和螺絲孔.
下方的大型整體式散熱片,斜切左側同樣是黑底磨砂裝飾.配有ROG X870E的裝飾字,並將左側底部給PCIe x4插槽包覆在內.
右側則是黑色亮面,配以段落式的高光ROG之眼. ROG之眼為凸起設計,具備一定的立體觀感.
整片式M.2 SSD散熱片.
內側設有散熱墊,以貼合兩條M.2 SSD的正面.
去除散熱片後露出下方的2條M.2 SSD插槽,均設有背部散熱片.上方則為晶片組散熱模組.
晶片組散熱模組.
內側設有散熱墊接觸晶片組.
主機板背板內側,在供電/萬兆網絡卡/晶片組的對應位置貼有散熱墊以輔助散熱.
主機板正面無遮蓋全貌.
背面4顆Phison PS7101 Redriver IC用於加強CPU與PCIe 5.0介面裝置的高速訊號傳輸相容性.
AMD AM5 LGA1718插座,支援Ryzen 7000/8000/9000系列CPU.
雙8pin強化CPU供電輸入介面.
供電規模為18+2+2相設計.
其中18+2相搭配一顆SiC850A MOSFET (110A).
供電主控為華碩定製的ASP2205,位於主機板背面.
2相Misc供電,每相搭配一顆SiC629 MOSFET (50A).
Misc供電搭配立錡RT3672JE主控.
兩條雙通道DDR5記憶體插槽,標稱支援最大128GB(2*64GB)的原生DDR5-5600記憶體,支援AMD EXPO超頻以及華碩AEMP技術,最大可OC至9600Mhz+.但是,只有搭配8000系CPU才可實現,如若搭配9000系CPU為8200Mhz+,搭配7000係為8000Mhz+.
擴充套件插槽方面,由CPU提供的2條加固型PCIe 5.0全長插槽,支援x16+x0,x8+x8以及x8/x4/x4模式分配.(當M.2_3插槽啟用時,第一條會被降至x8,第二條被降至x4, M.2_2和M.2_3插槽一起啟用時,第一條會被降至x8,第二條則會被關閉).以及由晶片組提供的1條PCIe 4.0 x4插槽和1條PCIe 3.0 x1插槽.
Q-Release Silm快拆技術,插入顯示卡即可自動鎖止,而拆除顯示卡只需要從前部先將顯示卡拎起,尾部即自動解鎖.
靠近CPU插座的兩條插槽,上方的為M.2_1,最大支援PCIe 5.0 x4速率,尺寸上支援2242/2260/2280三種規格.
下方左側的為M.2_2,最大支援PCIe 5.0 x4速率,尺寸上支援2242/2260/2280三種規格.
下方右側的為M.2_3,最大支援PCIe 5.0 x4速率,尺寸上支援2242/2260/2280三種規格.
主機板側面設有4個SATA3介面,均為晶片組原生.在左側還有一組USB 5Gbps前置介面.
前置USB 5Gbps介面由ASM1074晶片轉接而來.
一個前置USB 20Gbps Type-C介面,插入旁邊的8pin介面可實現60W的PD充電.
ITE IT8856FN晶片,負責前置USB 20Gbps Type-C介面的PD充電控制功能.
在主機板下部還設有另一組前置USB 5Gbps介面,另一組前置USB 20Gbps Type-C介面和兩組前置USB 2.0介面.
位於主機板右上角的多種超頻用開關和按鍵,包含開機按鈕,FlexKey按鈕,重試按鍵,安全啟動按鍵,暫停開關,Slow模式開關,LN2模式跳線,同時設定眾多的電壓測量點.
在主機板頂部設有數字DeBug燈以及四顆LED自檢燈和三顆冷凝檢測燈.
主機板頂部設定了3個風扇介面,包含CPU_FAN風扇,CPU_OPT擴充套件風扇和AIO_PUMP一體水冷水泵介面,以及1個ARGB_1接針.
主機板左下側的2個ARGB接針和1個CHA_FAN1機箱風扇介面.
CHA_FAN2機箱風扇介面,W_PUMP+水泵介面,位於主機板底部右下角.
主機板左下角的板載音訊區.
AMD X870E的雙晶片組.
兩顆晶片組型號一致.
雙BIOS ROM晶片設計,以及提供BIOS Flashback功能的專用晶片.
用於負責燈光控制的AURA晶片.
提供執行狀態監控等功能的Nuvoton NCT6701D晶片.
用於拓展監控和自動超頻控制等功能的TPU晶片.
Realtek RTL8126 5Gbps LAN有線網絡卡晶片.
ASM1543晶片,以實現後部USB Type-C口正反盲插.
ASM4242控制器,為USB 4介面提供支援,旁邊的ITE 8857FN晶片則為其提供PD充電支援,但最大支援功率廠商未作說明.
Wi-Fi網絡卡仍為附加子卡設計.型號為聯發科MT7927,支援Wi-Fi 7和藍牙5.4標準協議.
BIOS選項簡介
選單介面仍是ROG沿用多年的紅黑色圖形化UEFI BIOS,但這次在清晰度上做了全面的高畫質化.
Extreme Tweaker主選單,頁面內放置常用的頻率以及電壓超頻調節專案,其餘偏向進階以及繁複的調整項則收錄在各子選單中.
記憶體支援XMP/D.O.C.P和EXPO標準預置超頻檔,並支援華碩AMEP功能,可針對沒有預置超頻檔的記憶體(例如普條)根據其顆粒進行自動識別並進行一定程度的自動超頻.另外還設有DOCP Tweaked模式可使主機板更加最佳化效能;以及DOCP on the fly,可讓使用者在Windows系統中透過軟體對記憶體頻率進行調節
CPU倍頻調節方面,給予了全核心頻率以及AI最佳化兩個選項,並提供CPU Core Ratio (Per CCX)選項,可對CPU的CCX0和CCX1進行分別的倍頻設定,在該子選單中還設有Dynamic OC Switcher開關,可自動在設定的全核超頻頻率以及更高的PBO非全核加速頻率之間即時切換.
而AI最佳化方面則給予了更加偏向效能或是能效的選擇.
記憶體時序控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時序引數以及開關設定可供調節.
並預置了根據不同顆粒的記憶體超頻檔可供嘗試.並且關於記憶體控制器1:1/1:2的選項也被放置在時序子選單內.
PBO子選單仍舊延續,可提供與超頻有關的豐富選項.並提供70/80/90度的一鍵溫度牆選項可供選擇.
並還提供cTDP一鍵功耗設定,同時對於高階使用者也可以進行更加精細的全面手動調節.
Digi+ VRM可對CPU,記憶體,SOC,Misc的相關供電選項進行調節,包括CPU防掉壓,最大允許電流,各類閾值,VRM響應等引數.
BIOS中對於某些跑分軟體還做了特別最佳化設定.
Tweakers Paradise則是放置了一些不常用的高階和電壓選項.
Core Flex功能,允許將CPU的一些觸發頻率調節的具體策略開放給使用者自定義.支援設定三條規則演算法.可以選擇當CPU溫度/電壓/電流觸及設定值後,各類功耗/電流/溫度牆的調節傾向.同時主機板內預置了使X3D處理器更加契合遊戲效能方面的引數,可以一鍵載入.
AI特性功能,可針對自動最佳化的規則進行一些修改.
CPU電壓支援覆寫以及偏移模式調節.而進階記憶體電壓子選單,可以對記憶體的配套PMIC的各類電壓進行進一步調整.
主機板提供的電壓調節選項:
Advanced主選單,主要提供例如USB設定,SATA設定,CPU特性,各類板載裝置調節以及外圍裝置的開關設定,並收錄AMD原生的完整PBO,PBS以及CBS設定.
CPU設定子選單,可對CPU的一些支援特性進行修改.
板載裝置調節,包含對兩條PCIe 5.0插槽的通道拆分,以及各路PCIe介面的Gen模式進行調節.其他周邊配套裝置例如LED開關以及網絡卡音效卡等外圍裝置的開關也收錄於此子選單.
AMD原生的完整PBO,PBS以及CBS設定項均放置於該主選單中.
監控主選單,包含四個子選項卡,分別為溫度監控,風扇轉速監控,電壓監控,以及Q-Fan風扇轉速調整.
Q-Fan風扇轉速調節子選單,CPU/水泵/機箱風扇均支援手動自定義調節轉速曲線,且除CPU介面外均可選擇溫度源,此外在機箱風扇介面在使用DC調節模式時還加入了停轉支援.
工具主選單,包含EZ Flash 3 BIOS重新整理程式,記憶體SPD檢視器,BIOS使用者儲存檔,FlexKey按鍵,F3/F4熱鍵功能設定等功能.BIOS使用者檔則支援儲存最多8組設定檔,可支援從隨身碟匯出或是匯入.
這次還引入了Q-Dashboard介面,可作為一個已安裝硬體的即時使用檢視器,並且點選相關位置可直接跳轉到BIOS中該硬體的相關設定條目位置.
總結
本代ASUS ROG Crosshair X870E Apex,延續了Apex系列在核心硬體上毫不吝嗇的設計特色,搭配了18+2+2相的龐大供電規模,特別是核心部分還給予了每相110A的大電流支援,可以輕鬆應付9950X這種旗艦處理器在極限超頻情況下的用電負載,並設有大規模的散熱結構,使其在長時間高負載的穩定性也得到充分保障.並設有相比其他ROG主機板更加豐富的超頻用快捷開關和調節按鈕,和詳細的測量點支援,同時還標配了記憶體散熱套裝,可保證重度超頻愛好者在極限情況下有著足夠方便的調教方式.
總體來說,本次的ASUS ROG Crosshair X870E Apex在保證了極限超頻的硬體基礎以及足量的快捷調節等這些傳統優勢專案,在擴充套件性上也並沒有因此犧牲,即使是作為一款日常使用主機板來說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可以說經過多代的發展目前Apex系列已經成為均衡的超頻板,都使得在考慮整機升級,預算較為豐富的玩家群體中有著充足的吸引力.
ASUS ROG Crosshair X870E Apex 官網連結:
https://rog.asus.com.cn/motherboards/rog-crosshair/rog-crosshair-x870e-apex/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