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裝飲料中的微塑膠含量比塑膠瓶高出5~50倍;壓力影響睡眠和記憶的神經機制揭示|環球科學要聞

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健康 ·
玻璃瓶裝飲料中的微塑膠含量比塑膠瓶高出5~50倍
圖片來源:Unsplash
據近期一項發表於《食品成分與分析雜誌》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的研究,法國科學家評估了該國銷售的飲料中微塑膠的汙染情況,發現除葡萄酒外,玻璃瓶裝飲料(包括礦泉水、可樂、茶飲、檸檬汽水和啤酒)的微塑膠含量均顯著高於塑膠瓶裝。研究人員在軟飲料 、檸檬水、冰茶和啤酒的玻璃瓶中發現平均每升近100個塑膠微粒,比在塑膠瓶或金屬罐中檢出的微塑膠數量高出5~50倍,比如玻璃瓶裝可樂汙染物含量最高,每升達103.4個顆粒物,而罐裝為3.4個和塑膠瓶裝為2.1個,數值較低。
在所有飲料品類中,玻璃容器中的聚酯類聚合物含量均高於其他包裝型別。在玻璃瓶裝飲料中,50~100微米的微塑膠最多,為51.2%,而塑膠瓶裝飲品的微塑膠顆粒普遍較大,其中52.4%的粒徑處於100~500微米範圍。研究還顯示,玻璃瓶樣品中的大部分微塑膠顆粒與密封玻璃瓶蓋外側的油漆具有相同的顏色和聚合物成分。研究人員表示,瓶蓋上的油漆也有肉眼不可見的微小劃痕,或是由於瓶蓋在存放時之間的摩擦造成的。由於沒有潛在毒性微塑膠量參考,因此無法說這些數字是否構成健康風險。研究人員表示,飲料製造商可以嘗試減少瓶蓋脫落的微塑膠量,包括用空氣吹瓶蓋,然後用水和酒精沖洗,從而減少60%的汙染。(phys.org、《食品成分與分析雜誌》)
· 神經科學 ·
科學家揭示了壓力影響睡眠和記憶的神經機制
壓力會顯著影響睡眠與記憶功能,這種現象早已為人所知,可背後的神經機制始終未能闡明。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訊息,一篇近期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論文表明,下丘腦區域的一組神經元可能介導了壓力對睡眠和記憶的影響,該發現為治療壓力相關的睡眠障礙提供了新靶點
此前的研究表明,下丘腦室旁核中的神經元會與其他調控睡眠和記憶的重要腦區“交流”,它們會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在壓力調節中發揮作用。為了研究室旁核神經元如何將壓力轉化為睡眠和記憶問題,這項新研究中的科學家將實驗室小鼠束縛進了塑膠管中,使其經歷壓力體驗,隨後測試了這些動物的空間記憶,並在其睡眠時監測其腦部活動。研究結果顯示,承受壓力的小鼠會表現出睡眠困難和記憶障礙,而刺激室旁核神經元可以模擬這些效應;相反,阻斷這些神經元則能略微改善睡眠,並顯著提升記憶表現。這些發現意味著室旁核神經元在壓力條件下可能會透過不同機制影響睡眠與記憶,而針對室旁核神經元的治療手段或許可以延緩睡眠與記憶障礙相關疾病的惡化程序。(《自然》新聞)
· 植物學 ·
地下深處存在此前未知的植物第二套根系
深層細根在幫助植物吸收深層水分、利用深層土壤養分庫以及高效將光合作用產生的碳轉化為深層土壤有機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此類資料一直難以獲得。因此,科學家過去對植物根系的認識主要侷限於地表以下5~100釐米的範圍內,並認為越深的土壤中根系越少。但一篇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論文顯示,20%的被研究植物在地下1米深處存在第二套深層根系,這表明植物可以將碳輸送到地底更深處並儲存,改變了人們此前的認知。
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數據集,包含44個研究站點從地表至地下2米深處的細根生物量資料,這些研究站點覆蓋了全球多種氣候帶和生態系統。研究人員並未觀察到預期的細根生物量隨深度呈指數衰減的現象,相反,他們發現約20%的站點在根系深度上出現了兩次細根生物量的峰值,且生物量的次峰值通常出現在地下1米甚至更深的區域,意味著這些植物擁有第二套更深的根系系統,這可能是植物在特定條件下采取的適應性策略。這些發現表明科學家此前可能低估了土壤儲存碳的潛力。研究人員表示,要完全理解這些深層根系系統的運作機制仍需更多研究,而且這些深層根系很可能不僅具有雙峰分佈特徵,更可能是多峰分佈的。(livescience.com)
· 醫學 ·
新型療法誘導患者體內自主產生CAR-T細胞,對抗癌症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細胞)治療是一種前沿的抗癌療法,還有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潛力。但當前製備CAR-T細胞需花費數週到數月,科學家需要從患者體內提取T細胞,使其表面攜帶上CAR蛋白,後者能識別一些特定細胞(比如癌細胞)所攜帶的蛋白。這些CAR-T細胞被輸回患者體內後,會四處搜尋並摧毀攜帶目標蛋白的細胞。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訊息,6月19日,在一項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中,美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於mRNA技術的新型療法,能誘導患者體內自主生成CAR-T細胞,有望大幅縮短治療等待的時間並降低治療成本。
為了刺激人體制造CAR-T細胞,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裝載有編碼嵌合抗原受體(CAR)mRNA的脂質奈米顆粒,並使其精準鎖定T細胞。他們將這種奈米顆粒注射進小鼠體內不到3小時,攜帶該受體的T細胞便在動物血液、脾臟及淋巴結中大量出現,證明 mRNA起效了。隨後,他們採用植入人類腫瘤的小鼠模型評估了這些CAR-T細胞的抗癌效能:在較高劑量組,腫瘤組織能迅速萎縮,3天內幾乎完全消退。此外,研究人員還測試了CAR-T細胞靶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元兇——B細胞的效果。當他們給獼猴注射攜帶mRNA的奈米顆粒後,動物的B細胞水平會在數天內急劇下降,7周內又恢復正常水平。這一期間,獼猴的免疫系統發生了重構。考慮到mRNA會迅速降解,使T細胞停止生產嵌合抗原受體,這種療法為治療提供了一個天然的“開關”,幫助患者在治療後快速恢復 B細胞數量。透過消除複雜的體外製造過程,這種新方法有望使CAR-T細胞療法變得更易於獲取,並應用於更多臨床疾病。(《科學》新聞)
· 動物學 ·
社會因素可能決定動物在我們眼中多像人類
圖片來源:Unsplash
為爭取公眾對動物保護工作的支援,工作人員會透過擬人化的方式把人類特質賦予動物。在一項近日發表於《交叉科學》iScience)的論文中,科學家剖析了影響人們是否將動物視同人類的諸多社會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社會融合、城市生活、教育和宗教等因素會影響個體將人類特質賦予動物的傾向,進而可能影響他們參與保護專案意願。
研究團隊對來自巴西、印度尼西亞、墨西哥、馬來西亞和西班牙的741名成年人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發現,與社交聯絡緊密的人相比,社交孤立的人更常將動物與人類情感和身體相似性聯絡起來;擁有更多城市化經歷(例如養寵物、參觀動物園或接觸有關動物的媒體)的人最有可能將意識、情感等賦予動物;受過更高程度正規教育的人則不太可能認為動物具有自主權。此外,宗教背景也產生了影響,一神教的參與者不太可能將意識或自由意志賦予動物,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平均給予動物的自由意志也較少。這些結果有助於確定在哪些群體中,將人類特質賦予動物可能會增強保護策略。研究人員同時指出,儘管該研究捕捉到了一些大的趨勢,但結果並不能全面代表人們對擬人化的各種觀點和經歷。(細胞出版社)
撰寫:黃雨佳、clefable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