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階層跌落的機率有多大?

文丨三川玲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我有一個私家抗焦慮法寶,自從想明白之後,我就再也沒有焦慮過,在此不揣淺陋,跟大家分享如下。
我的女兒小丸子,在她九歲的時候,她經常會翻起一本書,說“這個封面有點不對,這個紙用得太厚,厚而無當。”,又說“這本書題目取得不好,我看書了,書裡面講的不僅僅是題目說的這樣”;當然,翻翻書看看手機,掃幾眼找出一些校對錯誤,這對她來說是經常的事情…… 
我也時常興奮地把她摟過來,告訴她精裝書圓脊和方脊的工藝區別以及帶來的手感差和氣質差,鎖線和膠裝的裝訂速度和價效比。

有一天還斗膽給她講了一個同行鬧了的笑話:算錯了印張致使書中出現了三!個!白!頁!——就那麼愚蠢地空在那裡,連印一行“親愛的讀者,你可以在這裡做筆記”這樣的話都沒有。
當然,我沒有憋住,把如何算印張以及紙張克重的方法講給她聽了——要知道,我們在考出版編輯資格證的時候,很多同行可是在這道題上折沙沉戟,複習了幾個月都搞不明白。
“我當時甚至想,小丸子同學不用上什麼名校初中高中和大學,她大概十二歲的時候,就能從事出版行業了,我們這一行需要的能力,她已經擁有。她很容易成為我們這行的行家” 。
我從事出版這一行業近二十年,主要的工作才能就是評估人的思想的價值,我的工作得過國家大獎,也贏過市場口碑,你要相信我對小丸子的能力預估是大致準確的。
我把我這個奇葩發現,講給了同樣從事童書事業的鄭老師和於老師聽。於老師說:“你一講,我發現我家女兒在出版方面也大有天分,要不以後你女兒來我們社上班,我女兒去你們社上班吧!”
學歷史的鄭老師說:“前幾天參加了一個名校的推優發動會,居然公開讓學生去賄賂自己的老師和同學,歷史證明這樣長大的孩子不會有什麼格局,這樣的名校不進也罷。”
出版行業並不全都是寒冬,一些經營良好的出版社,能創造人均五十萬以上的利潤。如果我們雞血拼娃、耗資千萬拼學位房是為了孩子最終有個收入不錯,體驗愉快的工作,目前這工作問題已經解決了!
我還可以肯定的是,不急急吼吼去競爭啊、秒殺的孩子性格也好,人緣也不錯,估計以後夫妻關係也不錯,擁有一個和諧家庭的可能性也很大。 
孩子工作和家庭問題都解決了,我還何必糾結外面是不是有人在補課,其他同學有沒有提前學幾年後的東西呢?
孩子跌落一個階層的機率
當然,我跟你講孩子的故事,不是為了向你炫耀我多麼教子有方,我想做的是跟你討論:論孩子跌落到另外一個階層的機率。
你覺得你的孩子跌落到下一個階層的可能性大嗎?
我之前去拜訪過一位朋友,她給我展示了她給孩子新買的一套音樂玩具,經過她講解,我才知道這套玩具可以讓孩子聽出來音高的不同,感受節奏的差異——這套玩具到至今不會認五線譜的我手裡估計就是廢品,我壓根兒就不會買這個玩具。
當然,我得告訴你,這位朋友,是某大學音樂系的副教授。你覺得她的小孩就讀家門口的普通小學,就不上任何培優班,能降落到廣場舞大媽那個階層嗎?
我的女兒小丸子,讀個普通的大學,她跌落到一名編輯以下的階層可能大嗎?
她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的生活,知道人們喜歡什麼樣的品牌,知道他們愛吃什麼愛穿什麼愛聊什麼,因為這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稍微用心一些,就能轉化為營銷方案、寫作題目、產品設計思路,可以這樣說,文科生能夠從事的領域她都能進入。
她不要說打麻將,連見都只見過兩次,你覺得她去十八線城市,成為一個啃老兼打麻將兼抱怨生活不公機會太少的年輕人的機會大嗎?
那些整天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不雞血,就會跌落到另外一個階層的家長,你真的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了嗎?
孩子上升一個階層的機率
再談談孩子上升到另外一個階層的機率有多大。
我在一個縣城生活到18歲,在我還在縣城的日子,縣城沒有公交車,沒有人行道,也沒有紅綠燈,為什麼?因為車太少了。
有一天我媽給我十塊錢,叫我去買包紅塔山,我走到半路上,她又把我叫回來,說買包五塊錢的紅梅就好了。原來,我媽打算去一趟重慶,只能搭單位順風車去,按規矩,得給單位司機“孝敬”一包煙。一包紅梅煙去大重慶,那就是我們家當時的社會階層。
我媽是個樂觀主義者,她經常在我們家族的群裡面感嘆:我現在過上了我以前做夢都不敢夢的生活,我們現在一家有8套房子5輛車(指幾兄妹家庭加起來的財產),我現在可以一個星期穿衣服不重樣!
從縣城到廣州北京,從買紅梅煙買個車座位到5輛車,我和哥哥這一代比起父母輩,階層可謂實現了巨大的跨越。
但是,我女兒小丸子和她的表哥表弟想要再跨越這麼多,能上升的城市非常有限了——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強,留學生回國率在最近三年已經高達80%,這樣的情況下,她即便去紐約倫敦巴黎東京掙得一席之地,也好像談不上什麼階層的上升。
比小丸子更難完成階層上升的是另外一個男孩。
我有一個朋友的先生是哈佛醫學院的教授,孩子很小就會跟著爸爸去醫學院看爸爸和他的同事們做實驗。諾貝爾醫學獎頒獎的時候,兒子會問爸爸,為什麼這次又沒有你,那些得獎的人做的貢獻是什麼?朋友跟我說,孩子幾乎沒有想過他要讀哈佛以外的學校。
當然,這位總是追問他爸爸怎麼沒得諾貝爾獎的男孩,他要跌到下一個階層的可能性很少,但是他要超越父輩階層,親自去獲得一個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大嗎?即便得了諾獎,比起一直有可能得諾獎的爸爸,他就算上升一階層了嗎?
如果實現階層跨越可以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成就感滿足感,不得不說,父母的階層越高,孩子能夠得到這個成就感和滿足感的可能性越小。父母的起點越低,孩子能夠跨階的可能性越大。嘗試像我一樣當家族裡程碑一樣人物的機會越多。
如果你看過那本《虎媽戰歌》的書,你很容易明白作者為什麼像打了雞血一樣地拼娃(家長圈已經約定俗成簡稱為“雞娃”),作者蔡美兒自己是耶魯教授,她的先生是哈佛教授,比起她那洗盤子做餐館的父輩,她的確實現了階層的巨大跨越。但是,她的小孩不要說跨越她的階層,就是保持不跌落,已經需要打雞血了。

我的一位高知朋友告訴我,她有一天吃飯的時候跟一位在清華做老師的媽媽說:“你們家孩子以後上清華的可能性極小”,該老師當場拂袖而去。
晚上發了一個極長的微信過來,說回去大哭一場,但仔細想想,的確如此。這些日子來的焦慮不安,跟孩子的爭執鬥氣,惡化的親子關係,都找到了源頭。
值得慶幸的是,我翻看了一箇中國福布斯富豪榜,認真地統計了一下前100名成功人士的父輩階層,我得告訴你:父母是普通家庭的乃至貧寒家庭的,誕生非凡人物的機率最大。
這樣想,你覺得舉全家之財力去買十幾萬一平的學位房,每天把孩子送去奧數班,能夠造成孩子的階層變化的波動大嗎?能有多大?
這樣小範圍的一個階層波動,值得全家去住窮破小,值得孩子每天11點才睡覺18歲之前沒有嘗試過睡夠的滋味嗎?
值得你和孩子的關係從親爹親媽關係,變成見面就考核業績的專案經理跟專案的關係嗎?
我想呆在一個
平凡人能夠感受到幸福的階層
我常常跟我媽一樣,想想自己的從前,對自己現在的生活自我感覺良好,幸福感挺高。
我有時候分享我那讓我馬上放下焦慮的法寶思路,對小丸子這個班裡的中等生流露出滿意的時候,總有人給我舉一些小學霸的例子,企圖讓我瞬間找不到感覺。
對於人們一定要做人上人,我其實表示懷疑的。
曾經,丸子讀小學前,我們有機會去讀一個非常著名的小學。不過,聽說在那個學校,連父母、爺爺奶奶都不能去接小孩,保姆都不能去接,據說去接的不是司機就是秘書——也只是聽說而已。
但我們全家人都變了臉——我們想象了一下孩子要奉承同學,我們要奉承同學的家長,老師對一部分學生熱情如春天,對一部分學生冷淡如冬天——得對自己的孩子多大仇恨,要把她置於這樣的環境呢?
不過,後來我們才知道,這些讓我們觸目驚心的情節,大多是演繹的。但是,那時候我們就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打破頭想盡一切辦法去上面一個階層。
每當談及階層固化的時候,總有人拿清華北大寒門子弟比例越來越低來說事,這顯然能夠說明一些問題,但是其中偷換的概念卻足以讓全國的家長焦慮——那就是讀清華北大才算成功,才算沒有被階層固化,才算不是loser,才配自我感覺良好。
而幸福感就是自我感覺良好啊!
要做千汰萬選之後的人上人才配幸福,那麼註定了所有人的幸福機率都非常低。一個大多數人都沒有權利幸福的社會,該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社會?!
寫到這裡,你會發現,我在一個人的階層流動上,抱有深深的宿命感:
在階層相似,智商相似的時候,一個孩子的命運會如何走向,基本上如蒙臺梭利所說的“兒童自有其精神胚胎”,父母透過種種手段,能夠改變的幅度,實在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計。
就像美國心理學家朱迪哈里斯在《教養的迷思》裡面說的一樣: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幾乎不起任何作用。
但是,父母卻對孩子的生命體驗,起了太多太多的作用。一個孩子對生活的滿意度如何,是否能夠具有樂觀積極的心態,是否鬆弛和友善,是否感覺世界非常美好,是否相信夢想,是否感受到幸福,很大程度上由父母決定。甚至孩子的生命體驗,也會由父母來決定。
我們無法控制結果,但我們可以控制體驗。
一個德國科學家告訴一名死刑犯要讓他流血而死,然後把他手臂割了一個小口子,用一個碗接住,把他關到黑暗之中。然後用水聲模擬出滴答的聲音。死刑犯聽見了滴答滴答連續不斷的滴血聲,以為自己的血流盡了,於是被活活嚇死了,而且死亡的症狀和失血過多一模一樣。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比菜場小學更可怕的階層,那就是讓全家每個人,包括稚嫩的孩子,都聽著滴血之聲的焦慮階層。
作者:三川玲,TEDkids智庫專家,教育部《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特聘專家。幸福流寫作創始人,曾經教過6萬名6~99歲學生的閱讀寫作。舉辦有博鰲國際寫作教育論壇。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