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布穀媽媽
來源:布穀媽媽(ID:yugu005)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候,憑藉父母的本能或經驗,能將親子衝突“化險為夷”。
但有時候,我們實在沒辦法,看著以前那個可愛的孩子,變得一副無賴的模樣,脾氣上來了,我們恨不得揍他一頓。
是誰將那個可愛粘人的小傢伙帶走了,還給我們一個油鹽不進、看見就討厭的孩子?
《幸福的勇氣》一書,將孩子變“不聽話”劃分為5個階段。
前面3個階段,我們多尋求幫助,或許還能把他拉回來,重新建立親密關係。但到了第四個階段,可能我們就束手無策,只能尋求專業的幫助了。
01
第一階段,獲得表揚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所以,他們會希望能獲得父母的認可和讚賞,這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愛,帶有太多的附加條件,孩子可能就會過分需要獲得表揚。
比如我們常說“你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你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又或者,只有在孩子做得好時,我們才會開心地表揚他。
那麼,孩子就容易進入第一階段——以“得到讚揚”為目的。
這階段典型的表現是:只有誇他,他才願意去做我們想要他做的事。
你只有說他“好棒”,他才願意掃地;你只有誇他是“好孩子”,他才願意認真做作業;你只有誇他“真厲害”,他才願意給你搭把手。
如果沒人看見他做的好事?他才不願意做呢!
比起不誇他就不做,更糟糕的是,為了成為“好孩子”,他們接受不了失敗或挫折,一次失敗,可能會打擊他們好久。
或者為了維持“好孩子”形象,他們會透過作弊或其他手段,使自己成為大眾眼中的“優等生”。
想要避免孩子“只為誇獎而前行”,我們就不能在愛孩子的時候加太多附加條件。
當孩子知道,他即便沒得第一、字寫得沒別人好、算數沒別人快,偶爾調皮父母也依然愛他,他就不會過分執著那份“讚揚”,而失去了本心。
02
第二階段,尋求關注
如果孩子執著於表揚,但他發現,即便做好了、得獎了,也依然沒能得到父母的讚揚時,他可能就會進入第二階段——尋求關注。
我都扶老太太過馬路了,你們還不表揚我?那看來我只能換個方法,才能讓你們關注到我了。
什麼方法呢?
我要變得與眾不同,才能使大家關注到我!
怎麼個與眾不同法?
上課故意發出奇怪的聲音,惹大家側目;大人說話時故意在旁邊搞怪、搗亂;時不時捉弄一下弟弟妹妹,把他們弄哭;沒事就惹個事打個架,讓叫家長……
也有些孩子,膽子沒那麼大,主動惹事可能會惹來父母嚴重的懲罰。於是,他們用消極的方法引來關注。
比如丟三落四,這次丟了課本,下次丟了外套;什麼都做不好,想要爸媽幫忙;這個不會,那個不記得,一遍遍喊“媽”……
這樣做,父母也會不耐煩,吼一頓吧?
被吼有什麼關係?至少,被父母關注到了。
想要避免孩子過分尋求關注,那當他們一遍遍搞怪、故意惹怒你時,保持平常心,忽視就好。
或者可以邀請他們一起加入你的事情:你在掃地,那邀請他在後邊幫忙拖;你在鋪被子,邀請他幫忙一起疊一下;你在曬衣服,邀請他掛一下。
然後順便說:“謝謝你幫忙,媽媽真的感覺輕鬆不少。”
有了日常的關注,孩子就不會執著於引起你的注意,也就不會執著於搞事情引起大家關注了。
03
第三階段,權力之爭
如果孩子全力以赴想要引起你的注意,但你依然無動於衷、忽視他,那孩子就可能變得憤怒了。
我們看武俠劇,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面:
一個自以為很厲害的人,結果迎來了無視。這下,對方的看輕成功挑起了他的勝負欲:“看不起我?我偏要證明給你看!”
怎麼證明?
當然是你做什麼,我都要贏過你,讓你生氣。
這場景套在孩子身上,就是“逆反”。
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要他別調皮,他偏要惹幾個麻煩事給你看看;你要他趕緊做作業,他偏躺在沙發上嘻嘻哈哈看著你……
你感覺在和他進行一場無形的拔河比賽,要麼你讓步,他贏;要麼你用權威壓制使他聽話,你贏。
每天都這樣拉扯來、拉扯去,你既有深深的無力感,又心力交瘁。
如果不想和孩子權力之爭,那麼,我們就不要執著於非要“聽誰的”,而可以和孩子尋求合作。
比如把問題拋給孩子:“現在時間不早了,媽媽想知道,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做作業呢?”
孩子說8點。
那尊重他:“好的,那媽媽提前10分鐘提醒你好嗎?”
提前提醒,可以讓孩子有個準備,以免拖延時間。如果等到8點,孩子還沒有要動的意思,你可以委婉地提醒:“時間到嘍,咱們該做作業啦。”
溫和地關掉電視、拿走玩具、收掉手機,然後牽著他的手,走到書桌前就好。少說,多做,能避免親子間的很多權力之爭。
04
第四階段,報復
如果權力之爭階段,我們一直使用權威壓制孩子,透過打罵讓他服從。
那孩子就會積累很多怨恨,然後進入第四階段——報復。你讓我難過,我也要讓你傷心。
這一階段,孩子的目標是:“你越討厭什麼,我越要做什麼。”
說粗話罵人能讓你氣急敗壞?那我就時不時罵一兩句;打弟弟妹妹能讓你跳腳?那我就打給你看;晚上回來晚會讓你失控?那我偏故意晚點回。
這一階段,孩子主打的就是一個“氣死你”。
到了這一步,父母基本束手無策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不奏效不說,孩子鬧得越發厲害。
這時候,父母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助了。
05
第五階段,證明無能
第四階段會讓父母無可奈何,但這不是最麻煩的。最棘手的,是第五階段——證明無能。
當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找不到存在的意義,他就會放棄自己。
他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打擊,他會用行動告訴你:“不要對我抱有任何希望,我做不到。”
他們的性格里,已經看不到積極向上的痕跡。他們的口頭禪可能是“不要管我”。
看著他們自暴自棄的樣子,你只能痛心地搖頭。
當然,走到這一步的孩子還是很少,除非家庭關係真的特別特別糟糕。大部分的孩子,會處在第三階段,與父母進行權力的拉扯。
我們若想要孩子活得開心,沒有多少心理上的創傷,那在前面的階段,就要及時改變養育方式,用溫和而藝術的溝通方式陪伴孩子成長。
-END-
來源:布穀媽媽(ID:yugu005),專注兒童心理,分享科學育兒方法,讀懂孩子輕鬆養育,歡迎關注布穀媽媽。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