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7000步即可顯著降低多種疾病風險;特朗普政府釋出史上最激進AI新政,明確“釋放所有形式的能源”|環球科學要聞

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人工智慧 ·
特朗普政府釋出史上最激進AI新政,全面“鬆綁”環保與監管
當地時間7月23日,美國白宮釋出了一份名為《贏得競賽:美國人工智慧行動計劃》(Winning the Race: America's AI Action Plan)的綱領性檔案,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隨後簽署了數項行政命令以確保該計劃的落地執行。該計劃的核心目標為:透過“移除繁文縟節”和加速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美國在全球人工智慧的競賽中獲得“無可爭議的、無可挑戰的全球技術主導地位”
根據該行動計劃,特朗普政府要求聯邦機構全面審查並修訂、甚至廢除被認為阻礙AI創新和應用的法規。同時,要求建設美國AI基礎設施。在能源政策上,該計劃明確表示將“釋放所有形式的能源,包括天然氣、石油以及清潔、美麗的煤炭”,以滿足 AI 產業日益增長的巨大電力需求。另外,該計劃表示美國商務部(DOC)將牽頭一個專案,聯合多家機構,向盟友和夥伴國家提供“全棧式 AI 出口包”(full-stack AI export packages),其中涵蓋硬體、模型、軟體、應用和標準。其目標是使盟友能夠在“美國技術”的基礎上構建其 AI 生態,從而防止競爭對手的技術佔據主導地位。(公眾號“DEEPTECH 深科技”)
· 健康 ·
每天走7000步即可顯著降低多種疾病風險
圖片來源:Unsplash+
身體活動對健康有很多益處,包括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過早死亡的風險。不過這些結論通常都基於中高強度身體活動,而與每日步數有關的健康結果多數只關注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忽視了其他相關的健康結果,這導致很難制定基於步數的健康指南。最近,一項發表於《柳葉刀·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的研究分析了2014-2025年在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十個國家開展的57項研究的資料,發現每天步行7000步,與全因死亡率、癌症發病率、癌症死亡率、二型糖尿病發病率、跌倒風險、痴呆症、抑鬱症等多種風險顯著降低相關
這項研究系統性回顧了來了24個研究佇列、涵蓋8項結果資料的薈萃分析,是迄今規模最大、最全面的每日步數與健康結果的相關性研究,也是首次綜合考慮了癌症和痴呆症等多種健康風險的研究。研究發現,即使每日步數增加不多,比如從每日2000步增加到4000步,依然對健康有益。與每日2000步的參考值相比,多數健康風險會隨每天每增加1000步持續降低,研究最高涵蓋了每日12 000步。而每日7000步是一個重要的拐點,與大多數結果的風險降低顯著相關,但超過7000步的增量改善很少。作者表示,對於更活躍的人而言,每日10 000步仍是可行的目標,但對於多數人來而言,每日7000步是更現實、更可實現的目標。(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 考古學 ·首次發現古羅馬人用三葉蟲化石製作首飾
計算機合成的三葉蟲首飾復原想象圖(圖片來源:原論文)
古羅馬人痴迷化石,據記載,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在位的古羅馬皇帝就曾佈置了化石收藏展覽,其中許多為猛獁象的骨骼或牙齒。最近,一個西班牙考古學家團隊在《考古與人類科學》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發表的文章中報告稱,他們發現了一枚用三葉蟲化石製成的首飾。
這枚化石出土於西班牙北部的A Cibdá遺址。透過對比岩石的顏色與化學特徵,研究者確定該標本來自東南方向430千米外一處4.6億年前的頁岩地層。這枚化石的背面被拋光了,並刻有幾道刮痕,表明它經過了精心打磨。根據當地出土的其他首飾工藝,研究者推測它可能曾被嵌入皮革中作為手鐲佩戴,或是用金屬網編織成項鍊吊墜,這也是古羅馬已知第一件用三葉蟲化石製作的首飾。(Science news)
· 物理學 ·
固態黃金可在瞬間加熱至熔點14倍的高溫而仍未熔化
如果非常小心地加熱某些固體材料的極純樣品,它們可以被“過熱”(superheated),即達到高於其熔點的溫度而不熔化。但過熱也有極限,理論物理學家計算得到的極限溫度約為三倍熔點,溫度更高卻依然保持固相就會導致“熵災”(entropy catastrophe),即固相的無序度高於液相,這將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訊息,一項發表於《自然》Nature)的研究首次利用雷射技術將黃金快速加熱到其熔點的14倍,且在極短時間內保持固態,突破了此前的理論極限
研究團隊使用雷射快速加熱50奈米厚的金箔,使其離子獲得動能。隨後,他們透過向金箔發射X射線光子,並測量光子從金箔上反彈時的能量變化,以此來推斷金的實際溫度。實驗表明,金在幾萬億分之一秒內被加熱到約18 727℃時(遠高於其1064℃的熔點),仍能保持固態。
儘管研究團隊承認這一測量方法存在侷限性,例如只有極少數的X射線光子(每100億個中僅有10個)從金靶反射回來並被探測到,但他們認為研究結果在統計上是可靠的。作者表示,由於金原子在熱膨脹和無序化之前就達到了這一高溫,因此結果其實並沒有違反熱力學定律。這一發現不僅改變了對過熱現象的認識,還可能對研究行星內部熔融狀態等科學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為材料科學和極端條件下的物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自然》新聞)
· 生態學 ·
全球首張菌根真菌地圖
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al)是與植物根系共生的真菌,它們能夠幫助植物吸收磷、氮和微量元素,而植物則為真菌提供碳。它們形成的地下菌絲網路對生態系統的養分迴圈至關重要,但是,我們對其生物多樣性和全球分佈知之甚少。近日,一項《自然》Nature)上的研究結合機器學習演算法,首次繪製了兩種主要菌根真菌:外生菌根(EcM真菌和叢枝菌根(AM)真菌的全球分佈圖。
科學家收集了來自130個國家、近25 000個土壤樣本的28億餘條真菌DNA序列資料,並用其訓練機器學習模型,預測AM和EcM真菌的各地丰度和稀有度,並繪製出地下分佈熱點地圖。模型表明,西非幾內亞森林、塔斯馬尼亞溫帶雨林和巴西塞拉多大草原等地區存在一些獨特的真菌群落,但所有具有稀有菌種的地區中,只有9.5%在自然或資源保護區內。他們還分析了真菌的分佈模式與氣候、土壤和土地利用資料之間的關係。其中,溫度越高,土壤有機碳含量越低,AM丰度就越高,EcM丰度則越低。同時,地面上的植物多樣性並不一定能用於預測地下的真菌多樣性。這項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保護地下真菌網路。(Science news)
撰寫:馬一瑗、馬良驥、不周、二七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