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下狠手,中國是緩還是打? 2025-07-11 09:40 華山穹劍 歐盟6月12日以“反補貼”為由,宣佈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徵最高38.1%的關稅,並擬於7月4日起由各成員國海關執行。 歐洲車企過去在中國市場中賺得盆滿缽滿。最近幾年,形勢發生了變化,中國電動車的競爭力上來了,在歐洲市場賣得很好。 面對中國產品的強大競爭力,歐洲有點不自信,保護主義情緒出來了。 在山東煙臺港等待出口的中國產電動車。(圖源:法新社) 搞歐洲研究的同事告訴我一個細節:這次推動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主要是法國,原因很簡單,法國汽車產業競爭力不行。 德國、西班牙都是汽車工業強國,所以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有些猶豫。儘管歐洲內部有分歧,但最後還是保護主義佔了上風。 另外,美國開了個惡例,起了一個很壞的示範作用。美國政府5月14日宣佈,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加徵關稅。 我們儘管反對美國出臺的政策,但是反應並不激烈,因為中國電動汽車在美國市場銷量很小。 歐洲市場對中國很重要。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整理的海關總署資料,2023年,我國出口新能源汽車172.7萬輛,其中,出口歐洲新能源汽車71.6萬輛。 歐盟宣佈這個決定後,中國的反應是比較激烈的:中國商務部6月17日釋出公告,決定自即日起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豬肉及豬副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商務部的負責人近期也在跟他們持續談這個問題,爭取能談出一個對我們有利的結果。 中國的電動汽車裝配線。歐洲進口的電動汽車中約有37%來自中國。(圖源:紐約時報) 但我認為,即便歐洲鐵了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也不會影響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發展的總態勢。 中國電動車擁有涵蓋從材料研發、工程設計到製造管理、總裝整合的全產業鏈,不僅具備極高的組裝效率,而且擁有較低的製造成本。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6月26日在2024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相比歐美車企,中國車企擁有30%-50%的成本優勢,這使得中國在全球市場中具有顯著的競爭力。 另外,這幾年,像比亞迪這樣的車企,還陸續推出了高階車型,在歐洲市場上也得到了認可。 發展中國家市場也有很大的潛力。我今年去了幾個發展中國家,發現中國電動車在這些國家也很受歡迎。 比亞迪電動汽車,攝於法蘭克福。(圖源:紐約時報) 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第一大市場還是國內。這幾年,國內電動車的滲透率提升很快。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20年到2023年,我國新能源車(含乘用車與商用車)的滲透率從5.4%一路攀升至31.6%,預計2024年將接近40%。 中國國內的市場就足以養活很多電動汽車企業,這是我們的特殊優勢。 貿易戰其實沒什麼意義。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不會讓歐洲汽車產業變得更強。保護就落後,想保護也保護不住。 增加關稅後,如果歐盟自己的產品品質不好,消費者還是會選擇中國車。加徵關稅後中國電動車貴一點,如果效能足夠好,也會有足夠的市場吸引力。 另外,還得看制裁物件是誰。有些國家投機取巧,一制裁就露原形了;有些國家越打越強,中國就屬於這一類。 這些年,美國拿出來吃奶的勁打壓華為,結果呢?華為還越來越強了。我覺得,歐洲要調整一下心態。 從有關部門的角度講,肯定要保護我們家的產業。如果歐洲無理取鬧,我們肯定要反制。我不是一線官員,不知道政府會選擇什麼措施。 從國際關係角度看,中國極其重視歐洲,我們不希望因為貿易衝突把整個中歐關係搞壞。 我估計,我們的反制措施應該有針對性,但會有所剋制,不會像特朗普那樣亂打一通。 網上有人建議,對歐洲奢侈品和農產品增加一點稅。我覺得,這種建議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不會像特朗普那樣亂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