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夏校,我女兒從“傻白甜”變成了真正的“種族歧視者”

《洛城焦點》出品,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前言:記錄,為了不讓痛點被遺忘
作為一位移居美國近二十年的華裔母親,我選擇寫下這段經歷,不是為了控訴,更不是為了製造對立,而是一份心底的呼喚——關於教育、關於孩子、關於這個越來越複雜的社會。
在這個多元而分裂的時代,我看到“政治正確”像一張看不見的網,悄無聲息地影響著美國的方方面面。更讓我意識到,這些問題已滲透進美國教育最深層的土壤,也悄悄地重塑著美國年輕人的道德理念、人生觀和價值觀。我相信我的經歷絕非個案!期望能以此帶給更多人深度思考……
孩子的夢想,從努力開始
2025年我的女兒迎來了美高十年級畢業暑假!為了實現“爬藤”(上美國常春藤名校)夢想,她連續考完了5門AP課並參加了全美透過率僅5%的某州立大學暑期科研專案。孩子從小到大沒離開過父母,對所有人都不設防,是個典型的“傻白甜”性格。冷不丁要投入到近一個月的集體生活,並從事高強度、密集型的科學實驗和研討會,我很擔心她的生活自理及適應能力……所以決定做個“陪讀媽媽”跟隨過去,一方面照顧她生活起居,另一方面也試圖教會她如何適應團隊合作、與陌生人相處。沒想到,戲劇性的事果然發生了!
暑期夏校,在來自全球各地的家長和“學霸”們的擊掌歡呼聲中順利開始!看著70%以上的亞裔面孔,耳邊充斥著韓語、印度語、日語、越南語和中文,我不禁心中暗暗感慨:亞裔真是世界上活得最“卷”的一群人!
第一週,大家都相安無事,十幾項科研課題陸續展開!我的女兒每天過著學校、圖書館、公寓三點一線的生活。她似乎比正常上學時更忙了,每天要讀大量的學術報告,上網查資料,甚至要用Chat GPT 寫程式碼來幫助提取調研的海量資料……對於我提出帶她出遊、吃飯、逛街、購物等等活動一概拒絕!她對我說:“我一定要把這個專案做得很完美漂亮,讓所有專家和老師記住我,然後我就有可能獲得更高階的實驗和實習機會”,面對這樣一個“自卷”的孩子,我這不學無術的老母親唯有默默支援了。
友誼的錯覺與合作的裂痕
時間進入第二週, 開始了分組作業。一天傍晚,到了我去學校接她回來吃晚飯的時候, 但手機上顯示,她在刷卡消費,而且Debit Card已經被刷爆了!我立刻打電話追問她在哪裡?無人接聽……我開始緊張起來, 一邊出門開車往學校趕,一邊一遍遍撥打她的電話,我手機上有安裝定位APP,能看到她的即時定位,應該就在學校附近遊蕩。我心想,如果到學校還聯絡不上她, 我就拿著手機定位去尋找她……好在我到達學校停車場時,她也出現了!並樂呵呵地左手拿著奶茶,右手拎著購物袋,很開心地跟我說:“媽媽,我交了新朋友,剛才我和新朋友去逛街了,我們分了論文小組,接下來幾周,我們三個人要每天開會並討論,做大量工作。”
我隨口問了一下她新朋友是哪國人?女兒只是含糊地說:“一個男生好像是越南人,他爸爸超厲害,是麻省理工的工程師。另一個是女生,她說她好像來自一個南美XXX小國家,但因為太多人不知道了,解釋起來很麻煩,她自己現在就跟別人說她是墨西哥人……” 回到公寓, 我看了看女兒刷爆卡買的衣服, 都是她平時正眼都不會多瞧一眼的雜牌子,而且又醜又暴露…… 好吧!我知道我這傻白甜女兒一定又為了新朋友的建議和審美買了單!這些衣服她頂多在家裡穿1-2次就會束之高閣,最後統統捐掉!
幾天後,女兒開始抓狂,她跟我抱怨說:“我們小組已經落後了,因為只有我和另外一個男生在做事情,那個女孩每次答應要完成的工作,不是什麼也沒做,就是說她不會做,要不就是身體不舒服,不能做…..”我立刻開始對她展開了一番要學會理解別人,考慮“團隊合作精神”等說教,女兒也點點頭,默默去完成那個女孩未做的功課……可還是有點委屈地說:“那女孩有時間跟同住的其他學生去逛街、去玩兒,為什麼沒時間投入到自己組的專案上來呢?為了實驗報告,我每天都熬到凌晨1-2點睡覺,還覺得時間不夠,可她晚上十點就說困了要睡覺了……”
一封投訴信,讓信任崩塌
兩天後的一箇中午,女兒帶著哭腔給我打電話,說:“出了問題!”大學裡學生權益辦公室的老師要求家長和她一起參加半小時後的一個視訊會議……發生了什麼?她長這麼大,被學校找家長可是鳳毛麟角啊!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登入了會議連結。天雷滾滾!那個前幾天還跟女兒一起逛街、一起喝奶茶,同組做調研的女孩,居然寫郵件給學校告我女兒“種族歧視”!總結下來“歧視”的事件有三點:1、我女兒說她是墨西哥人;2、我女兒隨手畫了一張她的肖像,並把她皮膚塗黑了;3、女兒在跟朋友嘲笑討論LGBTQ(女兒解釋說,她自己說她是墨西哥人啊;我當時畫她是因為確實覺得她皮膚比較黑,但她顯得不高興,我立刻道歉了,而且她也笑著接受道歉了,並且這事已經過去快一週了,怎麼現在跳出來告老師?至於嘲笑LGBTQ「注:男女同性戀及雙性戀者或性少數群體」,那是我在跟好友手機互發簡訊討論一個抖音影片,被那女孩偷看了….難道私人資訊被偷窺也可以做為告狀證據?)學校老師說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話,什麼學校禁止任何學生膚色討論、學校對種族、性別取向歧視等事件絕不姑息,如果被告學生不向當事人道歉,將會被踢出專案組巴拉巴拉……在視訊會議中,女兒已經開始崩潰大哭,並不停地道歉……只有我知道她為了完成小組科研課題,追進度熬夜到凌晨,為了維繫所謂的“團隊合作”,她付出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不公、委屈、憤怒、不解的情緒一股腦兒襲來,英文並非我的母語,應付日常生活尚可,但涉及到眾多專業術語就只能結結巴巴解釋個大概了!首先,我認為整個事件就是“Teenager Joke(青少年之間開的玩笑)”, 沒有涉及到任何種族歧視的字眼或詞彙(說墨西哥人算種族歧視?),其次我不希望這件事影響到女兒參加夏校的專案整體進度……目前工程已經過半,再換組或換人都不現實了。一場視訊會議開了將近一個半小時,面對制度化的“零容忍”,我能做的極為有限。一位努力承擔專案、性格溫和的華裔學生,就這樣被推到了“審判席”。我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儘快結束會議,奔向學校,找到女兒!
驕陽下,我看到了她悶悶不樂的身影向我走來,一進車裡她又止不住地開始大哭……我們的大致對話如下:
“你們不是一組的嗎?究竟什麼問題導致她要告你?”
“我一直在催她做東西,可是她啥也不做,還總找理由推脫,我可能說了她懶惰的字眼……”
“從現在開始,你就當她是空氣,你們組就兩個人在完成課題研究”
“我不可以當她是空氣,她不做,我們組專案一定完成不好,而且就算我們兩個人完成了整個研究報告,老師只會認為是三個人共同完成的,憑什麼她啥都不做,還能得到這樣的成績?”
“你如果繼續要求她,她大機率還是不會做,但可能你真的會被她找新的理由告狀,並且你會被踢出專案組!”
“她也知道,大部分工作都是我在做啊,把我踢出去,難道她能完成什麼嗎?她來自一個很爛的高中,她跟我說她們學校都沒幾個人考AP,因為她考了,就算那個高中的“特優生”了,所以學校承擔所有費用推薦她來參加這個專案「注:此暑期夏校,每個學生的費用接近9千刀….」她反正沒自己花錢,無所謂拿不拿好成績,可是我花了這麼多錢,我要拿好成績,我還要靠這個去參加明年更高層級的專案啊”
“我明白了, 她應該用這種方式讓你對她敬而遠之,不要再向她提要求!然後她可以混到你們完成專案成果,一樣拿成績!以後別讓她做什麼東西了, 除了專案上的溝通, 多一個字都不要跟她說話!”
“憑什麼她可以隨便發郵件給學校告我?我真的沒有歧視她啊!憑什麼我就不能申辯而要道歉?每次她答應會做的調研和測試,幾個小時後又冒出各種理由做不了!甚至她做了,但只做了一點點,而且全是錯的!我要全部重來……我真的不要跟她在一組了,她在不斷地拖我們後腿啊”
聽完女兒的這些話, 我心裡一萬匹“草泥馬”開始奔騰!這就是被民主黨和“白左”們關懷備至的庇護、平權、移民政策澆灌出來的“怪胎”人群!他們取得合法身份手握選票後:住房免費、醫療免費、上學免費、甚至所有考試、學校培訓、夏令營等統統免費!還有各種政府補貼金、營養食品劵、食物銀行讓這些人不用工作也可以衣食無憂!花著納稅人的錢,坐享其成。只要選舉投票時支援給他們這些福利的政黨就行了!如果有人敢冒犯或讓他們感覺到不爽,“歧視”的帽子立刻奉上!讓你吃不了,兜著走……未來,在萬千美高學生,尤其是亞裔學生申請大學和藤校時,“種族平權政策”依然會照顧到這群人,而將真正努力、優秀的亞裔學生拒之門外!可是,善良和博愛澆灌出來的是“苦難裡希望之花”嗎?為什麼我只看到了狹隘和姦猾?
憤怒與無奈交織的夜晚
到了晚上,女兒專案組的負責老師又開了一次視訊會議,還是重提“種族歧視”絕不姑息,當事人必須道歉!而且希望三人小組要將所有精力放在專案報告上,不要有不和諧的事件再發生……看來,學校也不想惹麻煩,簡單粗暴讓“傻白甜”道歉了事!專案導師的後續會議並未真正解決問題,只是重複強調“要和諧”。於是一切歸於沉寂,那個女孩依舊“在組”,但女兒早已把她看作“空氣”。
這讓我聯想到現在美國好萊塢拍攝的各種大片或Netflix、HBO拍攝的美劇,為了“政治正確”幾乎每一部都要有黑人出鏡,要有“正能量同性戀”橋段出現,甚至迪士尼最新重拍的真人版《白雪公主》主角都變成了拉丁裔出演,導致上映後市場噓聲一片,喜提票房“滑鐵盧”。
我對女兒說:“從今天開始,你就當你的專案組裡混進了一塊‘石頭’,你一定要小心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離‘石頭’遠一點,別被石頭砸到你的腳!而且,要忍辱負重揹著這塊‘石頭’完成所有的專案工作!你唯有努力做好你的研究論文,用成績來說話。熬過去,你就通過了上帝給你安排的人生兩項考試,一個是IQ(智商),另一個是EQ(情商)。你的強大,不在於辯解,而是能夠坦然地面對那些不公平。”
女兒對我說:“我以前並沒有歧視任何人,但我現在真的變成了一個種族歧視的人,我真的開始歧視他們了”
尾聲:成長的代價,教會我們看見世界的多面性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人格和價值觀的塑造。可當“政治正確”成為不容質疑的鐵律,我們是否也犧牲了對真實的理解?如今的美國社會,處處講求“包容”,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越來越多反常的現象。甚至被人當作武器來運用!我女兒的經歷只是一個小小縮影。在“種族平權”與“政治正確”的口號下,我們必須問問自己:真正的公平與包容,是否已悄悄走遠?
我希望她在這段經歷後,不是變得憤世嫉俗,而是學會理解社會的複雜與多面,在未來的成長中更加從容。而我,也希望更多人能讀到這樣的故事,並重新思考:如何在教育中給予孩子真正的指引與守護。

洛杉磯最值得關注的兩個微訊號
新指令:取消無證移民保釋聽證
法官叫停後,川普政府上訴:我們準贏
洛杉磯兩人遭槍殺,頭部中彈無人被捕
特斯拉撞死騎行者後逃逸 警方通緝肇事司機
看新聞 追熱點  關注這個油管頻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