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部劇火了,家有女兒一定要看,真正的富養無關財富

按理說,現在不應該談論韓國娛樂圈。那個噁心男明星天天刷屏,估計大家已經看吐了。
但,最近也有一部很火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
豆瓣評分9.3,隔了兩天去看,已經升到9.4了,忍不住想跟大家聊聊。

當然,打動我的不僅是男女主角真摯的愛情,男主對女主從戀愛到生活數十年不變的珍愛和珍視,更是劇情主線所聚焦的“三代女性之間的託舉與傳承”。

以下內容有劇透,介意的趕快避讓~
劇中,每一代女性,都在突破自己,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
看著她們,我總會忍不住想到自己
不是把自己代入成女主吳愛純,感慨於遇見甜甜的愛情,而是代入成女主的女兒梁金明
劇中,女主的母親全光禮、女主還有女主的女兒,和我的外婆、母親還有我,似乎是在不同時空裡上演著相似的故事
第一代女性:在苦難中覺醒
第一代女性全光禮是濟州島上的一名“海女”

她每天冒著生命危險潛入海水,徒手撈鮑魚,養活一大家子人。
女兒吳愛純是她與第一任丈夫生下的女兒,只可惜丈夫命短,她只能再嫁,又和新丈夫生下了兩個孩子。

對於女兒愛純,她的態度堪稱冷酷:不讓女兒跟著自己生活,反而把她留在奶奶和叔叔家裡,連一頓飯也不讓女兒在自己的“新家”吃。

看起來是個“惡母”,但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為什麼要這樣做。
新丈夫是個無能的男人,只靠光禮下海賺錢養家,他吃軟飯的同時照顧子女。

而如果愛純和他們一起生活,就會變成整個家的傭人,照顧弟妹,也要照顧繼父。

反而是奶奶和叔叔家還有些家底,吃得上飯,也能供她讀書,是更好的選擇。
只是光禮不知道,愛純在那裡生活得並不好。
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家裡,她成績優秀是搶了叔叔兒子的“運氣”;那麼多成年人,連一條魚都不讓她吃。

知道這件事之後,光禮果斷帶著兩串魚砸翻了小叔子的桌子,把女兒接到了身邊。

光禮深知濟州島女性的命運,她自己無法擺脫這樣的生活,但她用盡全力,希望女兒能逃離這個宿命。
“生而為牛,都比在濟州島做女人強。”

光禮這樣告訴愛純,正是因為這句話,愛純才不願意陷入“海女”的命運。
光禮還告訴女兒:“可憐的是我,不是你,不要退縮,盡情享受人生。”

這讓愛純更有底氣,也有了在命運痛擊之下站起來的力量
第一代女性的覺醒,體現在她對女兒未來的執著,和不顧自身境地的犧牲上。
光禮每天在海里泡得最久,回家後還要不斷勞作,只為多賺點錢。
她不惜一切代價想讓愛純讀書,就是為了讓女兒不再成為海女。

讓女兒留在生父家裡是為了讓女兒讀書,拼了命賺錢也是為了讓女兒讀書。

但大環境如此,愛純在學校裡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不公——被人搶走了班長的位置。

光禮為了不讓女兒委屈,第一次“打扮”起來,去學校和老師“溝通”。

這一幕,既心酸又感人——她努力表現出最好的樣子,卻仍然只有一點微薄的力量,只能為女兒爭取一點尊嚴和機會。
不斷的重體力勞動(下海、種地)透支了她的身體,光禮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9歲,留下了年僅10歲的愛純。

所以說,第一代女性的犧牲,是精神上的,更是肉體上的——用自己那一點點覺醒,點燃了女兒對命運抗爭的精神;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女兒有限的自由,和哪怕那麼一點點未來的可能

我的外婆,就是這樣。
她生在在重男輕女的農村社會,那時候幾乎沒有女孩有受教育的機會。她一生都是順從的、為家庭犧牲的,但只有在我母親的教育問題上,她有著自己的堅持。
在那個年代,讓女兒讀書是要被很多人譏諷的。
村裡人都說:“女孩讀什麼書,幹嘛要浪費那個錢。”
讀書,不僅意味著花錢,還意味著少了勞動力(比如割豬草的活,都是孩子來幹),但就是這樣,外婆還是頂著壓力,咬牙堅持了下來。家裡窮,她拼命地幹活、攢共工,只為讓我媽能堅持把學讀下去。
因為外婆的堅持,我母親成了全村第一個大學生。
“女孩子也要讀書,讀書才能有出路。”我外婆的觀點,和光禮對愛純的愛護異曲同工。
她們都意識到了女性命運的殘酷,她們或許不明白讀書能改變什麼,但她們願意相信,那是自己女兒不重複自己命運唯一的出路。

囿於時代,這第一代女性自己沒有辦法讀書,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她們一直在用盡全力託舉女兒。
她們的覺醒是痛苦而艱難的——生存尚且成為問題的年代,覺醒就意味著自我犧牲。
但即使這樣,還是有無數的“外婆”,願意用她們有限的努力,為下一代開啟一扇窗,讓她們看到不一樣的未來。
第二代女性:在覺醒中接力
這部劇不是沒有差評——很多人說它是披著年代劇、苦情劇外衣的甜寵劇,愛純的青梅竹馬梁寬植是“不存在的好男人”(科幻片裡才有),愛純的很多抗爭都多虧了有他,不然blabla……

不過我要說,我們並不應該孤立地看待第二代女性的抗爭。
時代在進步,無論男性女性,觀念都在進步,不必要把男性當做必須排除的異己,完全可以他們當成同樣有覺醒需求的同路人。
同路人的幫助並不會讓女性的覺醒暗淡,懂得借力的女性也不是“不獨立”了,而是活得更加“自我”。
劇中,光禮的託舉是慘烈的,也是不完整的,她留下了10歲的女兒獨自面對世界。
離開母親之後,愛純越來越深刻地覺察到濟州島女性的困境——要麼成為海女,海里撈食;要麼嫁人,一輩子待在廚房裡。
無論哪一種,都離她自己的夢想——讀大學、成為詩人——相去甚遠。
但對於10歲的她來說,想成為什麼不重要,活下去才重要。
繼父要求她照顧同母異父的弟弟妹妹,許諾她以後可以讀書。

可這份承諾一文不值,馬上就要高中畢業的時候,繼父又娶了新妻子。

這個家沒有了她的位置。

去向叔叔求助,叔叔也不想浪費錢讓她讀書,只想讓她進廠賺錢。

18歲的少女,頭腦一熱,決定和青梅竹馬私奔逃離濟州島,卻不知道自己會被抓回來,還會被開除、名譽掃地。

那一刻,她只剩下初中學歷,甚至失去了進廠的資格和“嫁個好人家”的機會。
一場私奔到大城市的幻夢,夢醒了,女性失去一切,男性卻只是小懲大誡,離開濟州島專攻體育,還有更美好的未來。

所以,我們無法責怪愛純覺得“無處可去”,渾渾噩噩地,被安排著嫁給一個已婚已育的老男人。

這一段對話其實很有意思,愛純還想抗爭一下,所以問自己的“結婚物件”:

男人的回答非常現實: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普遍觀點。
好在,愛純並沒有完全認命。
到了最後一刻,她還是選擇抗爭命運,跑向了未來的“戰友”——那個被她推開、又返回濟州島的青梅竹馬梁寬植,是個值得“託付”的人。

託付給一名男性,結婚、生子、照顧家庭,這是第二代女性必須面對的宿命。
童話和現實的差別在於,公主和王子在一起之後還有沒有後續劇情。
第二代女性的人生必然不是童話,所以故事還要繼續。
愛純成為了一個家庭主婦,一個接一個地生孩子。只不過,她從未放棄與生活抗爭的勇氣。
她會在海邊擺攤補貼家用,會和不公平的政策抗爭,最後成為了漁業協會的第一位女會長。
愛純的繼母離開前,有一段話讓我覺得很能形容愛純的特點:

雖然沒能逃離濟州島,雖然還是要被婆婆逼著求神拜佛生兒子,雖然還是要從海里撈食……但她還是用自己的方式“上岸”了,緩慢而堅定地向前邁進,把自己的韌性和信念,給了自己的女兒梁金明。

奶奶(男主的奶奶)和婆婆讓金明成為“海女”,愛純掀翻了祭臺;

奶奶說“女生不能騎三輪車”,愛純偏要讓金明騎;

即使已經被洗腦了很多年“女孩子上船不吉利”,愛純依然下意識不願意對金明說出這句話。
她說:

在我家裡,也是類似的情況。
我的母親是第二代女性,生下了我和我妹兩個女兒。
在重男輕女風氣很重的年代,她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親戚們的風言風語,我和妹妹都親耳聽過不少。
她沒有理會,在我和妹妹身上傾注了所有心血,為了給我們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從鎮上搬到了縣城,找了更好的學校。每天騎腳踏車幾十裡往返上班,一騎就是十幾年。
現在說出來不過輕飄飄幾句話,但我們都知道,她有多累多辛苦。
她告訴我們,女孩子必須有自己的立身之本,不僅是要好好讀書,還要獨立自主;不僅要有能力養家餬口,還可以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
就像愛純在劇中說的那樣,她們不想讓女兒“成為收拾桌子的人,而是成為可以掀桌子的人”。

第二代女性,在自己有限的條件下,盡最大努力為女兒爭取“上桌”的權利,為女兒鋪路。
她們或許無法完全擺脫傳統家庭的束縛,但她們的覺醒和行動,已經為女兒們爭取到了更多的教育機會和自由空間。

是她們的接力,才讓第三代女性有了突破傳統敘事、追求自我實現的可能。
第三代女性:永不停息的代際託舉
劇中,第三代女性梁金明出生出1969年,雖然年紀比我大很多,但感情上,我們同屬一代。
在外婆和母親兩代女性的託舉下,金明徹底擺脫了濟州島海女的宿命,並且在愛純的保護下,沒有被傳統觀念束縛。

她能騎三輪車,能去母親求而不得的大城市讀大學,甚至可以到海外留學,找到體面的工作……

她接觸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具備了更加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

她面對的社會,依然充滿了性別偏見和不公,但好在,她具備了面對不公的勇氣和能力。

但是,在追求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原生家庭還是會束縛住她;她會堅強面對,也會在私下擰巴,殘留的觀念像是隱形的枷鎖,讓她少了鬆弛,多了糾結。

現實生活中,和我好像啊。
幾次和同學們聊過我的經歷——從小城市考到大城市,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最後留在北京,有了家庭,也有了一份值得打拼的事業。
我不再像上一代那樣,被迫早早步入婚姻或者從事傳統的職業,而是可以選擇自己認可的隊友,自由選擇職業道路,追求個人興趣。
然而,即使是這樣,我還是無法完全擺脫固有觀念的影響——
親朋好友對女性婚姻和生育的期待、社會對女性職場角色的刻板印象……這些聲音雖然不再是強制性的約束,卻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的選擇。

有時候,我會在事業與家庭責任之間糾結擰巴;有時候,我會不自信,不敢嘗試、大膽往前走;我時常會發現,限制自己的不是能力而是認知上的侷限性……
這些細小的感覺時刻提醒著我,距離真正的自我覺醒,我還有一段路要走。

金明和我這一代人,是如今社會的中堅力量,我們是什麼樣,女性角色就會被定義成什麼樣
我們應該關注“女權”(這個詞實在是被濫用太多,我有些不敢用了)、性別平等,還有更多經濟不發達地區女性的生存情況和權益。

但眼下更具體的任務是,我們必須要繼續盡力託舉下一代女性。
或許,她們會不再滿足於“獨立女性”的標籤,而是渴望精神上的自由,希望自我實現。
我們正在逐漸發現那些“結構問題”,所以希望我們的女兒能從命運的被動的接受者,成為主動的塑造者,讓她們書寫屬於自己的、更加自由而強大的故事。
有人說,這部劇表達的是女性之間的“代際託舉”,我覺得這個詞很妙。

一代一代女性,哪怕只有一點微小的進步,下一代依然會站在全新的起點上,逐漸突破。
經濟上的獨立、精神上的覺醒、自我意識的解放……正因為每一代女性都站在母親的肩膀上,向前一步,到了今天,我們的女兒才能夠在認知層面繼續突破,不再擰巴,擁有更多自信,更自由,更強大。
而這一切也反過來證明了,養育是最根本的長期主義,我們不必著急一步登天
慢慢來,會越來越好的。
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
豆瓣:《苦盡柑來遇見你》

也許你還想看看

為什麼要帶娃去肯亞?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我不知道,我的女兒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的。愛情、事業、家庭,我對她也沒有明確的期許。
我只希望,未來她是真正自由的,成為她想成為的自己、過她自己想過的生活。
而我現在就是幫助她,具有未來自由的能力和條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