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精英的“教會”與現代版的“贖罪券”
回顧歷史,15世紀的天主教會不僅壟斷了信仰,還掌控了道德解釋權,透過販賣“贖罪券”來維持其權威。如今,一種類似的權力結構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復現——科技精英、文化精英、主流媒體和政商資本家,正以“科學”與“道德”的名義,建立起一整套新的教會體系,而他們向普通人兜售的“贖罪券”比歷史上的更加隱蔽,也更加無所不在。
今天的贖罪券是什麼?看看那些高舉極端環保主義、多元文化旗幟的科技巨頭和好萊塢明星,他們住著上億美金的豪宅,開著私人飛機,享受著頂級奢華的生活,卻轉身對普通人說:
•“為了地球,你們應該少用暖氣,少開車,減少碳排放。” —— 哪怕你住在寒冷的北歐,哪怕你的能源賬單已經高到無法承受。
•“為了社會正義,你們要接受我們的道德洗禮,擁抱極端多元文化。” —— 哪怕這意味著要接受無休止的非法移民,哪怕這已經開始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和你們自身的安全。
•“為了全球平等,你們要繳納更高的稅,支援我們的環保基金和社會正義專案。” —— 哪怕他們自己在避稅天堂藏著鉅額財富,哪怕他們的政策加劇了貧富差距。
這才是現代版的贖罪券——不僅要你在經濟上付出代價,甚至要你在道德上繳納“認罪金”,承認自己屬於“錯誤”的文化,承認自己歷史上有著不可饒恕的“原罪”,只有在徹底擁抱他們的理念之後,你才被允許擁有“道德合格證”,才可以自稱是一個好人。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成為“正義”的一員,你必須完全接受他們的道德框架,否則你就是罪人。
這套機制的運作方式,與中世紀的宗教審判幾乎別無二致。只不過過去的教會用的是“神的名義”,而今天的精英們用的是“科學”、“環保”和“多元文化”的名義。
但本質上,這兩者沒有區別。過去的教會是以神的名義來維護自己人類體制內的榮光,而今天的科技、文化、政治精英們,則是以科學、環保和多元文化的名義來維持自己的精英地位,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們真正的目標,可能並不是追求神聖的信仰,也不是追求純粹的科學,而是用這些名義,來鞏固自己的權力。諷刺的是,他們所宣揚的“科學”與“理性”,可能已經越來越遠離真正的科學精神,甚至遠離了最基本的常識。

馬斯克與川普——現代版的馬丁·路德
在這樣的體系下,馬斯克和川普的崛起,某種意義上,就像是馬丁·路德挑戰天主教會的時刻。
川普最開始是一個地產商,後來成為電視明星,最後成為美國總統,徹底顛覆了政治規則。傳統政治精英一直認為他不過是一個暴發戶、投機者,但他卻以驚人的手腕撼動了整個華盛頓體系。他不僅挑戰了民主黨,也挑戰了共和黨的建制派。他反對全球化帶來的產業空心化,反對毫無邊界的非法移民政策,甚至反對戰爭機器的無休止擴張。他的出現,是對政治精英秩序的全面挑戰。
而馬斯克呢?他原本只是個科技企業家,卻一步步擴張自己的影響力。從SpaceX到特斯拉,他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難以撼動的成就。但真正讓他成為眾矢之的的,是他收購推特,並開始挑戰言論審查制度。曾經的推特,被現代“教會”牢牢控制,封殺任何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聲音。馬斯克的收購,實際上是對整個科技-媒體-文化精英體系的一次嚴重破壞。他不僅直接挑戰他們的權威,還把權力重新交給了普通人,讓言論空間變得更加開放。

馬斯克和川普並不完全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在挑戰這套“現代教會”的秩序,他們都在撕裂這個由科技精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共同構建的“真理壟斷”。
他們的行為,就像是現代版的馬丁·路德,在天主教會權威巔峰的時候,站出來撕碎教會的贖罪券,公開挑戰整個制度的正當性。他們在向世界宣告:
“你們的道德並不神聖!你們的‘科學’並不是唯一真理!你們不能用道德脅迫來維持權力!”
而這正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危險。

他們的最危險時刻還未到來
如果你讀過馬丁·路德的歷史,你就知道,挑戰教會並不是一場輕鬆的戰鬥。路德的宗教改革最終推動了新教的崛起,但在此過程中,他遭受了瘋狂的圍剿,甚至在晚年滑向了極端,被歷史留下汙點。
今天,川普和馬斯克的戰鬥也才剛剛開始。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有兩點:
1. 精英階層的全面圍剿—— 主流媒體已經對他們進行長期妖魔化,政府機構在用盡一切手段試圖阻止他們的影響力。他們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的封殺、審查、司法調查,而未來的打壓只會更加激烈。
2. 他們自身的極端化風險—— 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極端的自信和不妥協的精神。但如果他們過度強化自己的立場,而忽視了戰略上的靈活性,甚至走向盲目的對抗,就可能陷入馬丁·路德晚年的困境,讓自己的運動變質,最終反噬自己。
馬斯克和川普還沒有迎來最危險的時刻,但它一定會到來。
如果歷史可以作為借鑑,那麼這場鬥爭不會是一場短期的對抗,而是一場持續數十年的較量。這不僅關乎個人的命運,更關乎未來世界的權力格局——科技精英的“教會”是否會被打破?普通人是否能重新奪回對社會的控制權?
這場歷史性的改革,其結局仍未可知。

(免責宣告:本文為經濟學教授觀天下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或者購買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或者購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