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與理髮師彼得的故事

編者按:彼得·貝斯肯多夫(Peter Beskendorf)是馬丁·路德的理髮師,他曾詢問路德怎樣的禱告才是最佳的。於是路德寫了一封題為《我們該如何禱告——致技藝高超的理髮師彼得》的公開信。路德在這封信中詳細分享了自己的祈禱心得。這封信的中文翻譯見馬丁·路德:《路德勸慰書信》,孫為鯤譯,上海三聯書店,2017年,第127—134頁。
標題中的“彼得”是16世紀歐洲最著名人物馬丁·路德的理髮師。但是,在這個故事中,彼得的重要性並不在於他的剪髮能力,而在於他努力學習祈禱,並且他有一天跟自己的顧客路德分享了這個問題。儘管路德通常面臨堆積如山的工作,但他仍然抽出時間給彼得寫了一篇關於祈禱的論文。
這個事件由於很多原因而具有教育意義,它提醒我們,基||徒領導力的一個關鍵要素是關心人,即使是那些在世人眼中可能被視為“小人物”的人。彼得是一個卑微的理髮師,他甚至不是一個模範公民,但他是路德的教區居民,路德理應關心他的靈魂。路德的回應——給他寫一篇關於祈禱的特別論文——充分體現了一個真正關心他人之人的心腸。
路德無疑是當時薩克森選帝侯領地(如果不是整個歐洲的話)最忙碌、壓力最大的人;他有無數更重要的職責從四面八方壓過來,但他還是抽出時間給這個人寫了一封屬靈忠告信。路德的所有學識、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他所得到的所有讚美以及所有向他尋求建議的偉大善良之人——這些都沒有讓他分心,使他不再關心自己服侍的會眾。事實上,這正是人們期望一個努力按照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章和2章的教導去服侍的領袖所應有的表現。
如果說這篇論文的寫作充分說明了路德對他所服侍會眾的心意,那麼它的內容也充分說明了路德的神學。這篇論文簡短而豐富,沒有什麼可以替代讀者自己去閱讀它,但我將在這裡總結它的核心要素。
整篇文章都是路德基於自己的實踐而給彼得的建議。路德說,當他在禱告中變得冷淡時,他會逃到自己的房間去讀《詩篇》,或者如果時機合適,就去教會聽《詩篇》的唱誦。他還會對自己重複十誡、使徒信經以及來自基|督、保羅或《詩篇》的話語。
他還試圖用禱告來構建每一天:他建議讓禱告作為我們起床後要做的第一件事,以及睡前的最後一件事。世俗的職責不能因為禱告而被忽視,但禱告必須是優先事項。禱告不應該是冗長而空洞的喋喋不休,相反,它應該圍繞著主禱文和對十誡的默想來構建(這對路德來說很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自己的不配和對基|督的依靠)。路德認為所有這些都能甦醒人心,促使我們自發地向上|帝呼求禱告。
熟悉中世紀晚期敬虔以及宗教改革實踐的人很清楚路德在做什麼。中世紀的教理教導是由使徒信經、主禱文和十誡的要素構成的。路德對於心靈變得冷漠的處理方法是確立已久且具有教理性的(catechetical):迴歸信仰的基礎,並提醒自己這些內容。它也是基於這樣的觀念,即祈禱不僅僅是對上|帝自發的、情緒化的回應,而是基||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就像丈夫必須愛妻子——這是一個命令,無論他現在感受如何——基||徒也必須祈禱,無論他的心靈有多麼冷漠。如果缺乏禱告的熱情,最好的方法是採用久經考驗的迴歸基礎的方式。
然而,另一個有趣的方面是路德最初的建議,即:如果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彼得應該去教會與肢體們一同聚會。敬拜的共同體方面非常重要。彼得不應該在解決了缺乏禱告熱情的問題之後才去教會,教會恰恰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去處。
對路德和其他改教家來說,教會不僅僅是一個去聽人講解聖|經然後唱幾首讚美詩的地方。教會是我們能在誦讀宣講上|帝話語時聽到他聲音的地方,而信徒作為共同體的一部分,透過稱頌讚美上|帝來回應。確實,教會是基||徒敬拜生活的主要焦點。如果彼得在祈禱上有困難但又不去教會,那麼猜猜他會怎麼樣?不出意外,他的祈禱恰恰會淪為一件惱人的苦差事。
我經常重讀路德關於禱告的論文。這是我近年來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注意到的一種趨勢: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發重視基||徒生活中的這些簡單小事。最近有人問我靠讀什麼來讓自己保持清醒和理智(如果我確實如此)。我回答:《海德堡教理問答》憑藉其對基||教信仰基礎的牧養性概述,多年來已成為我的生活良伴。
正如路德給彼得的建議一樣,這部教理問答涵蓋了使徒信經、十誡和主禱文。這是非常基本的靈脩材料。《海德堡要理問答》只需要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讀完,但我們要掌握它卻需要一生之久。事實上,當我回顧過去的時候,我發現:我讀的神學越多、我追求自己特定研究興趣的學術氛圍越精細,這些基礎知識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就越重要,我也越發意識到,我遠沒有掌握基||徒生活的基礎要義,我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
路德的這本小書精彩地闡述了這一點:正統神學、充滿活力的基||徒生活以及深刻而有意義的禱告,並沒有什麼深奧的秘訣。關鍵全在於小事上的自律。路德的書還提醒我,如果我想要過健康的基||徒生活,教會是我首先應該去的地方;就像橄欖球運動員不能在沒有團隊幫助的情況下磨練自己的技能一樣,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也無法讓我們過上健康的基||徒生活。
對於大多數神學生來說,這正是問題所在。新教福音派是一種以書籍為核心的宗教。它對文字的高度關注引發了學術上的追求,這本身並非壞事。基||徒神學家就像基||徒足球運動員或基||徒銀行經理一樣,被要求在他們所選擇的職業中做到最好。但是,當智識卓越(intellectual excellence)本身成為目的時,至少會產生兩個不幸的後果。
首先,我們會忽視那些基礎的東西,即那些無論是在神學還是實踐方面都是基||徒生命日用所需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教理問答和規律參加教會聚會對神學生如此重要。
其次,我們搞不清誰重要、誰不重要:我們渴望得到那些輕視上|帝話語或者僅僅把上|帝話語當作自我推銷手段之人的認可,並且我們瞧不起這個世界上像理髮師彼得這樣的人。人的智慧開始取代神的愚拙,然而,正如任何讀過《哥林多前書》的人所知道的那樣,神的愚拙比人類最偉大的智慧還要高明得多。
可悲的是,理髮師彼得的故事有一個讓人悲傷的結局。在路德給他寫了這篇論文後不久,彼得喝醉了並刺傷了自己的女婿,因為這人(大概是在同樣醉酒的狀態下)聲稱自己刀槍不入。結果彼得僅僅因為路德為他求情才逃脫了死刑,而改判為終身流放。
然而,即便如此,這也有力地表明瞭路德的關懷:即使彼得讓他非常失望,這位歐洲宗教改革中最忙碌的人還是抽出時間替這個小人物說話。他能這樣做是因為:儘管路德是神學天才,但他是一位真正的基||徒領袖,他從未忽視基||徒生活中的小事,無論是教義、操練還是門徒。
本文作者卡爾·楚門(Carl R. Trueman)是美國著名新教學者,前費城威斯敏斯特神學院歷史神學與教會史教授,現於賓州格羅夫城市學院任教,教授聖經與宗教研究。他的著作《路德的人生智慧:十架與自由》已在國內翻譯出版。本文原刊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由小麥翻譯,轉發略有編輯原標題:A Lesson from Peter the Barb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