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還能漲多久?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市界
作者:董溫淑
毫無懸念,吸走了納斯達克今年40%市值漲幅的英偉達,終於超越微軟、蘋果,登頂了全球“股王”。過去一年,有人靠炒作英偉達快樂退休,有人急於登上錯過的股價快車。越拿越燙手的英偉達股票,還有多少上漲空間,也正在成為全球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
微軟、蘋果,歷經了半個多月不屈不撓的“市值抵抗”,懸念仍毫不留情地被揭開——英偉達正式登頂了“全球股王”寶座。
6月18日美股收盤,英偉達上漲3.51%,總市值來到3.34萬億美元,超越了蘋果(3.29萬億)、微軟(3.32萬億)——從2022年底以來,英偉達股價已累積增長9倍以上。
一鯨生,萬物落。作為科技巨頭AI戰爭的“唯一軍火商”,英偉達最近一個月裡,股價又飛速拉昇了近50%——今年以來,更吸走了納斯達克約40%的上漲市值。
英偉達登頂同時,萬馬齊喑,微軟、蘋果、谷歌、亞馬遜、Meta、特斯拉齊齊下跌,向新王屈膝。

市值排名。圖源/App Economy Insights

不過,這場盛宴中更興奮和焦慮的,還是那些敢於豪賭英偉達股票的人。
有人剛剛入場,投資者雪兒對「市界」表示:“市值登頂,恰恰意味著英偉達的成長性還沒到頭。”她樂觀地預計,英偉達至少還有未來10年的上漲空間,“短期也至少能漲向150美金”。
也有人落袋為安。投資者波波去年在高點甩賣了一套房子,套出大把現金投入英偉達,結結實實地玩了一把心跳。他無疑是幸運的,“畢竟這是為數不多的確定性上漲”,他對「市界」說。
幾天前,波波把英偉達全部賣出了。他沒有透露這一筆入賬了多少,只是淡淡地表示,自己準備從此退出股海,足夠安心退休了。

新“王”加冕

市場對英偉達登頂的期待,從6月初就已經開始。彼時,英偉達超越了蘋果,來到了全球市值第二大公司。分析師便已紛紛給出預計:英偉達超過微軟,只是時間問題。

驚人的上漲速度,是這個造富故事中,最讓人驚歎的部分。
1999年1月,英偉達登陸納斯達克,它用了近25年的時間,才在2023年6月突破了萬億市值。而從1萬億,到2024年3月突破2萬億,僅用了9個多月的時間。6月3日,英偉達市值突破了3萬億。這一次,它僅用了66個交易日。
3萬億後,英偉達面前只剩下了蘋果、微軟兩大豪強。在市值交替上升中,英偉達實現登頂,花了約兩個星期。接下來,它需要超越的只剩自己。
每當有人預測,英偉達的股價是不是已被高估,它就會用新一輪上漲打破質疑。近期,黃仁勳的演講、客戶站臺,也都會成為市場層面的利好,並轉化為上漲動力。
支撐起狂熱股價的,最核心的是科技巨頭的AI大戰,為英偉達帶來的“多到不可思議的訂單”。
5月23日,英偉達在2025財年的一季報中披露,第一財季總營收246.9億美元,同比增長243.3%;其中用於AI模型訓練的資料中心晶片業務營收同比增長427%至226億美元,佔整體營收大約86%;利潤(EBIT)同比增長439%至164.6億美元。
需求的強勁,讓英偉達晶片供不應求。據官方披露,其2023年底交貨週期一度長至了8~11個月。2024年初,這一數字已經降至3~4個月,但對爭分奪秒備戰AI的巨頭來說,仍顯太過漫長。
據“北拓資本”測算,英偉達2024年H系列GPU的出貨量,大約在223~266萬片,B系列GPU出貨量約在 21~29 萬片。近期,微軟追加下單了12萬臺伺服器,其中包括96萬片H100、32萬片B200;Meta下單了35萬片H100、6.96 萬片B200。
上述兩家,已經佔去了英偉達大半的供應量——這還未將谷歌、亞馬遜、甲骨文等廠商的訂單量計算進去。
還有新玩家在不斷下場。5月27日,馬斯克宣佈:其創辦的大模型公司“xAI”完成了60億美元的B輪融資——這筆融資中的多數部分,都將流入英偉達的口袋,

左-黃仁勳,右-馬斯克

最新的產品換代,也在為英偉達增添新動能。6月初,黃仁勳透露,最新款資料中心晶片Blackwell已經開始投產,預計將在2025年推出Blackwell Ultra AI晶片,下一代平臺Rubin正在開發之中,將於2026年釋出。
滙豐預計,到2026財年,僅NVL伺服器就能貢獻670億美元的營收,並推動資料中心營收增長至1800億美元。

爆炒英偉達的人

得以加冕“股王”,除了巨頭們源源不斷的晶片需求,不斷為英偉達推升、接盤的中小投資者“信仰”,成為了最大動能。

“英偉達我認為是要奔著1000(美元/股)去的。”今年3月,投資者Yuki對「市界」信心滿滿地表示。她的判斷很快應驗,5月23日,英偉達股價首次破千美元,並宣佈將從6月10日開始,完成股票“1拆10”。

英偉達股價走勢。圖源/同花順

2022年12月,ChatGPT剛剛亮相不久,Yuki便慧眼識珠,開始對英偉達建倉。粗略計算,以彼時170美元入手,Yuki搏得了接近500%的收益。
另一位投資者林陸,也在英偉達的股價盛筵中,品嚐到了甘霖。他在2023年上半年買入了英偉達,持倉成本是233美元/股,賺得了幾倍的回報。
除了幸運的外部投資者,股價暴漲的最直接受益人,還當屬英偉達自己的高管和員工。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25日,黃仁勳累計持有9350萬股的英偉達股票,約佔公司流通股總額的3.8%。以此計算,黃仁勳在英偉達登頂後的身家約為1265億美元。
近日,黃仁勳選擇小幅套現,給自己換了點“零花錢”。據英偉達官方披露:6月13日、14日,黃仁勳兩天共拋掉了24萬股,套現約3118萬美元(約合2.26億元)——兩個“小目標”,僅用掉了黃仁勳市值財富的千分之2.5。

黃仁勳展示Blackwell系列產品

被帶火的,還有英偉達炙手可熱的offer。
晶片招聘服務機構“研分網”聯合創始人高汕告訴「市界」:“今年英偉達應屆生月薪約為22-25k,不同背景崗位略有差異,此外會在入職當月配股40萬元。股票分4年發放,每年發放10萬。”另一位知情人士則對「市界」補充道:“英偉達在員工入職當月,便會配股。”
此外,英偉達還允許員工以每個月工資的15%,按照85折購入股票,相較外部投資者入手門檻更低。
這讓英偉達的不少員工,輕易就躍進了年薪百萬的收入門檻。以美碩回國、2021年入職的王暉螢為例,他告訴「市界」:截至今年3月,其最早獲得的一批股票價值已經漲了約3倍。算上種種福利待遇,畢業兩年後,王暉螢手中的淨資產已經超過了200萬元。

英偉達還能漲多久?

許多已經在英偉達上賺紅了眼的人仍未盡興;更焦慮的,還有站在英偉達門外,錯過了首輪股價快車的人。他們更關心的是,英偉達還能漲多久。

黃仁勳自己或許比誰都清楚,科技公司在晶片上的投入,總會碰到盡頭——英偉達不能長期依賴一個單向引擎。
不過近期,據外媒報道,英偉達更大的銷售增長空間或許正在開啟——6月初,各國政府開始加大AI領域的投入。亞洲、中東、歐洲、美洲,許多國家都拿出了數十億到數百億的資金,用於AI新基礎設施的建設。
今年2月,黃仁勳在迪拜的“世界政府峰會”上,大談“主權AI”的概念。據英偉達官方新聞,公司已與新加坡、日本、法國、義大利、印度等國政府達成了晶片採購意向。
“主權AI”並非英偉達為了市值的臆造概念,據《財經》雜誌報道,“資料不出境”正在成為歐盟、中國等國家或地區資料監管的重要紅線。為符合資料監管規則,企業會在當地國家落地“主權AI”、“主權雲”、“國家雲”。它們都是私有云,資料中心建在本國。
近期,在此間投入最大的國家之一是新加坡。據報道,新加坡的國家超級計算中心正在用英偉達最新的AI晶片進行升級。新加坡電信公司也在與英偉達合作,擴大其在東南亞的資料中心版圖。
5月,加拿大亦承諾出資15億美元,鞏固政府層面的國有算力。日本亦準備拿出約7.4億美元,發展本國AI計算能力。同期,法國總統馬克龍更呼籲歐洲建立合作關係,購買更多的GPU晶片;到2030年至2035年,將歐洲在全球使用的處理器份額,從目前的3%提高至20%。
這些國家層面大手筆的投入,短期的收益都指向了英偉達。
在2024年一季度財報會上,英偉達表示:一季度收入為260億美元,其中近半數來自使用其晶片的大型雲計算公司。;而“主權AI”今年有望為其帶來接近100億美元的收入——去年,這一數字為零。

美國加州聖塔克萊拉縣英偉達總部

在英偉達的這場造富浪潮中,也有一位或許最黯然的失意者。
已經很少人記得,與黃仁勳一起創業的,還有柯蒂斯·普里姆和克里斯·馬拉科夫斯基兩個人。1999年,英偉達以11億美元市值上市。2年後,普里姆就將持有的12.8%英偉達股份撥出了四分之三,捐贈給了新成立的家族基金會。後來,他解釋這個行為只是為了簡單的避稅。
幾年後,普里姆又因為婚姻糾紛逐漸遠離工作,最終於2003年離開英偉達,並在2006年清空了股份。
據外媒報道,此後他過上了離群索居的生活,並將大部分財產捐贈給了母校倫斯勒理工學院,從2001年開始,他一共捐贈了2.75億美元,佔該校捐款總額的40%之多。英偉達飛漲後,《福布斯》曾估算,目前普里姆的資產約為3000萬美元。普里姆表示,母校是他最後的避風港。
而如果他沒有賣出英偉達,他的財富將接近4000億美元。或許,他可以給母校捐得再多一些。
(文中Yuki,王暉螢為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