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啊,這裡是超實用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當好自己~
同事問我,你家兩位老闆帶娃,有什麼特殊的、我們可以學的地方嗎?尤其是孩子耍賴,情緒上頭的時候。

這時小 D 爸爸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嗯,我聽到你的想法了。那你需要給我們一個能說服我們的理由。”
而且就這麼神奇,這句話一齣,99%的可能性,我們就能很愉快地達成共識。
“因為我不喜歡啊/我不想去了啊。”
(這是最開始,小D常常會用的理由。)
通常這個時候,先生就會說:這個不是說服我們的理由,這是你自己的想法,不是事實。
“因為上週我們才去過博物館,這周下午我就不想再去了,儘管是個不一樣的博物館,但我希望可以有更加多樣化的活動。”
小D想了想,又補充道“因為媽媽更愛吃日料啊,媽媽這周出差回來,去吃媽媽愛吃的,對吧,媽媽?”
上面這些理由,是小D找出來說服我們的,在不涉及原則問題的情況下,我們會根據自己的真心判斷,覺得確實被說服了,就會答應小D,改變主意。
當然啦,如果是原則問題(例如跟其他人約好了,一起去公園踢球的)不能改變;或者是我們就是不想改變,沒有被小D的理由說服,我們也會反過來,同樣給小D一個說服她的理由。

我後來細想才發現,這不和職場很類似嗎?
我們在工作中,通常都開會討論過專案的計劃、步驟、目標等問題;但執行過程中,有同事或者下屬跑來找你,告訴你,他有反對意見,你會怎麼做?
很可能會卡在兩難之間,“同意的話,計劃總改變不能好好執行了”,“不同意的話,同事會覺得我粗暴不講道理,也打擊了他的主動性。”
其實這中間有第三個選擇:聆聽回應,請對方提出一個可以說服我的理由。
其實講道理這件事,最重要的步驟是“講”,雙方都有機會講,闡述自己的感受、認知;
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最後的結論仍然可以是“你說的我並不完全同意”,卻能真正達到“但我能夠理解你的出發點,我們這次就這樣做吧”。

在我們家,我們都會直接“上手”的,把ipad拿走,停下一切娛樂活動,哪怕再慢,也陪著孩子把玩具收拾好。
小D哭嘛?當然哭,但還是那句話,如果這個規矩很重要,那麼不能因為孩子哭就妥協。哭了也要執行,才能讓孩子明白,規矩就是底線。




話題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