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你以為「正常」的小毛病,其實是情緒在拉警報!

圖片: 黃仔 | 撰稿: 囷囷 江湖邊 | 責編: 海芋
本文轉載自:簡單心理(ID:jdxl2000)
▲圖片來源:《負負得正》
近日,某年輕演員因長期焦慮和抑鬱情緒導致身體不適的新聞,引發熱議。
評論區裡,網友們坦言自己有過類似經歷:胃痛、脹氣、喘不上氣、頭痛、心悸、過敏、失眠……跑遍內科、心血管科、神經外科,檢查結果都是——一切正常
到底怎麼了?於是,焦慮感更重了。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答案是:那些折磨我們、真實存在的身體不適,是因為情緒出了問題。
在心理學中,這被稱為軀體化症狀(Somatization)。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當人們心理壓力過大,情緒問題很可能被轉化為身體不適。
軀體化症狀患者在人群中發生的比例並不低:抑鬱症患者中約有60%會經歷身體疼痛的症狀,而焦慮症患者中,胸悶和心悸的發生率高達40%(Henningsen et al., 2003)。
那些長期焦慮、受過的傷痛,身體從未忘記。
腸胃:「厭惡情緒」的承載地
每到考試季,醫院的心理門診總會迎來一波因胃痛就診的學生。他們大多是在考前或考中,因緊張焦慮而感到胃部不適甚至疼痛。這些身體症狀的背後,可能是心理壓力在作祟。
比如胃酸倒流(GER),俗稱燒心,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容易在吃完飯、喝咖啡和酒後發作,你可能會感到胸部或胃部灼熱,有胃酸湧向咽喉的不適。
這種症狀不僅與飲食有關,也被稱為情緒病
一項發表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上的研究表明,高風險焦慮組的受試者反流症狀的風險增加了4倍以上,而高風險抑鬱組的風險增加了近3倍。這意味著情緒對胃部健康有著重要影響。
Lauri Nummenmaa等人在《PNAS》發表的研究,更進一步揭示了情緒與身體的關係。他們繪製了一幅人體的情緒地圖,透過讓參與者報告不同情緒(如憤怒、恐懼、幸福等)時的身體感覺,並透過emBODY技術著色標註。
研究發現,腸道的感覺在厭惡情緒中尤為顯著。
具身化(Embodiment)指: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的強烈聯絡,人體可以透過生理體驗來啟用心理狀態,反之亦然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2]
從進化角度看,人的腸胃堪稱第二大腦(情緒腦)。雖然人類已經進化出複雜的大腦,但腸胃仍然承擔著調節感受的重要功能。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焦慮時,會感到胃部不適甚至疼痛。
在一些文化背景下,精神類疾病的汙名化讓人難以直接表達情緒。一些人即使心理生病了,也會因種種社會壓力而否認、隱藏自己的感受。
情緒難以被看見,但它們的痕跡,卻寫在了身體裡。
▲圖片來源:《這個殺手不太冷》
過敏:當防禦系統過度操勞
有一個詞在近兩年越來越常見——過敏。過敏,意味著你的免疫系統很可能過度操勞。當個體長期處於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中,身體會分泌大量應激激素(如皮質醇),從而擾亂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Dhabhar, 2014)。
當免疫系統一旦感到受威脅,會持續啟用以應對假想的危險。此時,超負荷運轉不僅無法有效保護身體,反而可能引發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
比如,皮膚是我們人體最直接的防禦線,心理學研究發現,皮膚過敏與情緒之間存在強關聯。Ehlers 等人(2001)發現,焦慮和壓力會顯著增加溼疹的發病率。
小孩子常常會有溼疹,成年人可能也會皮膚瘙癢、牛皮癬、斑禿,這些都可能和他們的緊張焦慮情緒相關。 
過敏不僅僅是身體的反應,它也可能是心理和情緒的隱形訊號當皮膚髮出警報時,是時候調整生活,保護那些保護我們的防禦系統了。
▲圖片來源:《謎探路德維希》

頭痛:情緒被壓抑太久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面臨巨大壓力時,頭部會感到沉重、緊繃甚至劇痛,但去醫院檢查卻查不出明顯的生理原因。
這種頭痛往往與心理困擾密切相關,被稱為心理性頭痛或軀體化頭痛。
長期的情緒壓力和心理負擔會透過影響神經系統的活動,引發頭痛症狀。特別是焦慮、抑鬱等情緒狀態下,交感神經系統被過度啟用,使肌肉緊張、血管收縮,最終導致緊張性頭痛的發生(Goadsby et al., 2002)。
此外,慢性壓力還會改變個體對疼痛的感知閾值,使人對頭部的不適更加敏感。
一項針對軀體化症狀的研究指出,患有焦慮或抑鬱的個體中,約40%會報告經常性頭痛(Smitherman et al., 2009)。
這些頭痛可能進一步加劇心理不適。個體越是關注頭痛,心理壓力越大;心理壓力越大,頭痛症狀也越明顯。
文化背景也會影響個體對軀體化頭痛的感受和表達。在我們所處的東亞文化中,由於社會對心理問題的接受度較低,人們更傾向於用頭痛來描述內心的焦慮和困擾(Kirmayer & Young, 1998)。
▲圖片來源:《我有一隻叫抑鬱症的黑狗》
頭痛成了一種情緒表達:這不僅符合社會規範,也成為心理痛苦的一種隱喻。
認知行為療法(CBT)對緩解軀體化頭痛非常有效(Ashina et al., 2017)。透過幫助患者識別與改變不合理的認知模式,可以降低對頭痛的過度關注。
當頭痛再次來襲,我們可以試著放鬆訓練或正念冥想。
呼吸困難,暗示你該跑了
胸口像壓了一塊石頭,怎麼也喘不上氣。長期處於壓力的人群,常會感到無法深呼吸、胸部緊繃甚至伴隨心悸。
這種感覺常常令人恐懼,因為它看似與心臟病或肺部疾病相關。
胸悶與焦慮和恐慌情緒密切相關。焦慮症患者中,約有30%~40%會報告胸悶或類似症狀(Beck & Clark, 1997)
在面對壓力時,交感神經系統被過度啟用,導致身體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
胸悶還可能與恐慌發作(Panic Attack)相關。一項研究發現,超過80%的恐慌發作患者在發作期間會經歷明顯的胸悶症狀,而這種胸悶往往會加劇他們對健康的擔憂,形成一種焦慮-軀體化-惡性迴圈(Craske & Barlow, 2008)。
▲圖片來源:《Shrink~精神科弱井醫生》
認識、表達我們的情緒,呼吸會更順暢。Van der Kolk(1994)提到,治療師幫助創傷患者緩解軀體化症狀時,經常透過引導患者回憶與症狀相關的情境,例如憤怒和無助感,胸悶的感覺往往會顯著減輕。
寫在最後
我們的「身體」比想象中更忠誠於我們。當你不舒服了,很可能是它在對你抗議,在暗示你:你超載了。
請停下來,多多關心自己。
新的一年,照顧身體,照顧情緒。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tress effects on the body
Ashina, S., Serrano, D., Lipton, R. B., & Maizels, M. (2017). Depression and risk of transformation of episodic to chronic migrain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18(1), 1-10.
[2] Beck, A. T., & Clark, D. A. (1997).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 Anxiety Research, 1(1), 23–36.
[3] Chaudhary, S., Sharma, S., & Dey, A. (2021). Psycho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anxiety disorders: A review.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23(5), 1–8.
[4] Craske, M. G., & Barlow, D. H. (2008). Panic disorder and agoraphobia. Clinical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4th Ed.
[5] Dhabhar, F. S. (2014). Effects of stress on immune functio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 Immunologic Research, 58(2-3), 193–210.
[6] Ehlers, A., & Clark, D. M. (2001). A cognitive model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8(4), 319–345.
[7] Goadsby, P. J., Lipton, R. B., & Ferrari, M. D. (2002). Migraine—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4), 257–270.
[8] Henningsen, P., Zimmermann, T., & Sattel, H. (2003). Medically unexplained physical symptom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4), 528–533.
[9] Kirmayer, L. J., & Young, A. (1998). Culture and somatization: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0(4), 420–430.
[10] Smitherman, T. A., McDermott, M. J., & Buchanan, E. M. (2009). Negative impact of episodic migraine on a university population: Quality of lif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comorbid psychiatric symptoms.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49(9), 1190–1195.
[11] Van der Kolk, B. A. (199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Memory and the evolving psychobi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1(5), 253–265.
[12] L. Nummenmaa, E. Glerean, R. Hari, J.K. Hietanen, Bodily maps of emot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111 (2) 646-651,https://doi.org/10.1073/pnas.1321664111 (2014).
作者:囷囷 江湖邊
編輯:四月
責編:羅文
原標題:上熱搜的「軀體化症狀」,其實是一種情緒病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簡單心理( ID:jdxl2000),一個有溫度,有態度,守倫理的專業心理公眾號。這世界太喪了,我們想做點治癒的事兒。點選名片,讓我們陪著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