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小猿媽媽
來源:猿輔導家長圈(ID:yfdxuexiquan)

帶孩子出去玩是門體力活,更是門技術活,心態分分鐘崩潰。
上次我帶孩子去主題遊樂園,他死活嚷著要玩摩天輪,我在烈日下面排了40分鐘終於排到了,他一轉臉就說:
“不玩了,想要玩賽車。”
我馬上繃不住了,衝他吼:
“不想玩為什麼不早說?我頂著太陽排隊那麼久,你不知道體諒媽媽嗎?摩天輪必須玩,要不然賽車也別想玩!”
孩子油鹽不進,對摩天輪越來越排斥;我也生氣,不會再幫他排隊賽車。就這樣一場美好的親子出遊,以“孩子哭鬧著回家,我心情糟糕透了”告終。
帶孩子出去玩,這樣的情況似乎經常出現:
-
帶他坐高鐵飛機,他卻在公共場合跑來跑去;
-
帶他看碧海藍天,他卻埋頭堆沙子;
-
帶他看名勝古蹟,他卻一言不合喊著要回家;
-
帶他去吃當地美食,他卻連嘴巴都不願意張;
我覺得“不值”,進而“上火”。
家長吼,孩子鬧。
端午假期在即,這個讓人頭疼的問題該怎麼辦呢?
01
為什麼孩子老是跟我們“對著來”?
為什麼孩子總要跟我對著幹?曾經我也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的一段話,幡然醒悟:
“如果父母總覺得孩子跟自己對著幹,興許是父母掉入了‘思維陷阱’:
把‘吵架’當成一場較量——當戰火開啟後,我們早已忘記了爭吵的目的,只想爭個輸贏,看起來在教育孩子,實際上在逼孩子認輸。”
回想起上次孩子不肯玩摩天輪,我跟孩子的對話:
“我平時工作那麼忙,今天頂著大太陽排了40分鐘,你說不玩就不玩了!”“媽媽,摩天輪等太久了,我就不想玩了,賽車很酷,我想玩賽車。”“你體諒過媽媽的不容易嗎?今天一堆工作沒做,特意陪你出來玩。”“媽媽,我沒有這個意思……媽媽,現在賽車排隊的人很少,我們去玩吧!”“你心裡就想著玩玩玩!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聽媽媽說的話?”
我跟孩子的對話裡,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意思,而是不斷在責備孩子,想讓孩子體會我的不易,向我道歉。
回頭看看吵架的原因,我自己發現了:
問題真的沒有那麼嚴重,只是我被自己的失控感迷失了頭腦,所以每次小矛盾都會升級成不可調和的大矛盾。
在一次次流淚、爭吵後,晚上我一個人望著天花板,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
如果放棄控制孩子,我在害怕什麼?
-
孩子反駁的時候,我為什麼無法平靜?
-
這些小事,真的值得我不依不饒嗎?
當即我找到了孩子,平靜地跟他說了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孩子也慢慢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一場不可調和的矛盾就這樣解決了。
後面,每次要吵架時,我都默默給自己三個提醒:
-
這次溝通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為了爭個對錯。
-
這是個小問題,三年後再看簡直不值一提。
-
放棄越多的“權力”,就能贏得孩子越多的愛。
02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帶娃出門,期望值不要太高
帶娃出門前,我們應該都有個美好的幻想:
好不容易休個假,這次孩子一定要玩得盡興,玩得值,能體驗的專案儘量都體驗一遍,要不然還不如待在家呢!
但是經過幾次身心俱疲地探索與嘗試,我開始悟出一個血的教訓:我們可以強迫孩子做任何一件事,但是無法強迫孩子享受一件事。帶娃出門,期望值不要太高。
出門前做好充分的攻略,出門後心裡做好最壞的打算。有孩子在的場合,哪有一點狀況都不出,順順利利的呢?
當我把期待值降低以後,發現每次跟孩子出門總能發現驚喜。
上次帶孩子去雲南,本想讓孩子騎馬,體驗茶馬古道。但很多孩子都怕馬,騎馬走山路哪裡有躺在客棧吹空調舒服?
誰知孩子一聽興趣十足。當時我心裡想:這孩子肯定是一時感興趣,不知道古道有多辛苦,到時候臨時不去了也是常有的事,我不能生氣。
誰知孩子從上馬背開始,一句怨言都沒有,更沒有鬧情緒,哼哧哼哧被馬兒馱著在古道行走,腳背被雜草劃傷也不在意,眼睛炯炯有神地看著古道周遭,感受著千年前久遠的故事……
那一瞬間,我突然感覺孩子長大了。
想起我小時候,上學前還需要放牛,放學了還需要劈柴生火煮飯,放假了也不閒著,上山採野菜、砍樹,那時候日子雖然苦,但是卻很快樂。
或許給孩子的束縛越少,孩子就越能體會到最純真的快樂吧。
03
“價效比”心態作祟
行程不用安排太滿,體驗最為重要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出去旅遊7天,簡直比上班加班還要辛苦。回來還需要緩幾天才能恢復正常生活。
其實這就是“價效比”心態出了問題:好不容易出門一趟,要放肆玩。
但是我們帶孩子出門玩,不就是想讓孩子開心,漲漲見識嗎?
想起去年採訪過的一位北大研究生的媽媽,她的孩子從小作文都是滿分,問到有什麼秘籍,她說除了讓孩子閱讀,她還喜歡帶孩子去看名人紀念地、名山大川、有歷史意義的城市。
每一次高質量的旅遊,都是寫作的好素材。
“低質量的旅遊是把家庭的狂歡從居住地轉移到旅遊地,高質量的培養要求家長要耐心陪伴孩子,引導孩子觀察、體驗、記錄生活。”
小學3年級期間,她帶孩子去旅遊廣西的四個“重鎮”(南寧、北海、桂林、柳州),在桂林旅遊時,有一個參觀茶道苑的活動,她也不著急行程安排,放手讓孩子去觀察別人是如何泡茶的。
孩子回家就寫出了《會跳舞的茶》,他把茶藝師說的“一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五泡六泡也不差”寫在了作文中,他還把茶水比喻成綠色的海底世界,茶葉像穿著綠裙子跳舞的小姑娘。
文章寫得活靈活現,連老師都說他的作文與眾不同。

其實這些素材都來源於對生活的細心觀察與感悟。
試想當初這位媽媽覺得茶道苑的活動沒意思,孩子剛看了兩眼就拽孩子去其他景點,孩子還能寫出這篇文章嗎?
孩子沒有體驗與感受生活的時間,寫不出好文章,也就更沒有後來的“北大研究生”。
家庭教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跡可循。
旅遊也是一樣的,體驗深深根植孩子腦海中,才是最值得投資的部分。
04
以孩子為主,不過多幹預
玩是孩子的事,陪才是我們的事
陪孩子出去玩,尹建莉老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裡的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她的女兒圓圓2歲時,有一次,她和一個親戚帶圓圓去天安門廣場玩。
路過一個天橋時,圓圓不走臺階,非要走兩側固定欄杆那個小水泥臺,本來一分鐘就可以走過去的天橋,他們花了大概十分鐘的時間。
當時親戚急得不得了,覺得要遲到了。
尹建莉安慰她說:
“我們本來就是帶孩子出來玩,為什麼一定要把去天安門廣場看作是有意義的,把過天橋看作是沒意義的,孩子在哪裡玩不是玩呢。
也許在圓圓眼裡,天橋比廣場還有趣得多。
玩,是孩子的事,陪,才是我們的事。“
這一點讓我感觸良多,想起平時凡事都著急上火的自己,突然覺得自己在育兒路上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
正如《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所說的,養育孩子就好比帶著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彿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要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 唉!也許上帝去抓蝸牛了!”
好吧!鬆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帶著孩子出去旅行,也是帶著蝸牛去旅行,放慢步調,放平心態,我們反而能看見更美的風景。
-END-
來源:猿輔導家長圈(ID:yfdxuexiquan),聚焦前沿、優質、有影響力的教育通識,小猿陪伴家長終身學習。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