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C媽
來源 | CC爸媽
ID | cc-bama
那個女孩特別喜歡安排別人,去哪,玩什麼,怎麼玩,總想讓別人聽她的。
如果我女兒不願意,她就會說“那我不跟你玩了”、“我明天叫別人也不跟你玩了”
甚至有一次,我閨女帶同學去自己的秘密基地(就是小區的一個綠化帶裡)
回去的時候那女孩說也帶大家去她的秘密基地,我女兒不想去,她就生拉硬扯非讓我閨女去,後來倆人因為這事吵起來。
她甚至大喊著說“你再這樣我就拿小棍打你嗷”、“我把你臉打爛”等這種恐嚇人的話。
我當時聽了有些生氣,又看了看被氣得馬上就要哭出來的女兒,我強壓憤怒跟那個女生說:你不能這麼威脅我們?我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
那孩子聽完依舊叫囂著“跟你有什麼關係?”
我說“我們不喜歡,如果你想跟我們玩,就不能這麼說”。然後,就拉著孩子走了。
後來,放學那孩子還是興奮地跑過來要跟我閨女玩,而我那個傻閨女也沒心眼,依舊願意跟她玩。
但是老母親不行啊,我害怕本身就更敏感、內向的娃,跟強勢的孩子玩,會成為那個總是被欺負、被霸凌的人。
所以,我告訴孩子,以後不要跟她一起玩了。
這種擔心,想必很多父母都會有。
尤其是,當你的娃還敏感、內向,社交能力偏弱的時候,就更有一種保護欲,恨不得衝上前替孩子去社交。
但這也往往很容易掉入一個誤區——過度保護孩子。
因為過早地失去社交中鍛鍊的機會,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能力得不到鍛鍊
會造成娃的社交無力感
社交是一種需要練習的能力,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這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尤其是本身性格就比較內向安靜、不會表達的孩子。
如果你一直衝在前面,替孩子解決一個又一個衝突和難題,結果把孩子“圈”在一個安全的小圈子裡。
那孩子沒有機會鍛鍊,反而削弱他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一直得不到提升,良好社交無法開展,他們就可能在社交中感到無措,甚至是選擇迴避。
從而造成了一種很被動的一種社交狀態,也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社交無力感」。
社交無力感會滲透在孩子人生的每個階段,
你別看現在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孩子可以玩更多的玩具、遊戲,去更多的地方旅遊,但現在的孩子內心世界卻越來越封閉。
小時候找不到合適的人玩,長大後變得不願和人交流。
由最初的社交無力,演變成社交焦慮,甚至社交厭惡,最終由弱社交走向心理宅。
我身邊的好幾個初高中的小孩,基本放假就是刷手機,打遊戲,很少出門。
虛擬的社交已經逐漸代替了真實的社交,而這樣的後果卻是深遠的。
美國《心理學年刊》刊文中就提到過:
玩伴對孩子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缺少玩伴,將來孩子更容易孤單、憂鬱、焦慮,遇事易退縮,甚至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不僅如此,最初的社交體驗也跟孩子日後遭遇社交霸凌的機率。
據資料表明,在許多的校園霸凌事件中,孤僻、內向、缺乏正常社交體驗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受害者”。
孩子沒有玩伴,可不只是孤單一會,更可能是一輩子的心理孤獨。


請放手讓孩子在自己的社交中摔打
所以,我們怎麼改變孩子這種社交無力的狀態?
想要孩子獲得良好的社交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儘量少干預。
看到這,我知道很多人要忍不住吐槽了,人家都欺負你孩子了,你還不干預?
就像開頭朋友家的例子,
內向娃在跟強勢孩子的交往中,我們總擔心內向娃會吃虧。
但如果我告訴你:
孩子朋友中有一個相對強勢些的,這也許是一件好事呢?
如果友好禮貌交友是主線,那欺負和反欺負的社交副本,也要趁早開荒。
只要不是性質惡劣的霸凌行為,就放心地把孩子放到ta自己的社交中去摔打。
兒童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衝突是兒童認知發展的腳手架。"
他自己可以從這個強勢的朋友那裡學著怎麼和強勢的人相處,練習拒絕。
如果孩子身邊都是跟他一樣禮貌、友好、講道理、互相謙讓的人,那孩子面對強勢、欺負人的小孩,他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方面的經驗他還是欠缺的,將來他遇到真的壞孩子,或者霸凌者依然不會,也不敢反抗。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的孩子永遠遇不到強勢、道德綁架甚至是欺負人的人。
所以,早期的一些強勢的朋友,簡直是天賜陪練NPC!
孩子是可以透過他們,升級完善自己的社交系統,獲得經驗值的。
你想,孩子是面對一個比較熟悉的強勢的朋友更有勇氣,還是面對一個強勢的陌生人更有勇氣呢?
DD也有一個相對強勢、喜歡動手的朋友,
你在草坪上撿個東西,他嗖一下就搶過去;你在石頭上站的好好的,他上來就擠你;你遊戲玩的好好的,他一來就安排你這樣那樣。
雖然DD有時候會因為不想鬧矛盾而聽他的,但其實不聽的時候會更多。
“那是我撿到的,還給我!”“別擠我,很危險的”或者乾脆不理睬他的安排、要求、威脅的話。
說實話,DD社交中那些“不需要禮貌”的經驗,大多都是從那個強勢的朋友那學來,並練習熟練的。


當孩子把拒絕強勢朋友的不合理要求成自然時,這種反覆做到的經驗,會給孩子將來的社交提供很大的信心和勇氣。
而且,孩子跟朋友之間摩擦衝突,家長也能更好的監測到,隨時都能撥亂反正、暗中調和。
比如,面對對方的威脅“我不跟你玩了,我讓別人都不跟你玩了”。
我們完全可以在第二天他沒做到的時候,告訴孩子,你看,他根本就做不到,沒人聽他的。
讓孩子知道,很多時候別人的威脅也只是紙老虎。
就像兒童作家鄭淵潔說的:“讓孩子把跟頭摔在父母看得見的地方,好過在社會摔得頭破血流。”
適度放手,你會發現孩子的社交韌性比Wi-Fi訊號還強——你以為TA在跪,其實人家在蓄力準備超神。
而且,在一來一回的輸出中,強勢的那個孩子,也是在調整自己狀態的。
因為他知道什麼情況你會生氣,什麼情況你就不跟他玩了。
在不斷的摩擦中,對方也會逐漸瞭解你的底線,學會了如何有分寸地跟你相處。
就像DD那個強勢的朋友,也是越來越收斂的。
有些人可能還是不放心,覺得孩子要是遇到“壞小孩”,被孤立、霸凌怎麼辦呢?
其實,學齡前,甚至是小學低年級,都不用太擔心霸凌的問題。
大部分的孩子,都屬於社交能力不成熟。
我們要做的:
第一:多跟孩子聊天,彌補孩子在社交中遭遇的心理落差,讓他繼續對社交充滿期待。
第二:想辦法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
-
你可以在家跟孩子透過遊戲的方式多演練,
-
怎麼拒絕不合理的要求;
-
怎麼反擊人身羞辱;
同時,幫助孩子擴大交友池子,讓孩子有實戰機會。
剩下的,選擇跟誰玩不跟誰玩,就可以完全交給孩子自己解決。
放心,孩子有自己的感受,他知道和誰玩最開心,最舒服。
如果一個孩子很強勢但你家孩子還是願意跟他玩,那一定是因為那個孩子身上有你家孩子喜歡的特質。
尤其咱自己娃這個方面還比較欠缺的話,就更容易被吸引。
譬如,孩子有點膽小內向,不敢表達。
那麼,那個在你看來不守規則、總愛搗亂的娃,在他眼裡,卻是那麼的勇敢、那麼的敢於質疑和挑戰。
那他就會慕這一方面的強,願意跟對方交朋友。
換個角度想想,咱們自己的娃,也不一定全是優點嘛。
身上多少也存在一些別的家長在意的小毛病,但這不耽誤有些孩子喜歡他,不是嗎?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旅程中,父母常常會面臨諸多困惑和挑戰,如何緩解自身的焦慮,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為家庭提供專業支援,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真正的理解和連線,做不焦慮父母,守護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