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教與截教:封神是不是一個“陰謀”?

2024+2025雙年、2025+電子刊,組合下單更優惠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縱橫》郵發代號:80-942
✪ 劉勃
【導讀】今年春節檔的電影中,《哪吒2》和《封神2》的劇情都源自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雖然在文學史上,這部小說未必算得上一流,但它創造出一個的宏大世界體系在後世流傳甚廣,並貢獻了我們今天熟悉的哪吒、殷郊、申公豹、鄧嬋玉、姜子牙、雷震子、聞太師等人物。因此,多年來大量影視作品都選擇在它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本文基於明朝的社會文化背景,結合文學界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封神世界觀中各種設定的邏輯,以及各種人物的來源,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刻進華夏文化基因裡的“國民神話”,以及它的諸多現代“二創”背後的文字源流。
本文原載新京報·書評週刊2月14日專題《封神》B06-07版,原題為《從〈哪吒封神:國民傳說中的闡截二教之爭》,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從《哪吒》到《封神》:
國民傳說中的闡截二教之爭
《封神演義》的作者是個設定控,他很可能是“封神榜”榜單已經編得大差不差,然後才開始講故事的。而且讀小說的時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前半部書敘事節奏還大體正常,寫到後面這位作者似乎就厭煩了,都這麼多字了還這麼多人沒死怎麼辦啊?於是來個萬仙陣,殺他個稀里嘩啦,讓死掉的角色都“一道靈投封神臺”去了。
類比一下古希臘文學:《西遊記》像《荷馬史詩》,《封神演義》像赫西俄德的《神譜》,情節、人物是前者生動,體系和世界觀是後者完整。從文學價值來說,人物刻畫、情節編排比建構體系重要得多,所以當然前者更被推崇。給本科生講外國文學,《荷馬史詩》是單獨的一節,赫西俄德《神譜》大概就在希臘文學綜述裡提幾句。在中國文學史上,《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地位差別,大概也是如此。

但是建構體系確實是個很好玩的事情。從作者的角度說,建構體系的過程裡,很能讓人享受到造物主般的快感;從讀者的角度說,有體系存在,大家才覺得世界是有規律的,前途是可預測的,能給人很多安慰。所以《封神演義》能給人帶來的那種快樂,也是《西遊記》給不了的。

闡教與截教
《封神演義》誕生於明代後期,當時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話頭,已經成為“常識”。不過封神大戰的背景,設定為商周之際。儒釋道三家的創始人,孔丘、喬達摩·悉達多、老聃(如果強調“道教”創始,那就不是老子,年代更要往後推了)都要幾百年後才出生。《封神演義》雖然也屢言“三教”,但所指就不能是大家熟悉的儒釋道了。
實際上《封神》中存在感最強的,只有兩教,都是作者原創的教派,即闡教和截教。闡教和截教都修仙,似乎都應該屬於道教,但作者應該是故意沒有按照道教的一般說法來。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排序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大差不差可以認為是老子),《封神演義》卻變成了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師兄弟三個。老子由最末躍居首位,通天教主則顯然並不是靈寶天尊,至於說三兄弟還有個共同的老師鴻鈞道人,更簡直有點大逆不道。
“闡教”這個詞,在傳統典籍中不算罕見,不過是動賓結構,闡明教理的意思。小說把它變成了教派的名字,大約可理解成能夠闡明正道的教派,不過闡教內部也挺複雜。
所謂元始天尊門下玉虛宮十二上仙裡,有五個是將來要投身佛教的,即懼留孫、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和黃龍真人。前四位即懼留孫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一望可知,唯獨黃龍真人的情形有些特殊。
陳洪教授考證,他的原型,大約是佛教禪宗臨濟宗黃龍派的創始人慧南禪師。從北宋開始,就有黃龍禪師和呂洞賓鬥法的故事。佛教徒愛講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寶劍卻被黃龍收去的橋段,道教徒自然也要編段子反擊。《封神演義》對黃龍真人的塑造,也可以看作一種反擊:小說把他拉進玉虛宮十二上仙的佇列裡,卻把他塑造得十分無能,是個無弟子、無坐騎、無法寶的三無神仙不說,與敵交鋒,還屢屢出乖露醜。
清末《繡像封神演義》中的黃龍真人,繡像裡給這位“三無仙人”配了只仙鶴當坐騎。
另外還有著名的燃燈古佛,變成了燃燈道人。燃燈佛在佛教裡地位尊崇,乃是釋迦牟尼成佛的引路人。《封神演義》裡,他的地位雖然高於十二上仙,在元始天尊面前,卻要執弟子禮。這個寫法,更足以令道教徒揚眉吐氣了。
所以寫闡教,也是藉機拉踩一下佛教。
至於截教,連名字似乎也是小說作者原創。今天許多學者同意,這個說法,創意來自《詩經》裡一句“海外有截”。截教仙人往往在島上修煉,即來自海外。
此外,截教顯然流品很雜,所謂“不分披毛帶角之人,溼生卵化之輩,皆可同群共處”,披毛戴角的,自然是禽獸,溼生卵化則是佛教的物種分類學,動物分胎生、卵生、溼生(從潮溼中出生)、化生(從虛無中出生)四大類。也就是說,截教顯然什麼奇怪來歷的都有。
有學者認為,與闡教代表被官方認為的教派相對應,截教代表各種民間信仰,民間信仰自然是什麼東西都有。民間還往往認為,作為社會邊緣人的女性,往往反而具備神秘的力量,於是有了對各種“老母”的崇拜。截教的女弟子多,三霄娘娘都法力高強,通天教主的四大弟子,更是有三個都是“聖母”。
晚明萬曆刻本《封神演義》插圖中的三霄娘娘擺下九曲黃河陣。
封神緣起

對於闡教、截教的仙人來說,封神是一件倒黴的事。《封神演義》裡談及“封神榜”,最重要的兩段話是:

話說崑崙山玉虛宮掌闡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門下十二弟子犯了紅塵之厄,殺罰臨身,故此閉宮止講;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稱臣;故此三教並談,乃闡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鬥,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嶽、步雨興雲、善惡之神。(十五回)
當時在你碧遊宮共議“封神榜”,當面彌封,立有三等: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淺薄,成其人道,仍隨輪迴之劫。(七十七回)
話說得有含混的地方,還有些語病,不過結合小說敘述,還是可以讀明白大意:仙高於神,神又高於人。
神為昊天上帝服務,要完成具體工作,當然也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更關鍵的是,神實際上是高階的鬼,需要先死亡,然後才可以被封為神。
仙逍遙世外,不必完成繁瑣的工作,而且活人就可以成仙,所謂“老而不死曰仙”,《封神演義》則稱為“肉身成聖”。
所以封神這事,對凡人或許不失為機遇,對仙人則是劫難。因此不論闡教和截教,都要設法避免讓自己上榜。
《封神演義》最宏大的劇情,就圍繞這個核心問題展開:藉著周武王伐紂滅商這次天命轉移,死掉一批修仙的,降級,變成神;也死掉一批凡人,這個對他來說算幸運,也變成神。
所以這個時候,闡教和截教的矛盾就很尖銳了,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上封神榜算倒黴,所以兩邊都要儘量減少上榜數量。而我們知道,最終結局,是截教慘敗闡教完勝。截教好多非常厲害的人物,都成了封神榜上有名人;闡教這邊則只用一些三代弟子和散仙意思了一下。所以,要把封神榜理解為一個針對截教的陰謀,也能說通。
勝負之數
闡、截兩教的基本立場和人員結構,小說裡交待得還是比較清楚。
第一,教主不算的話,截教實力更強。闡教這邊,教主級別的人物有老子和元始天尊,截教只有通天教主一個,闡教二比一領先。但往下看情況就不同了。二代弟子,老子門下,書裡只出現了一個光桿老徒弟玄都大法師;元始天尊門下,人數可就多了,除了前面提及的十二上仙外,還有南極仙翁、燃燈道人、雲中子等。
闡教的問題出在第三代上。我們熟悉的人物如哪吒、楊戩、雷震子、韋護都是闡教第三代,他們顯然還很年輕,修真的道路上剛剛起步。闡教這邊三代人數有限,而且除掉有主角和準主角光環的這些位,整體上比較廢。截教那邊真是人才濟濟,像什麼趙公明、三霄娘娘,都是可以吊打玉虛宮二代弟子,也就是哪吒、楊戩他們的師父的水平。
清代皮影哪吒。
第二,闡教的組織構架顯然更清晰,截教那邊是一團亂賬。闡教這邊,誰是二代弟子,誰是三代弟子,非常清楚,可以說等級森嚴,講的就是論資排輩。截教這邊,通天教主的核心弟子其實就四個:多寶道人、金靈聖母、無當聖母、龜靈聖母。但還有大量輩分不清的人物。
商朝的聞仲聞太師,肯定是截教的第三代弟子。但截教這邊有烏泱烏泱的人物,既和聞仲平輩論交,又和闡教那邊的二代金仙平等相處。就是說輩分因素,在截教這邊不是那麼重要。興旺而混亂,確實符合民間信仰的特徵。
第三,如前所述,從人員來源說,闡教比較單純,絕大多數都是人修煉出來的;截教那邊什麼物種都有。
事實上,闡教攻擊截教,也喜歡拿這點說事。可以這麼說:闡教是典型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對其他物種非常歧視,認為只有人類有修仙的資格。截教則是萬物有靈的泛神論者,環保主義者,主張人與自然共享修仙資源的和諧發展觀。
第四,從政治立場看闡教是支援周文王、周武王改朝換代的,截教很多人其實沒有明確的政治立場。
闡教的人一張嘴,就喜歡說“天命”,上天註定要改朝換代了,所以我支援周人。
截教的人我為什麼說他們很多其實沒有政治立場呢?他們不是支援商紂王嗎?
其實並沒有,支援商紂只是一個結果,但不是動機。聞太師是截教的三代弟子,但他當商朝太師,顯然不是截教的組織行為。聞太師在截教人緣好,他忠於商朝,就到處找朋友來幫自己打架,朋友出於情面就來了,被打死了,然後這個朋友還有親戚、朋友,啊我要為他報仇,於是就來了,然後又被闡教幹掉。
可以說,截教如果真的支援商紂,在第一時間就把萬仙陣擺在周武王家門口,而不是等到精英弟子已經死了大半才想到要擺這個陣,結果很可能會大不相同。這也是今天的讀者讀《封神演義》,反而容易對截教的人印象比較好,對闡教的人特別討厭的原因。
明萬曆刻本《封神演義》中的三教大會萬仙陣。
闡教中大多數人面目模糊,個性全無,滿嘴仁義道德,實際行為卻是護短、抱團、出爾反爾、黨同伐異、死道友不死貧道、以多欺少,趕盡殺絕……總之,各種狠毒、猥瑣,幾乎都佔盡了。
截教的人士,卻能讓讀者感受到,他們是重感情的,為了這份感情,明明知道自己出山,可能會死掉上封神榜,但不惜生命也要報仇,這也是比較容易引起讀者共情的作風。
第五,闡教確實有道德比截教高的地方,就是對普通民眾的態度。截教那邊有的神仙吃人,有的神仙會搞大屠殺。闡教這邊,就很少會這樣,即使做了,也會千方百計掩飾。這至少說明闡教比較會宣傳。
所以《封神演義》裡這個闡教、截教之爭,也算寫出了這樣一種效果:有明確的綱領,有嚴密的組織,能夠為了同一個目標高效率地行動,還懂輿論會宣傳,比起人多勢眾資源豐富來,這是更大的優勢。
西方教與三聖老爺
闡、截二教之外,《封神演義》還有個西方教,顯然喻指佛教的前身。西方教的重要角色裡,沒有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倒是當然之義。但過去佛燃燈古佛也已經被貶到高於玉虛宮十二位上仙但低於元始天尊的位置上,西方教用誰來撐場面,就有些費周章了。
小說裡主要就安排了兩個人物,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網上有人猜測,準提道人就是如來佛,又因為《封神演義》介紹準提道人的時候,照抄了《西遊記》寫須菩提祖師的一段韻語,於是推論:須菩提祖師也是如來佛,孫悟空就是如來佛的親傳弟子,如何如何,編出一大套故事來。
作為腦洞,這可以說挺精彩,但這也只是腦洞。《封神演義》就寫接引和準提,是因接引佛也就是阿彌陀佛,準提菩薩也稱“準提佛母”(佛母喻指佛所生處,即佛法),都是明代流行的淨土信仰裡,極具影響力的角色。《封神演義》是利用了兩個現成的IP,如今時過境遷,感受不到他們當年的號召力了而已。
小說還有一段情節,講瘟神呂嶽,讓西岐陣營集體染疫,只有楊戩和哪吒沒事,楊戩就去火雲洞找三聖老爺求解藥,三聖老爺何許人也?“當中一位,頂生二角;左邊一位,披葉蓋肩,腰圍虎豹之皮;右邊一位,身穿帝服”,也即大名鼎鼎的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黃帝。
三皇曆史悠久地位尊崇,《封神演義》安排他們出場,倒不奇怪。但三位具有重大政治內涵的上古聖皇,為何不去承擔一些更具價值導向戲份,相反出手竟然看病?這就和元代以來對三皇的特別認知有關了。
三皇確實都多少和醫學相關:嘗百草的傳說,是伏羲和神農共享的,當然神農嘗百草更有名,但伏羲據說發明了針灸。軒轅黃帝不用說了,名下掛了《黃帝內經》等一大堆看病的書。元朝就把三皇當作看病的神祇,要求全國各地都要建三皇廟,陪著三皇一起接受祭祀的,是所謂十大名醫,三皇祭祀,則就由當地的醫生來主持。因為三皇廟是這樣屬性,所以也叫“藥皇廟”。不僅如此,和三皇廟配套的,還有“醫學”(培養醫生的學校)和惠民藥局。
當然,這麼理解三皇,讀書人很是不滿。但元朝皇帝的態度,大概是我讀書少,你別煩我,就這麼定了。
別說,如果三皇廟是要求祭拜三位上古聖王,那麼就算強行推下去了,也維持不了多久,民間對政治和歷史,未必有那麼大的熱情。但把三皇都理解成看病的,三皇廟香火倒是長期旺盛得很,流風所及,《封神演義》也要安排三皇妙手回春,並來點“寒門發表是柴胡”的高論了。
本文原載新京報·書評週刊2月14日專題《封神》B06-07版,原題為《從〈哪吒〉到〈封神〉:國民傳說中的闡截二教之爭》。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打賞不設上限,支援文化重建
長按下方二維碼打賞
訂閱服務熱線:
010-85597107
13167577398(微信同)
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早8點至晚8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