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夏蟲
智谷趨勢 | ID:zgtrend
比漲價潮更突然的,是蜂擁而來的新一輪公路“收費旋風”。
太反常了!眼下,兩個現象正在各地蔓延——
一是多地國道“大開倒車”,本來已經免費了十幾年,收費又出現了“回潮”。
從安徽、山西、甘肅、湖北、吉林,到江蘇、山東……不約而同,重啟收費。
二是好不容易熬到三十年免費的多條高速公路,開始“想方設法”延長收費期。
什麼訊號?事實上,背後是地方基建的大轉向:
從GDP最大化,到債務最小化;再進一步,或許是讓存量基建源源不斷產生收益,以一解地方財政之渴。

國道收費潮,來勢洶洶。
最早引發注意的,是經濟大省山東的一項批覆——同意總投資78.9億元的濟南黃河大橋設定收費站,收費期限長達25年,至於具體的執行標準和收費起止時間,將會另行公佈。

這條黃河大橋屬於國道104京嵐線的橋樑,總長7.748公里,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投資而成。
這年頭,不僅僅是高鐵漲價,難道連國道也要收費了?
網友們很快發現,放眼全國,越來越多的國道新增收費專案,其實已經司空見慣。南方週末梳理發現,過去5年,光是山東、湖北、甘肅、山西、江蘇等9個省份,就新增了30處國道、一級公路、橋隧等收費站,收費年限從三年到三十年不等。

如果說,在新建的國道(橋樑、隧道)等收取過路費,還算情有可原,畢竟動輒數十億的新增投資,並非大風颳來的。
那麼更讓人震驚的就是,一些地方開始動起了存量國道的主意,直接原地建個收費站,就開始哐哐收費——
去年年底,江蘇同意205國道宿淮收費站建成後開始徵收車輛通行費,用來償還此前建造公路的貸款。該收費站由宿遷、淮安兩市進行聯合收費,而收費標準,從10元到50元不等。
問題在於,205國道是早已建成的公路,這個收費站是由宿遷市沐陽縣掏出6865萬財政資金,建設足足一年才完成的。而2023年,沐陽縣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67億,相當於掏出十分之一的年收入打造這個收費站。
這意味著,當地設想的收費年限應該不會短。

圖源:網路
宿淮收費站並非個案,就在這個收費站往北不到100公里處,就有一座徐州的新沂收費站。
這個收費站的做法,也值得人們深思:
本應到1998年停止收費的新沂收費站,趕上了國道改建,因此收費期限延長16年;
二度到期後,又持續收費至今,甚至還在去年開通了數字人民幣繳費方式,與時俱進,似乎沒有“退隱江湖”的打算。
問題是,國道收費,到底合不合法?
在很多人印象中公路不應收費,這是來自09年的“燃油稅改革”奠定的居民共識。當時推行用成品油消費稅來取代養路費,時至今日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都基本實現取消。
2004年制定、至今實行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也強調,公路發展應當堅持非收費公路為主;
這幾年的擬修改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更是明文指出,今後只能新建高速收費公路,其餘收費公路不再新建,存量收費公路也需要有序停止收費;
……
當然,修訂草案尚未實行,國家目前也沒有明文禁止幹線公路收費,因此只能說上述公路新增收費,合法,但不太合理。
因為,人們怕的不是公路收費,怕的是破窗效應,一地行而多地效仿,怕的是沒有標準的群起而收之。
畢竟,大環境的變化,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地方甘願收手不收過路費的2009年,土地財政高歌猛程序度超乎想象。
那一年,平均房價漲幅達到25%的超高漲幅,創下十年新高。背後,是部分沿海城市的地價占房價比一度飆漲到40%-50%。
大頭地方吃飽,小頭的公路收費自然願意放手。

而如今呢?時代悄然轉身,蠅頭小利,也成為必爭之地。

當罕見的國道收費回潮,那麼高速公路齊齊選擇延長收費,則不算“意外”了。
如今,高速公路延長收費期,基本成了地方收錢的“基操”。
比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S32申嘉湖高速”——“上海-嘉興-湖州”高速,年初就有不少人密切關注,甚至開始“免費倒計時”了。

據此前官方檔案批覆及市民信箱公開:“S32申嘉湖高速”,收費截止日期為2024年4月30日,但隨後收費期限緊急拖延至7月18日。
沒有任何緣由的延期收費近3個月,在等什麼?

7月,答案揭曉。《上海市交通委員會關於S32申嘉湖高速公路維持收費的通知》宣佈:“維持收費”,原因是“改擴建工程已完成立項”。
原來,等的是一個收費的理由。至此,這條全長89公里的高速路,也進入繼續收費且“改擴建時期”。
作出這一決定的依據,竟然只是一則地方性行政通知:《上海市交通委員會關於S32申嘉湖高速公路維持收費的通知》。

要知道,據其上位法《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經營性公路經營期限一般不得超過30年。
這一條例,目前仍在修訂之中,歷時5年多尚未完成。2018年釋出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規定經營性公路收費期限一般不得超過30年,但對於投資規模大、回報週期長的收費公路,可以超過30年;實施收費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增加高速公路車道數量,可重新核定償債期限或者經營期限。
你看,儘管條例還未正式修訂、實施,但很多地方已經按照這個“精神”來操作了。
隨之發生的,是大批大批高速齊齊選擇改擴建——
被譽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2002年進行了擴建,至少要等到2029年之後,才能提上免費日程;
西部第一條高速公路西臨高速(西安至臨潼高速公路)13年實施了四車道改八車道擴建工程,並公開表示,“目前還有大量的債務需透過收取車輛通行費予以償還,因此西臨高速也不能停止收費”;
還有京石高速,2014年重建後又獲得了22年的收費年限,2019年濟青高速改擴建,也獲得了25年的收費年限,24年5月,莞深高速、龍林高速透過改擴建,申請了延長收費期限25年;
……


就連2027年即將到期的廣深高速,目前也在實施改擴建專案,未來收費期限將重新核定。要知道,廣深高速的年通行費收入高達30億元左右,已經是全國最賺錢的高速之一。
上面種種,還是用“改擴建立項”掩飾了一下門面的,而有些地方直接把話挑明——2020年西安繞城高速北段收費年限即將到期,陝西先是延長了三年期限,後又發函明確:
延長至新修訂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實施之日。
三年又三年,只等一個新的條例。而陝西的信心,則來自於這幾年立法層面的推進。
2024年,“依法延長公路收費年限”這一延宕10年的立法議題,出現加速。三中全會的“決定”檔案中,也提出“推動收費公路政策最佳化”。
今年5月,《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還被列入了《國務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和《交通運輸部2024年立法工作計劃》。這也意味著,收費公路年限不超過30年的政策,正在加速動搖。

高速公路的收費,有沒有可能無限期延伸?
不是沒有國家這麼幹過。
曾經承諾過還清成本就不再收高速費的日本政府,去年就將高速公路收費期限從2065年延長至2115年,實現了收費的“半永久化”。

畢竟,形勢比人強。

太陽底下無新事。掀起收費潮的中國公路,跟頻頻漲價的高鐵,其實捏著的是同一出劇本——
在經歷“里程飆漲”之後,都出現了基建老化,養護成本持續上漲。
交通運輸部資料顯示,我國公路養護里程為525萬公里,養護比例高達99.4%。大部分的公路都進入了養護階段。

與日俱增的,則是公路的養護支出。
過去十年,收費公路的收支缺口,已經從11年的323.0億元,擴大到2021年的6278億元,翻了將近20倍!

進一步計算,2021年末,全國收費公路債務餘額79178.5億元,償還債務本金+利息共計支出10591.6億元。
也就是說,即使不再貸款新建收費公路,全國的收費公路債務至少還要八年時間才能全部還清。
高額債務,已經將中國公路推向“無錢可修”的窘境。
2024年2月,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張玉玲等人發表文章指出,當前全國普通公路每年養護管理資金需求缺口在50%左右,有40%左右的普通公路陷於“應養但無錢養,應修但無錢修”的困境,並且隨著公路里程的增加,公路養護資金缺口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開支如此巨大,地方又遭遇財政緊張,真沒錢了。
今年前8月,已經公佈財政收支狀況的18個省份裡,大多數省份收入同比下降或僅僅有微漲,其中,江西、廣西、陝西、內蒙古、山西五省份收入同比下降,山西降幅最大,達7.9%。

據財新報道,不少地方財政官員透露,其所在省份2024年完不成預算收入應該是大機率事件,需要從收支兩端綜合施策,除了壓減支出預算,也要挖掘收入。
過緊日子,開源節流,是必然的。地方的找錢衝動,難以遏制。

不過,比起過路費那三瓜兩棗,更多人擔心的是波及面更廣的全社會物流成本上升。
7月21日公佈的《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也明確提出“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資料顯示,公路貨運量佔社會貨運量的74%,公路運輸成本佔運輸成本的52.6%。
而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調查顯示,在公路運輸成本中,車隊企業燃油費、通行費、駕駛員工資、車輛折舊支出分別約為34%、30%、20%、16%。
通行費,是僅次於燃油費的第二大支出。
恢復、新增各地國道收費,固然能緩解財政緊張,但也可能推高物流成本,加重企業負擔,影響我們渴望已久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程序。
如果不加以遏制,任其愈演愈烈,可能會成為新一輪漲價潮的推手,帶來巨大的“負外部性”,影響深遠。
這是一個平衡的難題,考驗大國的智慧。

中產必須要調整預期了。樓市救市、地緣關係、整個社會的變化,都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決策。
加入智谷趨勢年度會員,每週收穫一次對世界資訊的認知與獨到判斷,胡潤TOP10的智谷趨勢 三十多位研究員 輔助大家,去理解資訊背後的趨勢和本質變化。
中文網際網路正在消失,千萬別讓自己成為那個代價。
現已漲價至299,前50人減免100元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週刊:國道收費,越來越多?
中國新聞週刊:國道,又要恢復收費了?
海泉街8號:公益?功利?讓我們談談法律:S32申嘉湖高速公路收費期限到期後繼續收費,違法了?
出行一客:30 年太短,公路收費年限有望依法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