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川:當遊客走進京都人的日常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被跑步愛好者提問記憶中最深刻的三條跑步路線,他給出的答案是:波士頓的查爾斯河畔、紐約的哈德遜河畔以及京都的鴨川河畔。
“去京都的話,我總是沿著鴨川慢跑。從御池附近一直到上賀茂,穿過幾座橋回去,正好10km。”
全長31公里的鴨川自北向南從京都市內貫穿而過,與眾多古寺神社以及歷史悠久的文化活動相比,它算不上京都的一個景點,對於初次把京都作為旅行目的地的人來說,甚至不太會把這條“不加修飾”的河流放在心上。
但在遊覽京都的過程中,會逐漸發現,鴨川總會在不經意間來到你眼前,甚至將京都人的生活一併展現給你。

圖片來自:Anthony Lim via Unsplash
隨著去年Citywalk爆火,鴨川在各種旅遊指南中從不起眼的小眾景點一躍成為京都不可錯過的“本地人”遊覽路線。
散步、慢跑、小憩、閱讀、買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坐在河岸邊什麼也不做,只對著河水發呆,是這條“京都人專屬”路線上才能享受到的奢侈。
鴨川的整治
不同於塞納河的浪漫或是泰晤士河的優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修邊幅”的鴨川以不急不緩的姿態帶給人一種治癒的氛圍。
只是鮮少有人知道,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鴨川都可以稱得上是一條脾氣暴虐的河流,甚至常常引發饑荒和瘟疫。這條河的整治曾花費幾十年的時間。
圖片來自:taro ohtani via Unsplash
每個經歷過高速發展的城市,都難以避免城市化對自然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也不例外。
上個世紀的高速發展使得很多河流都不同程度受到汙染,但鴨川卻始終保持清澈,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得益於京都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作為三面環山的盆地,雖然地勢看似平坦,但其實南北海拔差異很大,北邊的上茂賀海拔100米,到南邊鴨川與桂川匯合的羽束師橋,海拔僅有17米。
將近100米的落差使得從市中心流淌而過的鴨川形成急流,這也是這條河保持清澈的秘密所在。但這樣的地勢差,一旦遇上暴雨,鴨川就會一改往日安靜溫順的形象,化身為咆哮的猛獸大肆製造氾濫。

因此,雖然今天鴨川上橋樑眾多,但第一座正式的橋直到近代才出現。
據史料記載,平安京建都逾百年的整個10世紀,鴨川上都沒有橋,當時的人蹚水過河,一旦遇到大雨,鴨川水量迅速增大,兩岸的居民就被徹底阻隔。到了中世紀,鴨川上也僅有三條、四條、五條大橋作為臨時橋,這幾座橋多次被洪水沖垮,當地人無橋可過的情況依然常常發生。
直到1912年(明治45年),鴨川上開工修建了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現代橋樑——七條大橋,才改善了一發大水就無橋可走的情況。

片來自:ben via Unsplash
1935年(昭和10年),京都遭受了近現代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洪災。不僅將市中心的三條大橋和五條大橋沖毀,還造成全市1/4面積被洪水浸泡,受災者高達十幾萬。
這次洪災促使政府對鴨川進行了徹底的現代化改造1936年到1947年,京都採取了立法、整治、監管並進的方式,部分綠地撤走,構築雙重步道應對季節性漲水,然後在河道上游修築沙壩,限制開發;中游疏通河底汙泥,設定河段落差,建造多個落差達數十公分的河堰以抑制河水的流速。
1979,京都又實施了交通堵塞疏解工程,進一步將琵琶湖的排水明溝改為地下暗渠,鴨川就變成了現今我們熟悉的樣子。

圖片來自:日本國家旅遊局

春天和秋天
遊覽鴨川的最佳季節,一定是春天和秋天。

圖片來自:Trip to Japan

即使鴨川一年四季河水清淺,灘流透澈,每個季節都有不一樣的美景,櫻花盛開的春天依然獨具魅力。
鴨川左岸的三條通到七條通被稱為“花之迴廊”,沿岸有大約1.8公里長的櫻花行道樹。特別是三條大橋到四條大橋一帶,每年都會聚集很多賞花的遊客。
在櫻花盛開的季節,以河岸三三兩兩的情侶作為背景,無論是散步還是騎行,隨便一處都彷彿日劇中截出來的場景。
圖片來自:kamogawariverwalk.com
雖然日本的秋天隨處都可以觀賞到楓樹,但環山而建,古建築眾多的京都無疑是賞楓的最優選擇。
和春天粉綠相間的浪漫氛圍不同,金色的銀杏和錯落有致的紅楓相間,構成了鴨川不同於其他河流城市獨有的秋天景緻。

圖片來自:Tokyo Weekender

夏天的納涼床
京都夏季溼熱難耐,但鴨川河畔的納涼床,和祗園祭以及五山送火一起構成了「京都夏季的風物詩」。
每年五月到九月,二條大橋到五條大橋西側的木頭町屋紛紛從二樓擺出一個個鋪上榻榻米的露臺,供人們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可以藉助河風解暑。

日本中原戰爭後,在豐臣秀吉將三條和五條大橋重新建設後,鴨川河源町地區漸漸地因風景和商業販賣等熱鬧起來。富商們也開始在風景絕佳的位置設定起觀賞席,周遭也開始開啟了許多茶屋。這即為納涼床的最初起源。 進入江戶時代,鴨川石製河堤也大都整治完善,附近逐漸形成花街模式。再加上每年祇園祭的開辦,整個地區好不熱鬧。江戶時代中期,約莫有400家茶屋在此營業,進而逐漸組織化。當時架設在河床淺灘處的納涼床被稱為「河原的涼意」。

《四條河原夕其一》白幡洋三郎
納涼床通常在傍晚營業,作為京都的地區特色,擁有河畔絕佳景緻的餐廳幾乎都會以此作為自己的賣點。
因此,在這裡,除過必不可少的“京料理”之外,幾乎可以品嚐到世界各地的美味,就連沿河的旅館、酒吧和咖啡館也會擺出納涼床招攬顧客,三條大橋西側甚至有一家全球唯一設定納涼床的星巴克。

片來自:note thanun via Unsplash
鴨川等間隔
在網路上搜索鴨川,大機率會跳出一個奇怪的名詞——“鴨川等間隔”。
這是一種專屬於鴨川的特殊現象,尤其在盛夏,如果仔細觀察坐在鴨川河岸邊的情侶,會發現一對一對之間,十分默契地保持著大約3米的間隔,據說這樣的距離既能擁有說悄悄話的私密空間,又不至於打擾到其他人。

片來自:Ben via Unsplash
作家萬城目學解釋了這種現象:“日本情侶很少在外面親熱,所以像那樣堂堂正正讓人看到親熱的風景是非常罕見的,這道風景足以讓單身的年輕人抱有挫折感和憧憬感。

圖片來自:Wikiwand

正是因此,在萬城目學的小說《鴨川六景》中,沒有男朋友的女大學生總結“天下三大不如意”:腳尖的冰冷、男人的心以及鴨川等間隔情侶,她們把死宅心中的不滿發洩在這條河上:“看到不管夏天、冬天,都傻愣愣地並肩坐在鴨川河岸的情侶,我就覺得煩躁,很想把他們推下暴雨後的急流裡。

片來自Kumosawa Tetsuya via Unsplash
“三角洲”
被二次元愛好者們視為朝聖地的“鴨川三角洲”位於京都市左京區,是鴨川和高野川的匯合處,因為俯瞰地形像是希臘字母“Δ”(Delta)而被稱為“三角洲”。
和許多城市中有名的河流不一樣,鴨川並不是一條用欄杆與居民拉開距離的河流,很多時候,它甚至邀請居民和遊客與它產生互動。這一點在渡河石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鴨川上鋪設了很多可以挑戰跳“飛石”渡河的“跳烏龜”,各種形狀奇怪的飛石如今已經成為鴨川最獨特的風景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跳烏龜”景點就在三角洲,這個角度的鴨川因為經常出現在動漫和影視作品中,吸引了不少粉絲前來打卡。
片來自:note thanun via Unsplash
在電影《在京都小住》中,東京女孩佳奈曾經是個設計師,超負荷的工作讓她決定辭職,職場空窗期恰好受媽媽委託去京都照顧受傷的舅舅。
不少人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它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只有住在當地的人才熟知的京都”。

《在京都小住》劇照

其中有一處場景,是佳奈和舅舅一起踩著“跳烏龜”過河,一邊體驗京都人一定會做的事,一邊聊人生遇到的困惑。
如同不少人對於這部電影的喜愛一樣,鴨川的魅力正在於此,它是遊客也能輕易走進的京都人的日常。

《在京都小住》劇照

參考資料:
1. Number《100人說Run!特集》
2.https://m.jiemian.com/article/2511164.html
3.http://kyoto-albumwalking2.cocolog-nifty.com/blog/2019/03/post-d640.html
4.https://yuka-kyoto.com/zh-hans/
5.https://zhuanlan.zhihu.com/p/63067436
編輯:二郎   運營:小石  監製:Alga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