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發於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
此處發表略有修改
非非馬寫在前面:
發這篇文章前,特地去看了下《醬園弄·懸案》的即時票房:上映39天,總票房3.75億。還是很可惜的。
我不認為這個“鍋”該有章子怡來背。問題顯然出在導演身上。陳可辛犯了N個大導演不該犯的低階錯誤,很遺憾。影片即將徹底下畫之際,不妨再來冷靜復個盤。
PS.最近頗沉迷於看懸疑探案劇,做飯時追完了一部愛奇藝的《朝雪錄》,睡前追完三部英劇——《懸案解碼》《月光花謀殺案》《瑪洛謀殺俱樂部第一季》。三部英劇都很值得推薦,英劇的好處就是絕不注水,且處處透著高智感,一看就是拍給成年人看的。相形之下我們的《朝雪錄》更像是拍給中學生看的古偶劇





文丨FT中文網專欄作家 非非馬
《醬園弄•懸案》(下簡稱《醬園弄》)的缺點是難以辯護的。即便它製作堪稱精良,在攝影、置景、服化道上不乏閃光之處,但這些優點都不足以消解其致命的缺陷——敘事失控、主題空泛。很遺憾,一個大導演本不該犯這樣低階的錯誤。陳可辛,終究是辜負了滿懷期待的章子怡,以及觀眾。

《醬園弄》之所以沒能立得起來,歸根結底可能在於:導演陳可辛自己也沒有梳理清楚,為什麼要在今天去重拍詹周氏殺夫案?
對於今天的觀眾而言,重溫該案的意義和價值究竟在哪裡?它要靠什麼“點”來吸引今日之觀眾,並引發普遍共鳴?
從影片英文片名She's Got No Name來看,女性議題被選擇為影片的一個主要支點。這也的確是個不錯且順應潮流的選擇。那麼,導演就需要思考清楚:這樁舊案所承載的女性議題,其當代性到底要落在哪兒?它要如何撬動今日觀眾(尤其是女觀眾)的心? 影片又能給今日觀眾、今日社會以怎樣的啟示?
只有想清楚這個根本問題,影片的敘事視點、劇情編織才不容易失焦,或被其它因素(比如明星陣容)過分干擾。但很遺憾,從目前成片效果看,陳可辛並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口”或者說“歷史與當代的介面”。
比如影片中著力呈現的——面對家庭暴力、性別壓迫,女性的覺醒和反抗。不是不可以拍,去年以此為主題的《出走的決心》就收穫了不錯的口碑。但80年前的女性和今天的女性,無論是所處的歷史環境,還是要反抗的內容,都還是有所差異。

當時的詹周氏作為女子無權主動提出離婚,面對家暴只有一個無解的“死局”。相比之下,在當年的詹周氏和“今天我們身邊的蘇敏阿姨”之間,當然是蘇敏的出走/反抗,更容易打動當下的女觀眾。畢竟,面對家庭暴力和性別壓迫,詹周氏的“殺夫”方案,顯然不是個可參考的解決路徑。
我們今天討論家暴、家庭內部的性別壓迫,當然是要針對當下語境去探討才會更有現實意義——比如為什麼家暴在今時今日依然屢禁不止?個體和社會層面的原因分別有哪些?
像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就取材於當時的家暴血案,拍得非常有社會學視野,也很具有當下性。居於香港社會底層的男主人公為何一步步走上家暴、甚至殺人之路?電影不止拍出了個體原因,也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社會矛盾與更復雜的因果鏈條。它指向當下的現實,有現實批判性,也有警示性。
而1945年的詹周氏,她所處的歷史環境到底是和今時今日大不相同了。要想今天的女觀眾看她的故事,不止於“同情”,更能“共情”,需要極為紮實的敘事技巧。

此外,影片在處理詹周氏覺醒與反抗的心路歷程時,也極為敷衍潦草。女作家西林的一篇文章就讓詹周氏完成了“女性主義啟蒙”——為了求生而翻供是合理的,但跟著開始念大段大段的口號式女性主義臺詞,未免“超現實”了點——坦率講,這種戲份除了適合做成小影片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之外,於電影毫無益處。你能想象李安的電影裡,會出現這種被網友稱為“詩朗誦”的大段臺詞嗎?

不止未能在口號式女性主義臺詞上免俗,影片在展現女性互助上同樣落入了窠臼。本來,過於刻意的“女性互助”情節就正在淪為一種新的stereotype(套路)。如今幾乎每一部女性題材影視劇,都在大篇幅地展現這種sisterhood,girls help girls。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拍出新意,拍得自然,可真不那麼容易。
為什麼“獄霸”王許梅就那麼觀照詹周氏,還為她讀報紙?為什麼女作家西林會那麼堅定地要為詹周氏辯護?影片連動機都不做交代,彷彿“女性互助”是女人與生俱來的。可這顯然不符合人類社會的現實。女性未必是女性的天然盟友,男性也不必然視女性為敵人。

影片上半集看下來,在女性議題的表達上——恕我直言,毫無新意。而更糟糕的一點則是,影片請來了章子怡扮演詹周氏,在前期的各種宣傳上也都讓觀眾以為這是一個以章子怡詹周氏為主角的“大女主戲”,可直到走進電影院,我們作為觀眾才發現“上當了”——
雷佳音扮演的薛至武,戲份要遠多過章子怡扮演的詹周氏,別說“大女主戲”了,《醬園弄》連“女主戲”都談不上。
從實際成片效果看,雷佳音才是影片真正的主角。戲劇主體失焦,這實在是個太低階的錯誤。而這樣半集男主戲,又如何去很好地承載它所宣稱的“女性議題”?

到我閱讀了原著小說《翻案》,才發現《醬園弄》上集由薛至武視角展開的“破案-應對輿情”敘事線,倒也並非陳可辛“原創”,而是脫胎於原著。但陳可辛作為編劇之一以及影片的導演,沒有發現這裡面的“陷阱”,而是直接照搬到電影中,算一個重大失誤。因為,這樣的處理,除了導致戲劇主體和敘事視點的雙重失焦,同時也讓影片在主題表達和敘事策略上雙雙失控。
一部電影用什麼戲劇衝突來構建故事,觀眾的注意力就會被引導到它所搭建的戲劇衝突上。劇情推進的方式,會直接影響觀眾的注意力將集中在哪些矛盾點上。
比如現在的《醬園弄•懸案》是從薛至武的視點出發,從“破案—被迫應對輿情”來推進故事,那麼,觀眾的注意力和關注點,自然就會跟著“薛至武”的破案視角來:翻供的詹周氏,到底有沒有殺人?她有幫兇嗎?甚至,她有姦夫嗎?姦夫和幫兇是誰?當觀眾順著薛至武的邏輯去破案求解,“注意力”已經偏離影片宣稱想要表達的女性議題。不論導演的主觀意願是什麼,他都客觀上在使用懸疑疊加血腥與暴力來“刺激”觀眾,而不是引導觀眾去“思考”。

然而,今日重拍詹周氏舊案,所謂“懸案”本身真的還重要麼?
一來,作為一樁真實歷史案件,它的謎底和謎面其實是一併向觀眾提前曝光了,已不再構成“懸念”。
二來,即便回到舊案本身,詹周氏翻供否,是否有幫兇,都不是這個案件最關鍵、最影響深遠的部分。
真正值得聚焦的點是:一個長期遭遇殘酷家暴的女人,因為當時《婚姻法》的落後,無法自主離婚、逃脫苦海,當這樣一個女人手起刀落殺了丈夫,司法和輿論該如何裁判?這個宣判,將直接影響到《婚姻法》的改革,事關全國女性的未來命運。
很可惜,這一部分都被導演壓到了下集中——不得不說,影片分成上下集上映的決策也十分不明智。
如今,影片上集捨本逐末,拍成了看似抓人眼球、實則毫無必要的“醬園弄懸案”。

此外,陳可辛在法律知識上也還是欠缺了些。他基於詹周氏的翻供,便將之定性為一樁“懸案”。但是,在司法體系裡,法官基於證據而裁定的“法律事實”從來不直接等同於“客觀真相”,從詹周氏被判死刑到改判無期,都只說明瞭一件事,無論是哪一任法官,在當時的證據面前都裁定了詹周氏殺夫的“法律事實”成立。所以,懸案並不“懸”,“懸”字也沒那麼重要。
當然,陳可辛自己也說了,“我不甘心拍一個單純的奇案。”如今看來,“奇案”這個詞也更像是影片招徠觀眾的噱頭,其功能與電影裡的“女性議題”大概差不多。導演真正有野心要拍的,應該是大時代,以及大時代裡翻滾的小人物——他們的人性、慾望,還有那個叫作“命運”的東西。
但是,所謂拍出“大時代”和“命運感”,題眼越是大,就越需要很實的“抓手”。它需要一個好故事來承載。故事是一切的根基,也容納一切。

陳可辛的《甜蜜蜜》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老老實實鋪陳了故事,很細膩。人物的個性、命運,影片承載的主題,都在“故事”裡自然流淌。事實上,越是有商業野心,也越應該重視“講好故事”。觀眾要帶入對人物、對事件的充分理解、共情,需要一個逐層遞進的過程,它需要足夠的情節鋪排。這是認知規律決定的。
可惜,《醬園弄》的故事卻是片段式的,是情節碎片的縫合。同樣的年代戲,如果陳可辛可以像李安拍《色戒》一樣老老實實講故事,成片效果或許會好很多,章子怡的詹周氏也或許會是個更出彩的角色。
但陳可辛卻選擇了王家衛式的敘事與剪輯風格——大概從他邀請王家衛的長期合作伙伴張叔平擔任剪輯時,已經是打定了這個主意,可惜結果卻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風格化的攝影,加上一眾明星的表演片段集錦,堆疊出了影像上的氛圍感,卻未能拼湊出一個起承轉合非常完整的故事,主要角色的心理動機與行為邏輯,幾乎全以碎片的形式存在,從一個片段跳接到另一個片段。最吃虧的角色,就屬女主角章子怡扮演的詹周氏。因為,她就沒有完整、連貫地出現在銀幕上。

以上弊病之外,《醬園弄》還欠了一點社會學常識。當時,詹周氏的案子引發巨大社會爭議,一派觀點認為她罪大惡極,而另一派對其不幸經歷抱有諸多同情,典型代表就是女作家蘇青。可到了電影中,導演卻讓薛至武一個人全然代表了一派人的觀點。有社會學常識,就不會用雷佳音這個單一個體去代表一整派人,甚至來代表一種“生態”。
生態,必須由N個個體來構建和表達。讓雷佳音又是代表男權,又是象徵公權暴力,戲份壓得如此吃重,最後不止角色超載,連人物動機都已不符合社會常識和時代邏輯。
一個汪偽政權下的警察局長,為什麼要對詹周氏懷有如此強大的恨意和執念?甚至連身家性命前途都可以不要,非得留下來置詹周氏於死地?

我作為觀眾,只能認為這個警察局長薛至武很反常、很沒理性、也不符合他汪偽政權下警察局長的人物身份特點。當他不具有典型性,也就不具有代表性。陳可辛想拍時代,可拍出來的結果卻是反時代,至少是脫離時代的。
其實,薛至武為何揪著詹周氏不放,原著裡的處理都還更合理,因為個人面子,更因為受到他的上司周佛海的施壓——時局動盪,哪有警力給你調查詹周氏殺夫案,限5日內結案,讓輿論儘快消停。可惜,這些合理的情節鋪陳在電影裡被抽空了。薛至武對詹周氏這“沒有來由的恨”成為影片最受詬病的缺點之一。

也許,《醬園弄》的下集會比上集更精彩、更點題吧,但如今的上集透支了大家的“高期待”,屆時還有多少人願意為下集買單呢?也許,一個補救的辦法是,將下集按照一部獨立電影來重新剪輯——好好講故事,讓詹周氏真正成為女主角和敘事主體。
謝謝閱讀。大家對《醬園弄》下集還有期待不?你又怎麼看上集?歡迎留言交流呀~也歡迎推薦你覺得優質的懸疑探案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