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
跨文化的孤獨感:劉喬博士談“社會孤立”
文/ 埃德穆特·哈肯
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是一個全球性現象。孤獨感在中國和德國的成因有哪些?文化差異如何影響人們的應對策略?真實的交流為何如此重要?我們和心理學家劉喬博士*探討了以上問題。
+++
劉喬博士,您上次感到孤獨是什麼時候?
我常常會在大型活動結束後感到這種情緒的侵襲,比如在某些大會後。在忙碌的白天過去後,人來人往、碰撞與交流也隨之停止,我重新回到獨自一人的房間,時常會感到自己像是被遺棄了一樣。不過,這種情緒只是短暫的,很快就會消散。
讓我們深入聊聊孤獨感這一話題,尤其是中德兩國的孤獨感。兩國國民如何看待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這一現象?
孤獨感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兩國對此的認識都在日益加深。兩種文化都需要社會聯絡與群體歸屬感。這說明人際關係無論在哪裡都至關重要。兩國國民都渴望親密關係與他人的支援。
您認為區別在哪裡?
在中國,孤獨感往往會被貼上標籤,被視為軟弱或個體無能的表現。這種觀念阻礙了孤獨者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尋求幫助。對集體主義價值觀和親密家庭關係的強調加劇了這一現象。談論孤獨的感受可能會被認為是一件羞恥的事。
德國的情況則與之相反,儘管孤獨感依舊受到某種程度的汙名化,但這裡關於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公眾討論卻更加開放。個人的自主性和自我發展被視為優先事項,因此,雖然人們在尋求幫助時依舊面臨某種阻礙,孤獨感卻被歸結為一種個人問題,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德國社會對心理治療支援的接受程度要高於中國。
也就是說,文化背景的影響很大?
沒錯。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強調家庭和集體的價值,在許多情況下能保護個體不受孤獨感的侵襲,但這種文化也會放大壓力,迫使個體服從集體的期望。當個人無法滿足這些期望時,就會產生孤立感。而德國的個人主義文化則更重視自主性和獨立性。儘管這種文化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可能讓人感到孤立無援,難以尋求社會支援。

© Ryanwar Hanif, unsplash.com
為什麼兩個國家的孤獨感都在增強?
城市化程序的加深,以及隨之而來的集體組織架構的弱化,這是兩國孤獨感增強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遷居大城市往往會導致與家人和朋友的分離,並最終發展為個體的孤立狀態。傳統上,家庭是核心的社會關係網,但現代生活方式將許多人帶入大城市的環境,令他們開啟獨居生活。在德國,人口流動性的日益增強也造成了相似的挑戰。
另一個原因是技術變革。儘管社交媒體令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變得更加便捷,但它也催生了膚淺的人際關係,引發了一種孤立感。這是因為社交媒體取代了面對面的交流和真實的人際互動。我們在中德兩國都能觀察到這一現象,它被稱為“數字孤獨感”。
社會期望也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德兩國都存在著競爭壓力,這可能會導致個體在無法滿足社會期望時選擇消極避世。在中國,功成名就和組建家庭的高期望會讓個人陷入巨大的焦慮與孤立。
在德國,個體追求獨立自主,這種壓力同樣可能引發孤獨感。人口結構的變化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孤獨感。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許多老年人獨自生活。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城市,也出現在鄉村地區,因為年輕人正在從這些地區搬離。
孤獨感如何影響兩國國民的健康?
孤獨感對兩國國民的健康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包括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在心理層面,孤獨感可能會導致抑鬱、焦慮障礙、自我價值缺失感以及社交恐懼症。在身體層面,孤獨感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和其他疾病的患病風險。長期處於孤獨狀態還可能會提高死亡率。
孤獨感所帶來的危害是否有所不同?
兩國面臨的危害相似,但表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在中國,心理疾病的汙名化可能導致人們隱瞞自己的孤獨感,甚至放棄尋求幫助,從而陷入長期孤獨,帶來嚴重後果。而在德國,對個人主義的強調可能會令人們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即使有求助的機會,他們也不會尋求幫助。
您認為有哪些解決方法?
在德國已經湧現出許多以對抗孤獨為目標的倡議活動,例如鄰里互助機構和自助團體。心理學家為孤獨者提供支援,幫助他們重新建立社會聯絡並拓展社交網路。這些活動的重點在於增強社群力量,促進代際間的交流。
兩國的應對方式有區別嗎?
在中國也興起了類似的活動,但它們往往還處在起步階段。出現了一些旨在加強社群聯絡的專案。但社會對於孤獨感的接納程度仍需提升。在這一方面,最關鍵的還是要推廣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公眾意識。

© Chetan Hireholi, unsplash.com
治療過程中會面臨哪些心理學層面的挑戰?
破除孤獨感和心理疾病的汙名至關重要。我們必須鼓勵人們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主動尋求幫助。另一個挑戰是找到與文化相適應的治療方式。在中國,可以嘗試將家庭納入心理治療的過程;而在德國,我們可以將治療重點放在個體的自我反思上。
最後,您對正受到孤獨感困擾的人有哪些建議?
要承認並接納自己的感受,在那之後你才能開始嘗試建立社會聯絡。你可以參加群體活動,可以去上課,參加志願工作或建立新的友誼。心理治療支援也很有用,它能幫助你形成應對策略,消除孤獨感的成因。兩國都有自助群體和支援專案,它們都在為孤獨者提供幫助。最重要的是,你要記住,你不是孤身一人在面對孤獨,你可以找到幫助。
感謝您的分享。
* 劉喬博士,專門從事心理學、孤獨感和社會孤立等議題的研究。她的研究重點在於都市環境中孤獨感和社會動力所造成的心理影響。
___
文字:埃德穆特·哈肯
翻譯:王雨寬
© 歌德學院(中國),如欲轉載請聯絡微信訂閱號後臺。
+++
孤獨是當今時代最為緊迫的社會問題之一。各國專家和政府都在致力於消除孤獨與疏離對健康、福祉和社會凝聚力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他們採取了各式各樣的行動:既有資料分析,又有戰略規劃,甚至還選出了“孤獨部長”和“孤獨大臣”。由政府和個人發起的倡議、規劃、技術創新和社交專案更是不勝列舉。所有這些活動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促進社會交往,並以此對抗孤獨。為此,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將在接下來兩年內,透過一系列線上和線下的活動,邀請中德兩國民眾共同探討孤獨這一話題,呈現多樣的見解與願景。我們還將以“人,從,眾——希望編年史”(Einsam, zweisam, gemeinsam – Eine Chronik der Hoffnung)為主題,在線上平臺陸續推出一系列主題文章。
延伸閱讀
凹凸鏡DOC推薦關於孤獨的紀錄片

《蜂蜜之地》
影片簡介
鮮黃衣袂點綴馬其頓偏鄉的荒蕪,與懸崖上野生蜂蜜瓊漿的金黃相輝映。喀迪絲是歐洲大地最後一位女採蜂人,與抱病半盲母親相依為命,依附野蜂為生,堅守「取一半、留一半」黃金定律。遊牧民族一家突然而至,打破寧靜生活的不止是七個孩子與一眾牲畜的喧鬧,還有瘋狂掏盡蜂蜜的貪婪,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的肆無忌憚。歷時三年靜觀人與蜂和諧共處的隱世生活,以自然曦光與幽微燭照輝映大地,美得教人肅然起敬。獲聖丹斯電影節世界紀錄片評審團大獎。

《孤島之歌》(第一季)
影片簡介
探訪多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獨居女性。節目記錄她們真實生活狀態的同時,探討“孤獨” 的要義及女性獨居涵蓋的內容,透過走訪與談話,向觀眾展現女性身上特有的獨立與樂觀精神, 與當下“獨居時代”進行呼應。

《尋找薇薇安・邁爾》
影片簡介:
影片揭示她的雙面人生:生前才華橫溢,卻默默無聞做了40年保姆,去世後留下10萬多張芝加哥街景和街頭人像底片,2007年在一場拍賣會上被電影製片人John Maloof拍得後重見天日,她遂被攝影界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