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李秀文
靈魂豐盈者,獨行亦如眾。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亞楠朗讀音訊

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曾如此形容人生“三重境界”: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用這句話來詮釋人生不同階段對孤獨的理解,也恰如其分。
年輕時,我們視孤獨為洪水猛獸,忙著用各種方式維繫人際關係,只為擺脫孤獨。
經歷了關係帶來的傷痛與迷惘後,我們又試圖刻意遠離人群,以迴避更深的孤獨。
直到最後,我們終於意識到,人生的本質就是孤獨的,這與身邊有沒人相伴並無關係。
既然靈魂只能獨行,何不坦然以待。
當你能做到喧囂中自洽,獨處時豐盈,也就抵達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喧囂中自洽
常聽人感慨: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裡面而在許多人中間。
但其實,身處煙火紅塵,沒有人可以完全活成一座孤島。
若為了逃離生活的喧囂而一味消極避世,反而會讓自己難結善緣,難有立足之地。
想要活得從容,我們該做的是坦然應對世事,做個合群卻不從眾的人。
在上海書畫界,陳翔一直是個獨特的存在。
作為上海中國畫院的副院長,他無論做管理還是與人打交道,都從善如流,讓人倍感親切。
但在繪畫專業領域,他又是個特立獨行的“頑固派”。
畫壇歷來以水墨寫意畫為主流,他卻堅持鑽研青綠山水畫派,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主色。
為此,身邊很多師友都給他提過意見,而他的回應就是笑著感謝,然後依舊做自己熱愛的事。
他想用自己的創作來探索,青綠究竟能不能反映出水墨的最高境界。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正因他不隨波逐流,才憑藉別緻的畫風,成就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
很多人以為,只有遠離人際紛繁,才能隨心而活。
然而不曾入世,何談出世?
身體棲居於群體的同時,又能保持思想的獨立性,才是智者的處世智慧。
2012年,作家麥家為發現培養更多年輕的文學愛好者,決定創辦公益書店“理想谷”。
在理想谷,他經常和年輕人打成一片,也很樂於和大家一起交流文學創作的經驗。
可與此同時,麥家又在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保持距離。
為了不被他人影響寫作節奏,他辭去浙江省作協主席一職,關閉了有700萬粉絲的微博。
只要一投入工作,他就會自動遮蔽外界各種聲音,拒絕掉所有應酬。
在他看來,開啟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場讓自己安靜下來的儀式。
誠如有句話講: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
融入人群與保持自我,兩者其實並不矛盾。
合群是為聚力,獨立是為守真,成熟的人有將其兼收幷蓄的智慧。
哪怕世事再多紛擾,我亦不困於其中,只以坦然自洽的狀態,煉就不盲從不迷失的篤定。

在獨處中豐盈
心理學上將人的孤獨感分成兩種“消極孤獨”和“積極孤獨”兩種形式。
前者指的是,自身不願意卻被強迫性地陷入孤立,這樣的孤獨感往往與各種負能量相伴。
後者源於人們自願選擇的獨處時刻,會不斷給人帶來積極的能量滋養。
用《半山文集》中的一句話來講,就是:
“人都抵達過那個叫孤獨的驛站,卻因對孤獨的理解不同,再由此而分道揚鑣出發去往不同地方 。”
孤獨本是人生常態,但對孤獨的不同態度,卻決定了你是活得精彩還是沉淪。
作家李娟的一生,是與孤獨為伴的一生。
她生長於阿勒泰深山,那裡離縣城200多公里,一到冬季落雪的季節,就只剩無邊蒼茫。
這樣的孤寂在長期生活在熱鬧城市裡的人看來,或許難以忍受。
但對李娟而言,卻是再尋常不過的日子。
她喜歡一個人深入遠野中散步,或跑到戈壁無人的山坡上讀書、看雲、聽風。
而幽遠空曠的大自然,不僅給了她寧靜思考的空間,更賦予了她源源不斷的思緒和靈感。
20歲那年,她開始執筆寫作,寫得越多便越沉浸其中,體味到反覆梳理與探索自我的樂趣。
三年後,李娟寫就首部散文集《九篇雪》,並由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寫道:
“不是要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尊重孤獨。”
孤獨就是這樣,你抗拒它,它就會淹沒你。
學會轉念,接納孤獨,你自會發現,所有的獨處瞬間,都可以成為明心見性的開始。
畫家蔡志忠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關掉手錶、手機等所有電子產品,進行“閉關式創作”。
他可以長達58小時一直坐在椅子畫畫,也可以一個多月不與外界聯絡,不說一句話。
對他而言,孤寂是創造力的源泉,把焦點完全放在作品上,冥想於一處,下筆便可如有神助。
“那種快樂就像一個農夫秋天收割稻子,用鐮刀把稻子割下來的愉悅聲音。”
導演餃子為了學習動畫製作,在家宅了整整三年零八個月。
那些日子裡,每天與他相伴的,只有鍵盤敲擊聲與鉛筆摩擦鏡稿的沙沙作響。
外人無法理解他怎麼捱過這些枯燥練習階段,他卻樂此不疲。
經由沉靜努力的時光,他最終完成了從普通醫學生到知名導演的跨界蛻變。
很認可這句話:每個牛人,都有一個篤定的核,這樣在宇宙間才不易被風吹散。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活得敏感脆弱,不是因為無人相伴,而是自身核心不穩,無所依附。
與其向外求,不如向內看,把獨處當成契機,去不斷沉澱智慧,提升認知,強大心性。
靈魂豐盈者,獨行亦如眾。
你享受的孤獨多一分,就離生命的豐盛與圓滿又近了一步。
▽
面對無常世事,任何刻意而為的逃避或對抗,都只會帶來痛苦。
真正高階的境界,是讓自己練就既能領略塵世繁華,又能保持內心超脫的能力。
與人相處時,自洽安然;無人在側時,自享清歡。
哪怕身處俗世洪流中,只要懂得與萬事言和,心不掛礙,自可活出獨屬於你的超脫與自在。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