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窒息了!逼瘋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

前排再喊一嗓子,小河狸體驗營今晚24點就截止入營啦,本來是18點截止的,特別申請延了6小時,不經常上鍾,擔心你們錯過了。(入口點這裡
小娃的機械搭建創客,大娃的人工智慧探索,幾十塊就能給孩子們一個很“超前“的體驗,讓孩子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把熱愛變為未來競爭力。

已經領了體驗課名額的姐妹們,記得下週一就開課了,別落下。
娃體驗了覺得喜歡,先彆著急下單體系課,可以等等我,爭取到了直播間獨家專屬福利,下週四就來,先預約了再說!

文|黛西

那天我在大本營潛水,看到群裡在討論前陣子上熱搜的“周微媽媽”
家裡沒斷網的姐妹兒,應該看過那個新聞。
一個媽媽把打孩子的影片發到班級群,喊話語文老師,以後不要給她留堂。
“語文老師,我要求從今天開始周微不留堂,只要一放學就第一個出來,她會不會讀書無所謂了,我已經放棄了。”
“明天周微不去學校,手已經被我打腫了,寫不了作業。以後估計也寫不了作業了,語文書已經被我撕掉了。”
“她一寫作業,我頭痛腰痛哪裡都痛。她已經被我打得哪裡都腫了,衣架都都報廢了,沒辦法再打了,再打報廢一個衣架就損失太大了,等一下打進醫院也不好。”
我也是一個有家庭有工作的人,我沒有辦法每天在學校門口這樣等她。”
不是你的問題,是我管教的問題,今天鄭重跟你說,以後不要留堂也不要留作業,她寫不了。”
“這個家已經沒有辦法好好生活了,老師放棄她吧,這個家已經放棄她了。”
語文老師估計也給她一下子喊懵了,醞釀了半天終於發話了,冷靜一下,孩子沒有那麼不堪,留堂也不是天天留。
聽老師這麼說,這個媽媽也不假客氣了,直接把機關槍對準老師。

很明顯,留堂只是一個導火索。
壓垮她的是作業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
我能理解當媽沒有不瘋的,成年人沒有不崩的。
但是,我無法共情這個媽媽。
我也有工作不順心,看隊友煩心,班級群訊息還嗶嗶鬧心的時候。
但我不會把生活的所有不如意,全都結算在孩子身上。

想一想,到底是哪個孫子讓你過得不爽,你就衝誰崩潰去。
要是嫌老師留作業太多,拖堂影響正常生活,你可以去校長辦公室崩潰。
要是嫌工作壓力大,老闆壓榨,客戶刁難,你可以去公司門口拉橫幅崩潰。
啥啥都不敢,就敢撿軟柿子捏,衝一個孩子發洩,算什麼本事?
懦夫憤怒,抽刃向更弱者。
居然還有很多人說,別站著說話不腰疼,壓垮成年人的,只需要一個家長群。
這真的是家長群的問題嗎,是家長沒把孩子當人的問題!
毆打,虐待,羞辱孩子,完事兒還敢公開在微信群裡顯擺,說明什麼?
說明我們的法律對家暴的容忍度太高!

這不是打老師的臉,也不是打孩子的臉,這是在打《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臉。
暴力就是暴力,不能因為施暴者的身份是自己家人,性質就變成了“家務事”

看到很多人在討論,崩潰的家長,受傷的孩子,無奈的老師,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教育確實存在不少問題,但也不能出啥事兒都讓教育背鍋。
這個事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父母的情緒問題,二是父母的面子問題。
很多人以為“情緒管理”就是要忍著,憋著,喜怒不形於色。
這是個誤解。
情緒管理你可以理解,識別,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情緒去表達自己。
我現在真的非常生氣。
我覺得自己很受傷。
我現在很煩躁,一丁點聲音都會讓我腦子嗡嗡的。
當你把這些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時,別人會意識到你狀態不對,自覺減少干擾。
而且你會發現,當你精準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那種壓抑緊繃的狀態也會得到緩解。
情緒只要“流淌”起來,就不會出太大問題。

這位媽媽輸出了那麼多,最後一句才說到了最痛的死穴。
“你每天在群裡艾特我,我不要臉嗎?”

被老師在群裡艾特,我想如果換成王微媽媽、李微媽媽,估計還會覺得挺對不住老師的。

老師總艾特我,難道是因為喜歡和我聊天嗎?還不是因為操心我家孩子,想拉我孩子一把!
但是一個極度要面子的人,會把一切擺在檯面上說的問題,理解成針對自己的羞辱。
她關心的從來不是問題本身,而是這個問題讓我丟臉了,你讓我沒面子了,你讓我抬不起頭來,你知道群裡其他家長是怎麼看我的。
說句招罵的,認知水平低越低,越容易把面子當回事兒。
我之前看一個撒狗糧影片,郭晶晶和霍啟剛一起包餃子。
霍啟剛直接上手攪餡,郭晶晶眼睛瞪得像銅鈴,勒令他拿筷子攪。
霍啟剛說好好好,拿筷子拿筷子。
拿筷子攪了,郭晶晶又說不對,你要順時針攪,順時針攪出來的餡才好吃。
霍啟剛又說好好好,順時針攪,老婆說得對。
這種事兒要是放在一個低認知男人身上,早就跟你掀桌了。
鏡頭對著拍呢,那麼多人看著呢,你在這指揮我,叨逼叨的,我不要面子的啊?
越是低自尊低認知,他的面子越金貴,因為他除了那點兒面子,就再沒什麼別的東西可以體現自我價值了。
但如果你有高認知高自尊,就不需要別人小心翼翼呵護你的面子。
因為你的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不是靠別人給的,也就不會為了一個“面子”破大防。
與其依賴別人“給面子”,不如多讀書提升認知水平,看淡那些“面子”。
最怕就是認知低還死要面子,然後讓孩子為自己的面子買單。

最後如果一定非要強行昇華下,這件事反應出了什麼深層次問題,我覺得都不是教育範疇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太單一,太狹隘了。
好成績+好學校+好工作=成功——這不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但這絕對不應該是唯一的價值觀。
成績差=沒前途=父母的失敗——這明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但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綁在了上面。
父母的焦慮被無限放大,變成了對孩子學業的過度聚焦。
當你聚焦在一件事上,就會嚴重高估這件事在孩子人生中的排序,帶來行為上的扭曲。
唯一解藥是覺察。
覺察教育的本質,是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而不是逼猴子挖洞,逼老虎爬樹。
覺察自己的行為結果,衣服架子打廢了,也不可能把一朵花打成參天大樹。
想不清這些,趁早別生孩子。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黛西好物推薦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不開打賞,喜歡請多多轉發&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