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企出海是大趨勢,背後的時代命題同樣在與時俱進。
新變革下,如何重新審視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出海淘金地?不同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市場規模和政策法規,如何審視市場利弊,制定更契合的出海戰略打法?一切亟需產業界回答。
眼下,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藥企不再像過往只盯著美國市場這一塊“肥肉”,歐洲等國家地區正在愈發受到重視。
在屢受FDA打擊後,越來越多PD-1轉戰歐洲並獲批上市。今年以來,包括復宏漢霖、齊魯製藥、基石藥業、億帆醫藥控股子公司億一生物、科興製藥、君實生物等國內藥企,都有產品在歐盟獲批上市。
顯然,歐洲對國產創新藥大門敞開。作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創新藥市場,歐洲的藥品審評審批還是相對FDA要寬鬆些。
從近期的審批結果來看,小適應症可以透過中國的臨床資料申報上市;包括肺癌等大適應症,在臨床對照組為非標準療法的情況下,也有獲批的可能性。關於後者,在美國,幾乎毫無可能。
這也為藥企帶來新的淘金機會。無論如何,歐洲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創新藥市場,國內企業不能錯過這一機會。
/ 01 /
更寬鬆的審批環境
歐盟市場作為一個整體,也是全球創新藥物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不僅市場非常成熟,擁有如拜耳、羅氏、阿斯利康等一眾知名跨國大藥企,且對新型生物技術的接受程度相對較高。
德勤資料顯示,自2015年至2020年,biotech推出的新產品在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平均每年佔EMA批准藥物總數的33%。
換言之,歐洲是biotech推出新藥的重要市場,即使是美國的biotech、biopharma,也都將尋求在歐洲市場的擴張作為它們的重要任務。而在已擴張至歐洲的Biotech中,約52%來自美國,其次是日本或加拿大。
中國藥企,正在快速加入這一陣營,尤其是在國產PD-1在美上市遇阻之後。因為,比起美國FDA愈發嚴格的稽核趨勢,歐洲展現出不同的態度。
9月24日,君實生物宣佈,PD-1單抗特瑞普利近日獲得了歐盟委員會批准的兩項鼻咽癌適應症。
特瑞普利單抗並不是第一個在歐盟獲批上市的國產PD-1。在它之前,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和基石藥業的舒格利單抗均已獲得批准。
同時,特瑞普利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在歐盟獲批的國產PD-1單抗。9月20日,復宏漢霖宣佈,EMA人用藥品委員會(CHMP)已釋出推薦斯魯利單抗獲得上市許可的積極意見,建議批准其用於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適應症。
看起來,歐洲相比美國要寬鬆不少。一方面,像特瑞普利單抗這樣申報的鼻咽癌小適應症,可以透過中國的臨床資料申報上市;另一方面,包括肺癌等大適應症,在臨床對照組為非標準療法的情況下,也有獲批的可能性。
斯魯利單抗申報小細胞肺癌適應症的支援性研究是Astrum-005,其對照組是化療,最終,斯魯利單抗在總生存率上擊敗了單獨化療(中位數15.4對10.9個月,HR=0.63,p<0.001)。
不過,歐洲目前一線SCLC的標準治療方案是Imfinzi加化療或Tecentriq加化療。目前,CHMP給出積極意見,斯魯利單抗獲批在即,意味著EMA並沒有要求斯魯利重新開展頭對頭臨床試驗。
這也表明歐盟監管機構的態度,比美國FDA更開放。按照FDA的嚴苛要求,如果之前已經有一個藥物獲批上市,之後再上市的同類新藥,沒有頭對頭的資料,別說是跟其他產品競爭了,連獲批上市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對於出海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訊號,畢竟在海外開展頭對頭臨床試驗,不僅費時費錢,風險也很高。
當然,監管相對寬鬆並不足以驅動藥企踏上這場出海的探索之旅。更重要的還在於,歐洲市場足夠寬廣。
/ 02 /
全球第二大市場
市場流傳這樣一個說法,整個醫藥創新藥行業,只有3個世界,美國、歐洲和其他。
這足以表明,歐洲的醫藥市場規模不容小覷。
根據IQVIA資料,2022年,世界藥品(處方藥)市場按出廠價估計價值1222.921億歐元(1287.736億美元)。北美市場(美國和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份額為52.3%,遠遠領先於歐洲、中國和日本。
而歐洲則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佔比達到22.4%。

儘管歐洲各國,以把控藥價而聞名。不同於美國的自由定價,自90年代以來,歐洲各國一直是透過各種手段、政策,控制藥物定價。比如德國,是最早採取藥物參考定價的國家,並透過多種機制控制藥價、降低藥價。
德國之後,歐洲各國政府開始效仿,制定一系列政策來控制藥價,比如價格凍結、固定定價、利潤控制和參考定價。

最近幾年,由於俄烏衝突、通貨膨脹、新冠疫情對各國醫保的大量消耗,歐洲對於創新藥定價控制還在逐漸趨嚴。此前,不少企業也在歐洲擴張的嘗試中,由於藥物定價壓力接連敗北。典型如藍鳥生物,在與德國等國家就在歐洲推出其首個基因治療藥物Zynteglo的談判失敗後,公司決定將業務重點放在美國。
嚴格的控價,傷害了歐洲製藥業的發展。但這其實並不影響國內藥企淘金,畢竟,這是一個僅次於美國的創新藥大市場。
僅從藥價層面出發,你也無法在找到一個可媲美美國的市場。據BCG分析,以目前全球最暢銷的25個藥品為例,如果以美國藥價為100%的話,歐洲13國的藥價在20%上下,其中藥價最貴的德國也只有美國的26%。除了阿聯酋(為美國的26%)和日本(為美國的22%),其他國家的藥價都低於美國的1/5。
我國的藥價更低,只相當於美國的1/10、歐洲13國的40%~66%。對比下來,歐洲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好藥,就應該到更廣闊的天地去。
與此同時,歐洲市場也在做出改變。對於高臨床價值創新藥,探索符合其國情的價格保護政策。
比如,最為嚴格控制藥價的法國,為了推動創新、促進投資和出口,幾年前也對部分藥價管控條款進行了大幅修改。比如,在滿足公共健康需求的同時,推動某些改良型藥品(ASMR 4級)接軌歐盟價格;由於生產費用可能會造成一定的供應問題,允許某個治療領域整體或部分藥品可以維持較高價格;在ASMR5級藥品上市的前三年中,固定其價格等等。
/ 03 /
商業化挑戰
無論是對於創新藥的監管環境,還是全球第二大市場及正在逐步改善的創新藥定價環境,都表明,歐洲是一個值得淘金的市場。
“試水者”也變得越來越多,不過,這並非一路坦途。
簡單來說,儘管更加包容,但歐洲各國對藥品監管的法律、法規與國記憶體在差異,國內藥企出海需要經歷適應的過程。
歐洲各國單一市場並不大,既複雜又分散,涵蓋了英國和瑞士在內的31個細分市場,生物製藥產品上市需要獲得EMA和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監管機構(MHRA)的監管批准,一些國家(如義大利)需要得到本國地方或地區監管當局的批准。換句話說,藥企不能像在美國市場一樣,透過複製統一模式就實現藥品在歐盟上市與全域覆蓋。
即使藥企獲得EMA的批准上市,還要面臨各國藥品定價、市場開拓等複雜關卡。
每個市場都有不同的醫療系統、獨立的醫療技術評估和報銷流程。比如英國政府對藥品的利潤率水平有嚴格的控制,瑞士除了正常的社保,還有追加醫療保險,在這個追加醫療保險上,有的藥物是可以支付的。
從歐盟各成員國來看,每個國家的醫保支付政策都是不一樣的,零售和批發的市場也是完全不同的。這意味著,藥企出海歐盟的真正難點,還在於商業化挑戰。當然,對大部分創新藥企來說,很難如百濟神州一般在歐美自建商業化團隊,因此,找到合適的商業化模式,也是必備的技能。
這種情況下,借船出海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藉助合作伙伴海外臨床、註冊或商業化能力,做得更好。前提則是,自身的技術和產品質量必須過硬。
總的來說,儘管歐洲市場複雜而充滿挑戰,但這個市場提供了一個抓住巨大商業潛力的機會,同時也為創新藥企提供了一個平臺,透過提供新療法來改善患者的療效。
對於中國創新藥來說,每一個志在全球市場的企業,都在探索更好、更適合的方式途徑。有驚喜亦有風險,重點在於始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