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華人資訊網》出品,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據CNN 4月15日綜合報道 美國總統川普正大力推進其激進的關稅政策,從此前主打的“對等”關稅,轉向他早前承諾的針對特定行業的關稅。


相關媒體報道截圖
為此,川普將繼續動用《1962年貿易擴充套件法》第232條,該法允許總統在認為存在潛在國家安全威脅時徵收關稅,以保護或加強本國產業。這一過去鮮有使用的貿易條款,已成為川普在其兩個任期內頻繁使用的貿易工具之一。
根據週一公佈的《聯邦公報》檔案,商務部此前已依據第232條對銅和木材發起調查。而在本月早些時候,政府也已開始對製藥和半導體行業進行調查。
除這些正在進行、必須在啟動後270天內完成的調查外,川普政府還表示計劃對關鍵礦產發起類似調查。

“對那些缺乏替代品的進口產品徵稅,其風險顯然更大,因此美國才對一些關鍵產品給予了豁免、減稅或排除在關稅之外。”安永帕特儂公司(EY-Parthenon)首席經濟學家格雷戈裡·達科(Gregory Daco)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
川普所實施的大量關稅中部分產品得到了豁免,包括符合《美墨加協定》規定的商品;正在接受或即將接受第232條調查的產品;在過去幾天內,從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145%“對等”關稅中被豁免的智慧手機、電腦顯示器及其他電子產品。
下一輪關稅美國幾類進口商品將受影響
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上週日表示,這些科技產品的豁免是暫時性的,暗示它們將被納入即將出臺的半導體關稅中。
達科表示,儘管川普政府在部分關稅計劃上已有所緩和,但美國經濟仍預計將放緩,並被置於“衰退預警”狀態。他所在的機構預計,進口成本的上升將導致物價上漲、通脹加速,並使美國及全球的經濟活動減少。
“在制定貿易政策時需要特別謹慎,避免透過物價上漲對相關行業施加過大的壓力,這也是為什麼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了一些豁免和排除的原因。”達科補充說,“這是因為人們逐漸認識到,對這些關鍵產品的進口徵稅最終會傷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進而導致經濟活動下滑。”
不過,達科也指出,關稅政策宣佈和執行過程中的隨意性帶來了額外風險: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受挫,導致在支出和投資上的猶豫;而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和股市疲軟則導致企業盈利和財富縮水。
“我們不知道明天會宣佈什麼,也不知道幾周、幾個月後貿易政策的整體格局將是什麼樣子,”達科說,“因此,現在很難對任何經濟預測進行精準校準。”
除了這些短期和長期的阻力外,針對“第232條”下各個行業的評估,關稅還可能對各行業產生獨特影響。
銅與關鍵礦產:目前尚不清楚美國將在“第232條”下對哪些關鍵礦產展開調查。不過,有關銅的調查已在進行中。銅是推動美國電氣化程序的關鍵要素,也對國防等行業至關重要。
經濟學家兼貿易政策研究學者、Ikenomics Consulting公司負責人丹·艾肯森(Dan Ikenson)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美國約50%的銅依賴進口,且隨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高能耗產業的迅猛發展,銅的需求預計將持續增長。
“要取得礦山開採和冶煉的許可,往往需要16到18年,”他說,“既然我們沒有這些資源,又依賴全球供應,就不應挑起貿易爭端,而應致力於與加拿大、智利和秘魯等國達成長期出口合作安排。”
木材:軟木材是住宅建築中的關鍵原材料之一,也是首選材料,美國有30%的軟木材依賴進口。房屋建造商警告稱,對軟木材及其他建築材料徵收關稅可能進一步加劇住房可負擔性危機。
木材進口成本的上升也可能影響到其他產品,如傢俱,甚至廁紙。
為了扶持本國木材產業,川普政府近期下令將美國一半的國家森林開放用於伐木。這一舉措遭到批評,被認為可能對環境、生物多樣性、水源保護區和戶外休閒活動產生負面影響。
川普經常調侃稱,美國無需進口木材、汽車或石油,聲稱美國的自然資源和製造潛力足以實現自給自足。
但經濟學家、研究人員及其他專家則反覆警告,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建設製造設施、建立供應鏈以及培訓熟練勞動力都需要多年時間。而且,這些新設施的建設本身可能需要依賴目前價格高昂的進口材料。
藥品:在製藥領域,徵收關稅可能使川普的政策目標發生衝突。荷蘭國際集團(ING)醫療健康領域經濟學家迪迪裡克·斯塔迪格(Diederik Stadig)上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川普一方面希望降低藥品價格,另一方面又希望推動美國製造業的發展。
“雖然部分品牌藥的生產可能逐步轉移到美國,但仿製藥的大規模生產增長几乎不可能。”他指出,建設新工廠大約需要10年時間。
他還表示,關稅具有通脹效應,將推高醫療成本,影響藥品的可負擔性,尤其對沒有醫保的人群影響更大:在25%的關稅下,一顆常用處方藥的價格可能從每粒82美分漲到94美分,年均增加支出約42美元。對於更復雜的處方藥,如癌症治療藥物,漲幅可能更為劇烈,他估算一份為期24周的處方,其額外成本可能高達8,000至1萬美元。
半導體:醫療裝置、Wi-Fi路由器、筆記型電腦、智慧手機、汽車、家用電器和LED燈泡等產品中,都廣泛使用了半導體晶片。而這些產品通常並非只需一兩顆晶片,例如一輛新車往往內含數千顆晶片。
換句話說,半導體晶片是“21世紀的原油”。而當這種“原油”出現短缺時,後果已變得十分明顯:疫情期間的晶片荒導致汽車等產品供應緊張,加劇了通脹壓力。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教授約翰·達勒薩斯(John Dallesasse)早前對CNN表示,儘管在拜登政府任內透過的兩黨支援的《晶片與科學法案》推動了臺積電等晶片製造商在美國設廠,但即使關稅政策能刺激本土晶片產能的提升,美國仍然缺乏電子產品的組裝能力。
正因如此,即便晶片在美國本土生產,仍需運往臺灣、韓國、中國或墨西哥等地進行組裝,才能成為美國消費者購買的最終電子產品,而這些產品將受到關稅影響。
歐盟或將對美國廁紙徵稅
此外,如果與美國的貿易談判未能取得成果,歐盟宣佈將對美國的廁紙、大豆、眼部化妝品及數百種其他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
歐盟27個成員國於週一公佈了一份針對美國產品的長名單,其中大多數商品將在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被加徵25%的關稅。
此前,歐盟曾因川普本月早些時候宣佈推遲實施新關稅而決定暫停反制措施,為期也是90天。歐方原計劃於本週二起實施反擊,以回應美國對所有鋼鐵和鋁產品加徵的25%進口關稅。
“歐盟暫停對美國不合理貿易關稅的反制措施,是為了為歐盟與美國的談判爭取時間和空間。”歐盟執行機構歐洲委員會週一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如果談判結果不令人滿意,歐盟的反制措施將會生效。”
根據歐盟的清單,約400種美國產品可能從7月中旬起面臨更高的關稅,另外約1,300種商品則可能同時或在稍晚階段被徵收高額進口稅。
歐盟的清單雖然並非完全豁免了美國對歐盟最大的出口產品,但基本沒有涵蓋這些產品。根據歐盟基於2023年美國官方資料的計算,美國對歐洲出口最多的五大類商品依次為:石油和天然氣、藥品和醫藥製品、航空航天產品及零部件、醫療裝置與用品,以及機動車。而大豆則是美國對歐洲最大的出口農產品。
儘管如此,摩托車和大豆仍出現在歐盟關稅清單中,兩者都面臨被徵收25%關稅的威脅。
面臨歐盟報復的其他美國對歐洲的重要農產品出口包括杏仁等堅果和新鮮水果。
來自歐洲的進一步打擊或許仍在醞釀中。
除對鋼鐵和鋁加徵更高關稅外,川普還對來自歐盟的汽車及零部件徵收了25%的關稅,並對歐盟所有其他商品施加了20%的“對等”關稅。歐盟方面尚在研究如何回應這些汽車關稅及“對等”關稅。
法國總理弗朗索瓦·貝魯(Francois Bayrou)週二表示,美國的貿易伙伴被迫採取報復性措施,“這些措施本身也具有危險性”。
“美國總統一夜之間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開啟了一場全球貿易戰,徵收了難以想象的關稅,由此引發了一場颶風——其後果不會很快消失。”他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