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區基層醫生編制缺口達50%,人大代表建議建立公立醫院編制調整機制

2025.03.06
本文字數:1317,閱讀時長大約2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吳斯旻
“現有編制不能滿足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需求。”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張抒揚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國家著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綜合公立醫院特別是部分頭部醫院,面臨多方面人員派出需求,但人員編制不能因循新形勢要求,嚴重製約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廣度和深度。
資料顯示,全國公立醫院編制總量約為300萬,但實際需求遠超此數。部分省份編制缺口達20%-30%,如河南、四川等地尤為突出。醫生編制缺口約40萬、護士缺口約60萬。基層醫療機構編制不足問題更為嚴重,部分地區基層醫生編制缺口達50%。東部地區編制相對充足,但中西部和偏遠地區編制嚴重不足。
更為嚴峻的挑戰在於,公立醫院一方面因編制緊缺無法招“編內人員”,另一方面又因嚴格限制編外聘用人員而不能招“編外人員”。此外,現有的編制管理體系固化,根據公立醫院歸屬性質不同,編制調整通常涉及衛健、人社、財政等多部門,面臨審批流程複雜,跨部門協作機制缺失等問題。
為此,張抒揚建議,建立公立醫院編制動態調整機制,即根據當地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醫療服務需求變化、財政水平變化,動態核定調整公立醫療機構規模設定、工作人員設定,使有資質、有能力、有良好醫德醫風的醫療專業技術人員能得到編制保障、安心從事為老百姓服務的醫療工作。
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今年1月亦曾撰文指出,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提升公立醫院公益性。針對“還有相當比例醫務人員沒有納入編制管理”的問題,要推動編制存量消化和動態增加,使有資質、有能力、有良好醫德醫風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逐步得到編制保障。
更為確定的政策訊號來自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
相較於去年報告中提及“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國務院參事、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教授劉遠立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報告將更加註重深化醫改政策的落地見效。例如,透過減少不穩定因素、尊重技術勞務價值、提供穩定體面的收入,從而讓公立醫院能夠心無旁騖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深化以公益性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將推行三項重要措施:推進編制動態調整,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以及完善薪酬制度。
而前述三項措施的落實都有賴於醫院執行現況。
國家衛健委今年曾多次強調,健全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財政狀況和健康需求相適應的衛生健康投入機制,推動落實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補助政策。劉遠立日前撰文提出,政府保障公益性資金應當主要用於對承擔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主體責任的縣域公立醫院,為其提供傾斜性財政支援;對於能夠依靠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生存發展的城市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心應當從以先破後立的嚴格約束為原則,轉向以先立後破的正向激勵為導向。
如何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劉遠立舉例說,隨著“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佈局”“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等政策的實施,應當允許龍頭醫院在“帶教”“集團化管理”等方面獲得合理的補充性業務收入;“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會給公立醫院帶來商業醫療保險這個迅速增長的收入來源,“推進醫藥領域改革和創新發展”又會給研究型醫院帶來科研和轉化收入的增長空間。
微信編輯 | 楚楚
推薦閱讀

超越DeepSeek!騰訊元寶登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