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交金改革與醫保即時結算“齊頭並進”,有何影響?

2025.03.30
本文字數:2453,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導讀全國公立醫療機構、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和軍隊主辦的醫療衛生機構自2025年3月31日起取消門診預交金,6月30日起降低住院預交金額度。
作者 | 第一財經 吳斯旻
為減輕患者看病就醫“墊資”壓力的同時,確保醫療機構現金流穩定,兩項醫改新舉措正在全國範圍內加速落地——門診和住院預交金改革和基本醫保基金即時結算改革。
根據國家衛健委、財政部和國家醫保局等六部門近日聯合釋出的《關於規範公立醫療機構預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自3月31日起,公立醫療機構要全面停止收取門診預交金,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存量門診預交金的資金清算、退款。
通知同時明確,降低住院預交金額度。
具體來說,各地要指導公立醫療機構根據住院患者疾病診斷、治療方式、結算型別等因素,參考同病種前3年度實際發生的次均住院費用和個人自付費用,合理確定住院預交金額度,醫保患者住院預交金額度降至同病種同保障類別個人自付平均水平。自6月30日起,公立醫療機構要按照本通知相關要求收取住院預交金,並對常見病種預交金收取額度進行公示,接受公眾監督。
除了各級各類公立醫療機構,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和軍隊主辦的醫療衛生機構也適用於該通知,非公立醫療機構可參照執行。
門診和住院預交金制度建立於上世紀80年代。國家衛健委財務司司長劉魁在今年1月召開的一場新聞釋出會上曾表示,彼時國家衛健委允許醫療機構設立該制度的初衷在於“減少患者排隊的次數,以及縮短繳費等候的時間”。
與門診預交金相比,住院預交金的應用範圍更廣。過去很長時間,醫保基金作為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的主要支付方,長期實施“後付制”模式。該模式下,一名醫保住院患者的醫保應付款項,往往需要等該名患者出院後數日乃至數月才能返回醫院賬戶上。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因為經濟原因、醫療糾紛或者對醫療救治結果期望過高,事後拒絕補繳、續繳住院費用。故而,公立和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通常會採取收取預交金的方式,維護自身現金流穩定和確保正常就醫秩序。
“當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群眾醫療保障覆蓋和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資訊科技不斷發展,醫院精細化管理能力持續增強,預交金的相關作用逐步減弱。”國家衛健委在通知的解讀檔案中指出。
換言之,取消和規範預交金制度,是建立在“三醫”協同的基礎上,不僅需要醫療機構進一步最佳化運營管理效率和財務管理水平,也需要醫保部門推進基本醫保基金即時結算改革,減少醫院資金墊付壓力,防止醫院因墊付費用過多影響正常運轉。
改革試點至少從十年前就已開始。2014年,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在“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發言提出,推動醫保改革,從醫保基金中預撥一個季度資金作為週轉金,減少參保病人預交金額。城鄉居民住院預交金大多數只需500~1000元,出院即時結算。
但從全國整體情況來看,不同醫療機構的住院預交金繳存額度和次數不盡相同。近年來,隨著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速推進,傳統的“後付”模式,給醫療機構帶來了更大的回款壓力。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研究人員2022年發表在《經濟師》上的一篇研究文章稱,CHS-DRG付費改革後,住院醫保患者的醫療費用結算流程改為“定點醫療機構應根據《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服務協議》要求,在參保人員出院規定時限內先與其按照專案結算個人支付部分,再按規定上傳醫療保障基金結算清單(或住院病案首頁)與醫保部門完成CHS-DRG結算”,即患者個人出院結算時間不再受病案首頁是否上傳的限制,這將大大加快患者出院結算時間,住院患者欠費償還週期縮短,要求住院患者儘可能在出院前繳納或續繳預交金,從而加大了住院患者預交金管理的難度。
與此同時,該文章也提出,在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體系下針對給定的DRG組中的每一位患者,醫保按與住院時間長短無關的固定價格對醫院給予補償支付,即醫保對於每個分組規定確定的付費定額標準。
截至目前,醫保DRG/DIP付費基本實現統籌地區全覆蓋,此外,醫保基金預付機制迅速擴面,醫保即時結算試點加速推進。業界觀點認為,基金預付與即時結算相結合,既增加了醫療機構的現金總量,又加快了醫療機構現金流動速度,二者共同改善了醫療機構上下游資金緊張問題,緩解其墊資壓力,為醫療系統改革住院預交金制度提供契機。
基本醫保的“預付金”是醫保部門預付給定點醫療機構用於藥品和醫用耗材採購等醫療費用的週轉資金,不得用於醫療機構基礎建設投入、日常執行、償還債務等非醫療費用支出。根據國家醫保局和財政部於去年11月聯合釋出“關於做好醫保基金預付工作的通知”,在國家層面統一和完善醫保基金預付制度,支援基金執行安全的地區,在年初向信用良好的定點醫療機構預付資金。預付規模應在1個月左右。
根據國家醫保局醫保中心主任王文君今年1月披露的資料:2024年全國72%的統籌地區安排預付金943億元。
“目前,我們正指導各地落實好醫保基金預付制度,在‘先給錢’的同時,還積極推進‘快給錢’,加快實現即時結算。即時結算的核心是大幅壓縮結算週期,努力提高資金撥付頻次和效率,實現多次撥、快速撥。”王文君同時透露,2025年的目標是全國80%左右統籌地區基本實現即時結算,2026年全國所有統籌地區實現即時結算。
而就在前述六部門出臺的通知正式實施之前,作為基本醫保基金即時結算改革全國試點的河北省,已於3月25日在該省所有統籌區上線醫保基金即時結算試點工作。
通知提出,各地醫療保障部門要加快實施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支付方式改革,支援公立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落實醫保預付金管理辦法,幫助定點醫療機構緩解資金週轉壓力。透過醫藥集中帶量採購,降低公立醫療機構藥耗成本。加快推進醫保移動支付。提升醫保基金結算效率,縮短醫保基金結算時間。推動建立健全參保人員信用管理制度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強風險管理。
為進一步解決醫療機構回款難問題,並減少患者出院“排長隊補交款”現象,通知還明確,原則上,醫療機構要在患者出院後3個工作日內完成住院費用結算,逐步實現24小時內結算。
微信編輯 | 龍王
推薦閱讀

審判醫院院長!組織221名紀檢、醫療系統代表“零距離”目睹全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