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之間該稱兄道弟還是保持距離?一場關於稱呼的“身份危機”

關鍵詞:人際交往;身份認同;個人發展與團隊協作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記載:扁鵲行醫時,弟子皆稱其“夫子”,而患者則敬稱“神醫”。千年後的今天,當“張醫生”,“李教授”,“王哥”等稱呼混雜在查房、會診甚至微信群裡,稱謂已不僅是禮儀問題,更關乎團隊協作效率、患者信任與職業身份認同。 
醫療職場中的“稱呼密碼” 
一項關於醫療職場稱呼的研究表明,醫療場景中的稱呼需平衡以下維度: 
1. 團隊領導與扁平化:外科手術室裡的“機長模式” 
明確責任鏈:如同航空領域的“機組資源管理”,主刀醫生被稱為“Dr. 張”可快速標識決策者,避免搶救時的責任模糊。 
警惕等級壓制:若住院醫師因畏懼職稱不敢質疑上級醫囑,可能釀成醫療錯誤。
2. 專業距離的“雙刃劍” 
患者視角:稱患者為“3床”還是“王女士”?研究指出,使用姓氏的患者滿意度高32%,但年輕患者更傾向被直呼其名(尤其是心理科與兒科)。 
師生關係:若導師要求學生稱自己“老闆”,可能導致反饋失真。
3. 代際與文化衝突
“Hey bro” vs. “尊敬的主任”:60後教授收到“Hi Lisa”的郵件可能皺眉,而90後主治認為“張大夫”顯得疏離。全球化團隊中,印度裔醫生習慣稱上級“Sir”,華裔住院醫則糾結該叫“老師”還是“Dr. Wang”。 
性別偏見:女性醫生在學術會議上被介紹為“Dr. 李”的機率比男性低得多,更多被稱為“李醫生”甚至“小李”。 
當“稱呼政治”撞上現代醫療 
1. 等級制度與扁平化的悖論 
過度強調職稱:可能強化權力差序,抑制團隊協作(如護士不敢提醒主任醫囑錯誤)。 
絕對平等主義:若住院醫與主任互稱“老張”“小王”,可能導致責任分散,尤其在多學科會診中。 
第三條道路:參考“艦長-舵手”模式——明確指揮鏈,但鼓勵任何角色發起“挑戰性溝通”(如:“王主任,我注意到患者血氧在下降”)。 
2. 文化差異的“全球化困境” 
歐美醫院慣用“Dr. + Last Name”,日本強調“先生(Sensei)”,而中國摻雜“老師”“主任”“師兄”等複雜稱謂。 
3. 數字化溝通的挑戰 
微信裡的稱呼博弈:年輕醫生給主任發“主任好!有個問題請教~”是否足夠正式?也許導師認為微信中使用表情包和“~”符號不夠專業,但80後醫生視其為“拉近距離的工具”。 
郵件禮儀的隱形規則:開頭用“Dear Dr. Zhang”還是“Hi Jennifer”,可能影響國際合作邀約的成功率。 
在“稱呼”中重建醫療文化的“柔性秩序” 
理想的醫療職場中,稱呼應如手術刀般精準: 
對患者:首診即問“您希望我怎麼稱呼您?”——尊重個體差異;
對同事:在明確職責的基礎上,允許“彈性邊界”——診室裡的“張主任”可成為會議室裡的“張老師”; 
對自我:敢於說“請叫我Dr. 李”——捍衛專業身份,尤其對於女性與少數群體。
當一名醫生既能從容回應“王大夫”,也能坦然接受“王哥/王姐”時,或許正是醫學人文精神得到最具生命力的註解的時刻。
參考文獻:
Robinson LR, Guo M, Simpson R. doi:10.1093/postmj/qgad117
更多閱讀: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Hanson公眾號所有資源
編輯:Iris Zhang
美國Healsan Consulting(恆祥諮詢)專長於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Healsan™)、及基於大資料的Hanson臨床科研培訓(HansonCR™)和醫學編輯服務(MedEditing™)。主要為醫生科學家、生物製藥公司和醫院科研處等提供分析和報告,成為諸多機構的“臨床科研外掛”。


相關文章